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劉益謙:今後我只是做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20 10:27:08 | 文章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以旁觀者看熱鬧的心態説,這麼貴可以放棄嘛!“放棄?這可是明末清初沈士充的手卷!故宮都沒這件作品好,你説我能放棄嗎?”劉益謙説。。

從1993年參加第一場拍賣會開始,20年來劉益謙和太太王薇已經多次大手筆買入多件珍稀藝術品。除了5月10日收入囊中的張大千的《紅拂女》,他們還曾以3.08億元的天價拿下了舉世矚目的王羲之《平安帖》、用1.14億元買下陳栝的《情韻梅花》、以6171.2萬元拍下了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

藝術品投資動輒數千萬,如何甄別?劉益謙説自己很少買錯,尤其是價格昂貴的藝術品沒有買錯過。他的投資邏輯是,參加大型、知名的拍賣會,“挑大家爭得比較厲害的、看好的買。”

2009年以來,劉益謙幾乎每年在藝術品上投資近10億元。甚至有人説,劉益謙幾乎直接把中國藝術品推進“億元時代”。這種“只選貴的”的投資思路遭致一些老派收藏家的詬病。

業界關於劉益謙“炒家”的質疑聲不斷。而劉以自有的草根智慧,付諸一笑。

不擔心變現

兩年前,劉益謙因藝術品差點做成一筆大買賣。

2011年,他將齊白石為蔣介石六十大壽以及抗戰勝利所作的書畫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拿出來拍賣,這套作品他此前以2000萬元拍得,最終拍出了4.255億元的高價(含15%拍賣佣金)。

對於這筆凈賺近4億元的投資收入,劉益謙搖搖頭笑著説,“問題是,我其實到目前都沒有收到錢啊。”據説,買家也是一收藏名家,後一直沒有成交。

除了這筆天量拍賣,劉益謙近幾年很少將手中的藝術品轉售。對於外界質疑“現金流緊張”、“藝術品只收不轉”等問題,他一臉輕鬆地説,現金流並不緊張,根本不擔心手中藏品的變現問題。

對劉益謙來説,買藝術品並不是短期投資行為,而是有著深遠的投資邏輯。一是自己確實比較喜歡藝術品;其次,中國的富一代通過創業、擴張的方式完成財富積累,人生軌跡已經很難改變,但富二代的生活方式將會相當不同。

“在西方國家,貴族和有錢人幾乎沒人不收藏。”他説。

到底投入了多少資金、收藏多少、價值幾何?劉益謙自己也説不清楚。

有一組數據可以大致展現劉的收藏實力。劉益謙夫婦2012年在上海浦東開設的龍美術館,一萬多平米的展廳全是兩人的藏品;2013年12月,其投資數億元在徐匯區建設的濱江美術館將開館,面積比浦東的龍美術館大兩倍,約3萬平米。

劉益謙説,我的藏品擺滿這個展廳依然綽綽有餘。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