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至晚間,2013年香港蘇富比春拍結束了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109件拍品中有90件成交,3件拍品成交突破千萬港幣,成交率約為82.57%,成交總額約為1億2999萬,低於2012年春拍的2億1032萬,略高於2013年秋拍的1億681萬。在經歷了經濟環境惡劣的2012年之後,這個成績差強人意——或許用穩定形容最為貼切,而這也是2013年藝術市場需要的狀態。 賈藹力作品再破500萬港幣
與過去兩年大致相同,香港蘇富比仍然以年輕藝術家開場。只是今年的這一板塊明顯地鎖定在70後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上:賈藹力的《二月物語-過去(床)》從160萬港幣起拍,在電話委託席之間展看激烈爭奪,最終以480萬港幣落槌價由電話委託競得,不過採用了新的佣金規則之後,這件作品的成交價達到了580萬港幣。宋琨、陳可的表現則有喜有憂,兩人分別有兩件作品上拍,均為一件成交:宋琨的《四月一 1號,6號及7號》流拍,《你就是世界》則以31.25港幣萬成交,陳可的《藍芽》流拍,《禮服》則以62.5萬港幣成交。王光樂作品《水磨石2007.04》則以75萬港幣成交。《紫氣系列VI》是劉韡大幅繪畫作品第一次在排場出現,232萬港幣的成交價,同樣由電話委託競得。
後八九一代仍是拍場支柱
儘管未在拍場現身的後八九一代的代表性作品越來越少,但今晚拍場的光芒仍然來自他們,劉煒的《革命家庭系列:爹媽》從300萬港幣起拍,經過現場買家和電話委託席的十幾輪激烈拉鋸,最終由委託席上的0093號牌以880萬港幣的落槌價競得,最終的成交價則為1060萬港幣。而0093號牌在之前已經分別以484萬和460萬港幣的成交價拿下曾梵志的《面具系列(黃色)》和《面具系列(藍色)》,電話那端的買家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同為面具系列的2002年作品《無題》則遭遇流拍。除此之外,曾梵志2006年的巨幅作品《江山如此多嬌1號》以998萬港幣成交,,現場已經有人評論這是其進入價格下行通道的表現。
本場的最高單價來自方力鈞作品《系列一(之四)》,此前同一系列的兩外兩件拍品成交價均突破了千萬港幣。這件作品從600萬起拍,很快突破千萬大關,現場買家在1100萬退出之後,兩個電話委託展開爭奪,最終由8986號牌以1744萬港幣的成交價拿下。但是方力鈞隨後的兩件作品表現則表現一般,《1997.7》以316萬港幣成交,《2001.1.1》以292萬港幣成交——時間越近,價格越低——市場的理性和冷靜不可小視。而估價為200至300萬港幣的《2004.5.3》和估價為550萬至750萬港幣的《2004.3.7》則均遭遇流拍。本場另外一件成交突破千萬的作品來自劉野的《國際藍》,成交價為1060萬港幣,低於估價的1200萬至2000萬港幣,拍場新貴的“三劉一曾”在本場的表現一般。
與方力鈞情況類似的還有張曉剛,在代表性作品盡數釋出的情況下,我們對張曉剛在市場的表現更多地著眼在2000年之後的新作,1998年作品《血緣系列》以220萬港幣成交,2008年作品《裏與外6號》流拍,而他1985年作品《新月》則以112萬港幣成交——常規性作品和早期作品的交易在合理的估價範圍內仍然穩定,但市場對其新作品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則不容樂觀。而在這條觀察基準下之下的,則有王廣義與岳敏君。
抽象與水墨的小驚喜
“抽象與表現”成為蘇富比的新版塊已有兩年之久,表現一直波瀾不驚,本場同樣如此,張恩利三件作品全部成交,50萬至100萬港幣是對市場對其小作品的定位區間。除此之外,丁乙、粱銓、邱世華等人的作品也悉數成交,香港蘇富比對這個小版塊的規模、估價的拿捏異常精準。
而作為2012年最火熱的板塊,當代水墨在本場蘇富比春拍中也有體現,近年來作風日益謹慎的香港蘇富比只選擇了徐冰、李津、谷文達、邱志傑、申凡和魏東等與“當代”距離更近的藝術家作品。結果全部成交,徐冰的《新英文書法:“自我之歌”—華特惠特曼詩作》和《讀風景系列》成交價分別為100萬港幣和106萬港幣,李津的《情歌》更是以超過估價三倍多的93.75萬港幣成交,在現場製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目前當代水墨只是比同板塊之前的成交歷史漲幅明顯,並且多集中于幾位六十年代的藝術家身上,能否帶動整個板塊的崛起,目前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