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傅抱石經典名作《後赤壁圖》亮相匡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28 14:30:10 | 文章來源: 匡時

北京匡時2013春拍即將於6月初拉開帷幕,近現代書畫部分將有一件傅抱石的巔峰力作《後赤壁圖》亮相。此作為傅抱石1946年在金剛坡下所作,自1978年以來出版著錄多達十余次,堪稱為傅抱石傳承有緒的經典名作。

金剛坡時期是是傅抱石飽覽峨眉青城、長江嘉陵之勝景,在山勢迴環,江流湍激觀察構思不斷將其個人技法成熟、完善的時期。金剛坡時期也是傅抱石在重慶艱苦的八年,艱于避難時期的條件,此時期作品普遍以“小幅”作品居多,而這幅作品達到8.4平尺,可稱得上是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罕見的力作。

畫面中有兩處懸崖峭壁,較遠的一處主要以大面積墨色渲染而成,層次分明;近處懸崖陡壁除了有墨色的渲染更是用了他最喜愛的劈頭蓋面般的獨特皴法“斫筆皴”;江面以留白的形式和岸邊率性的平涂渲染也沒有絲毫的突兀;蘇軾等三個人物面部細節勾勒細膩清楚,神態自然;衣服線條靈活生動,袖袍與帽帶隨風鼓動,將峽谷中那冬天大風的勁感也表達的恰到好處;近景用簡潔幹練的中鋒勾勒出粗細交叉的禿枝杈,正是詩中情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後赤壁賦》表達了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攝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詩情與畫意相通,為金剛坡時期“構寫前人的詩詞,將詩的意境,移入畫面”的典型代表。

題跋上的1959年也是具有意義的一年,傅抱石先生和關山月先生共同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合作繪製出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嬌》。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傅抱石先生看到這張舊作,想起抗戰時期,自己當年因戰亂不得已搬到祖國後方,人民生活困苦,自己空有一身愛國熱血和一顆赤字之心,卻只能在畫中憤時憂國之慨;而1959年時到處都能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已經舊貌換新顏,全國上下團結統一、繁榮昌盛的喜悅。可以説,1946年的傅抱石是將自己的愛國之心,生活之情,寫景之筆,在取得自然之妙趣同時,更多的將金剛坡時期生存的苦難,刻苦的堅持,生命的奮進,融于這幅《後赤壁圖》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