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董夢陽:走吧,一起去“消費”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5 12:52:05 | 文章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從1993年開始,作為中國第一批做藝術博覽會(下稱“藝博會”)的策展人,董夢陽見證了中國藝博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和努力之後,他終於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消費”藝術,讓藝術品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鎖在保險櫃裏的“保值金條”。

“這才是一個藝術品市場走向成熟的關鍵,而不是那些拍賣場上頻頻爆出的天價。”董夢陽説。

藝術終於“親民”了

4月30日晚7點,因為正值五一小長假,北京的路面交通在通常的“晚高峰”時段出現了難得的暢通。但此時東三環邊的農業展覽館外卻排起來了長長的車隊,偌大的展館停車區已經被碼放得水泄不通。

“現在愛藝術的人還真是多呀!”一位參展商對記者説。4月30日—5月3日,亞洲最大的藝博會——“ArtBeijing·藝術北京2013”正在這裡舉行,今年已是第八屆。

“今年的‘藝術北京’展出總面積近2萬平方米,全球176家機構共展出作品約2340件;其中進口作品770件,同比增長141%。可以説‘藝術北京’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告訴記者。

根據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AMRC)公佈的統計數據,為期4天的2013“藝術北京”共吸引觀眾達6萬人次,參展作品成交量超過700件,成交率約為30%;95%的參展機構都有成交,大量成交作品均價在5萬元至15萬元這個比較親民的區間之內;成交價最高的是一件趙無極的作品,成交價超過了 400萬元……

“以前‘藝術北京’的成交情況更像一個倒金字塔形的分佈,成交作品數量不多,但會有幾件特別貴的作品;而今年卻是一個棒槌形,這説明藝術消費市場的格局更加成熟。”董夢陽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