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佳士得獨資入境 與蘇富比競爭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11 10:24:27 | 文章來源: 芷蘭雅集

4月9日下午,佳士得在上海宣佈:已經在內地上海成立首家獨資拍賣行,並且已經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且獨立開展拍賣業務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並計劃于2013年秋季開始在上海舉行拍賣。

佳士得稱:作為藝術市場的全球領導者,這一舉措是佳士得247年曆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1994年作為首家國際拍賣公司在上海設立代表處後,佳士得在中國與藝術界建立了長期的關係;在此期間,中國亦逐漸成為全球最大及發展最迅速的藝術市場之一。自2008年以來,中國大陸藏家在佳士得全球拍賣中的人數增加了一倍,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位於倫敦、紐約、香港和巴黎等地的佳士得海外拍場。

佳士得國際首席執行官史蒂文-墨菲(Steven P. Murphy)表示:“佳士得將以自有品牌在中國開展拍賣業務,並憑藉其全球網路和專業知識的優勢,為中國大陸藏家提供直接和高品質的服務。近年來全球藝術市場蓬勃發展,尤其亞洲和中國市場對藝術的興趣愈發濃厚。佳士得未來將為中國藏家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服務,及佳士得倫敦、巴黎、紐約和香港一樣的全球體驗。”

【解讀】

該事件首先可以看做蘇富比與佳士得的一項競爭。兩家的競爭歷史已經很久,基於政策和法律的原因,外資拍賣行不得進入境內從事文物藝術品拍賣(當時內地當代藝術市場並未興起,當年祈盼進來絕對不是做當代生意),佳士得的標誌最早以授權“北京永樂”使用的形式出現。當時,兩家競爭的第一輪,佳士得佔優。

佳士得因“獸首拍賣”與國人交惡,尤其是對內地行政主管部門,之後佳士得的內地工作開展並不通暢,於是出現了尷尬一幕:佳士得進入內地預展只有當代和珠寶,古董則以影像或圖片形式出現。

時隔幾年後,也就是2012年,蘇富比以與北京歌華合資的形式在北京成立一家拍賣行,限定在保稅區內,隨後在中華世紀壇舉行單件拍品的象徵性拍賣。日前,蘇富比又高調宣佈:原北京文物公司黨委書記、北京翰海董事長溫桂華女士加盟蘇富比(北京),溫桂華內地人脈廣、文物鑒賞經驗豐富。僅看第二步棋,蘇富比完勝。

蘇富比的完勝競爭業績僅保留了幾天,4月9日下午,佳士得宣佈:以獨資拍賣行形式進入內地,第三輪角逐,佳士得又小勝一籌。

【競爭】

據業內人士介紹,兩家拍賣行,一家是上市企業,一家是私人企業,公司性質雖然不同,但卻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業績。有人戲稱兩家公司有點像麥當勞和肯德基,一家出現的地方或城市,肯定會有另一家的影子。事實上,兩家企業競爭並非停留在表現上,關於徵集活動中同樣存在,對拍品的爭奪更是毫不客氣,用“白熱化”程度來形容也不過分。

當內地的嘉德、保利等幾家拍賣行已經開始進入或者準備進入香港時,兩家外資拍賣行開始虎視內地,並且已經開始進入。之前,中國內地的拍賣行競爭劇烈,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無論從徵集、人才還是客戶、服務等,都飽含“競爭”的味道,但都屬於內鬥。而此次,蘇富比和佳士得以不同形式的進入,也許意味著真正的“狼”來了,因為內地的拍賣行無論從誠信度還是服務,乃至綜合業務能力,以及品牌價值,都難以與其正面為敵,因為具備充足實力的不多。

【信號】

剛才諮詢相關文物主管部門人員,但今天尚未得到準確的關於政策的回答,更未聽到拍賣法修改的聲音。因此,兩家外資拍賣行的進入,是以何種形式操作,尚須了解。但是,關於外資拍賣行進入內地的相關政策肯定出現了鬆動。

冰雪已經融化,春天並不遙遠。對於這兩家拍賣行而言,多年祈望中的苦臉終於化成笑臉。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的進來也許是件好事,但希望它們帶來的是誠信、誠實,幫助內地市場發展更加規範,而不應該被內地不守規矩的同行同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