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春秋大拍弊端多 應讓小拍成主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7 10:10:19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反方——

知名收藏家 顏明:

小拍成主流會讓收藏地攤化

為什麼要辦春秋大拍?集中的優勢在於整合資源。一次大拍,買家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趕來,來一趟不容易,幾家拍賣行集中辦預展、開拍,買家可以一一看過,看上的就參加拍賣,或者委託別人代拍,很方便。要是每月拍、每週拍,買家天天奔波在路上,成“空中飛人”,不僅成本高,人也累壞了。

春秋大拍可以説是全球通行模式,像美國是每年3月和9月有亞洲藝術節,香港則是4月或5月春拍,10月或11月秋拍,內地則是5月或6月春拍,11月或12月秋拍。這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了,對買家賣家而言,都提供了方便。

所謂“定期小拍模式值得推廣”,我絕對無法茍同。很多小拍拍的是什麼?地攤貨!中國目前有幾百家上千家拍賣公司,大多是烏合之眾,亂七八糟,他們辦不起大拍只能做小拍,拍品無保證,知假拍假層出不窮。這樣的拍賣多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檔次就會拉下來,收藏將變得毫無價值。

在我看來,收藏可以分為三類:具有人文情懷的收藏、投資型收藏和消費型收藏。事實上,藝術品市場恰恰應該鼓勵具有真正人文情懷的收藏。當下,正是因為大部分藏家都奔著投資或消費型收藏而來,所以市場太浮躁、太低俗。藝術品本身就是奢侈品,並不適合“消費”。亂買一通,亂扔一氣,對中國的文物藝術品無法起到梳理保護的作用。全國收藏大軍號稱幾千萬,但有什麼用呢?老百姓的收藏,主要目的是自娛自樂。要弘揚中國文化,展現中國軟實力,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拍賣方面卻要以地攤貨做主流,讓下裏巴人唱主角,非常不妥當。一場拍賣,主要的營業額就是靠幾件“大東西”撐起來的,肯定要以高端為主,低端為輔。拍幾萬元的東西,把拍賣公司累壞了也賺不了錢。

説到底,中國的拍賣不應該小拍化,而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拍賣行應該關門。大的拍賣行越來越強,走的道路越來越健康、越來越規範,市場才健康。國外的拍賣行就是這樣,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只有兩三家“超級大鱷”,小公司是為了解決普通百姓家裏的舊貨廢品服務的,根本可以忽略不計。

北京隆榮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建業:

小拍信譽不高不可靠

在我看來,如果將春秋大拍進行改革,變成以定期小拍為主的拍賣模式,那麼,中國的整個藝術品市場只會萎縮,不可能繁榮起來。因為是高端拍賣、高級藏家在主導和引領著中國的拍賣市場,沒有了這樣的支撐,藝術品市場就是一盤散沙。

其實,春秋大拍可謂國際慣例。在國外,由於拍賣公司面向的都是真正熱愛藝術品的收藏家,實力雄厚,眼光也好,一年只做一次到兩次拍賣,主要為他們服務。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則成了全民參與,不是有統計稱中國的收藏“大軍”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嗎?老百姓孜孜以求,各種小拍賣行也就應運而生,出現四季拍賣和小型拍賣。但小拍充其量就是入門級,基本為無底價上拍,不保真也不保退,要是到手的是贗品,買家只能認命,錢是找不回來了。因此小拍的信譽度不高,可靠性不強,如果高端的藝術品出現在這樣的拍賣場上,對其流傳和保護,無疑是災難。

春秋大拍的成本高是必然的。因為要徵集高端拍品,難度相當大。好東西大藏家總是惜售,在民間的,又需要好眼力才能發掘。所以,對於大拍上的拍品,拍賣行在鑒定方面也會很認真,本著對買家負責任、對拍賣行信譽負責任的態度去把好關,投入的人力物力很多,成本自然高漲。但對買家而言,假貨一錢不值,買對了才最重要。

中立方——

華藝國際副總裁 王野夫:

大拍是根基 小拍是推廣

我們一年做四場拍賣,既有春秋大拍,也有“華藝淘珍”。大拍是拍賣公司生存的根基,小拍則是推廣藝術收藏、培育市場的需要,兩者不必絕對對立,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我們都知道,收藏藝術品是有門檻的。像房地産之類的,只要你在城市裏生活,憑自己的經驗和對商業規則的基本了解,多數時候都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譬如在一個城市生活,哪個地段的房子價格高,你心裏有數。但要進入藝術品市場,需要一個學習過程,需要積累一定的專業知識。你可能在其他領域很成功,但未必能在這個領域裏看得夠準。上世紀90年代涉足藝術品行業的人,很多都壯懷激烈地“犧牲”了,最主要原因就在於自認為很懂,實際上不太懂。這些“倒下”的前輩們為後來者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教訓。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和分享藝術品市場,又不至於冒太大風險,在體驗和關注當中逐漸進步,我們設立了一年兩次的“淘珍”專場。為什麼用這個“淘”字?表明我們所挑選的拍品類別多、數量多,初級買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有效選擇,從中練眼。

無疑,春秋大拍是拍賣公司的主要生存來源。我們是藝術品仲介機構,靠佣金生存,沒有一定的拍賣額,就不足以支援公司運營。大拍中,15%~20%的拍品價值佔了總值的80%。而我們做“淘珍”,所用的資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跟大拍基本是相同的,但就算把整場的東西都拍出去,收益也難望大拍的項背,可能也就是大拍的零頭。就收支而言,能打平已經很好,多數情況下是要虧損的。在徵集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有意識地進行分類,哪些是上大拍的,哪些是上“淘珍”的,但在把關上,其嚴格認真程度並無二致。我們很清楚,這是在為市場培育未來的“大買家”,一些人現在進的是“淘珍”,過些年可能就到大拍上去舉牌,我們終將是受益者,不會砸自己的招牌。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