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誼《黃賓虹》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黃賓虹的畫在藝術市場方面,是長期被冷落的對象。本文以上海時期的黃賓虹與同時代的“三吳一馮”(吳湖帆、吳待秋、吳華源、馮超然)為例,通過對比兩者在20世紀藝術品市場中富有戲劇性變化的過程,詮釋黃賓虹“先抑後揚”的百年藝術之旅。
近代國畫大家黃賓虹在中國畫領域的創新與繼承上所做出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中國畫成就深刻地影響著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在近幾年的藝術市場上,黃賓虹的書畫作品可謂節節攀升、屢創高價,甚至每平方尺已突破百萬元。在黃賓虹及其作品一次次被推向公眾視野的過程中,對於他書畫作品的市場性認識,也越來越被看好。通過對於黃賓虹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藝術市場考察可知,從1909年黃賓虹第一次確定潤格算起,到2010年,藝術收藏界對於黃賓虹書畫價值的認識有一個“先抑後揚”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可以折射出收藏界對於藝術作品價值的認識的一些有趣問題。
民國年間為數不多有市場的畫家
黃賓虹作為近現代藝術大家,對中國畫有著突出的貢獻,尤其是他的山水畫作品在今天已得到中外學者、專家的肯定。但事實是,黃賓虹雖然高壽至90余歲,但他在世時的畫作並不為時人所喜。直到1936年,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認為:黃賓虹是個“落魄畫家”。
對於黃賓虹在世時書畫市場的境況,現在有不少的專家學者認為,他的作品市場較好,比如有人認為當時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海派畫家如黃賓虹、賀天健、鄭午昌等人,其潤例是較高的。在全面介紹上海藝術發生、發展的專題書目《上海藝術史》中,“上海美術史”部分第五章“20世紀上半葉的書畫藝術”第二節“國畫藝術”中,將“黃賓虹”單列為一小節,與“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三十四年代的上海畫壇和‘三吳一馮’”“張大千與張善孖”並列介紹,足見也是認可黃賓虹在上海畫壇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有學者稱:“可以這樣説,黃賓虹是民國年間為數不多的擁有市場的畫家。”
那麼,黃賓虹在上海期間,究竟處境如何,市場如何?筆者以1936年左右,即馬衡説其“落魄”之時為時間坐標,將同時期的“三吳一馮”為比較對象,回顧歷史情景,努力為讀者還原黃賓虹在當時書畫市場上真正的生存狀態。
潤例頗具文人雅致氣息
在黃賓虹1909年正式定居上海之前,上海憑藉其逐漸形成的經濟、文化中心大都市的地位,已經形成有序的書畫市場,並得到各方的認可,海派畫家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分工意義上的自由職業者”。所以黃賓虹定居上海之初,已經由友人鄧實代定《賓虹草堂畫山水例》,開始正式賣畫、治印,這也是滬上文人都習以為常的取得生活之資的方式。
1923年,黃賓虹居滬已10餘年,漸漸站穩腳跟,不用別人代定潤例了,他自己重定山水畫例,名曰《黃賓虹山水畫啟》:“夫月下寫竹,報估客以簫材,石邊看雲,添緇流於畫幅;玄賞斯契,墨趣同參,非關勉強。爾乃小米雲山之筆,無妨逮于閒人,大癡富春之圖,豈待見知後世。王元章何漸乞米,唐子畏不使業錢,遂賣畫中之山,為煮林間之石。至若倪迂高逸,設色贈于徵君,曹髦風流,寫真必逢夫佳士;只可偶然,不在斯例。” 與同時期其他在《申報》等處刊登的直截了當的潤例相比,這番潤例多了些文人的雅致氣息,很是特別。
“白賓虹”時期山水不合其時市場口味
從潤例所標的價格來看,雖然1923年的這份比1909年的這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黃賓虹書畫作品的銷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直至1928年,“黃賓虹暇時自製一種印有‘中國藝觀學會倣宋紙’字樣的宣紙出售。……黃賓虹和宋若嬰都親自做這類雜事。”可見,黃賓虹日常的收入並非綽綽有餘,否則以他65歲的年紀,何必再去不辭辛苦的賺取做紙這樣的小錢?黃賓虹賣畫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完整確切的記載,但是也可以從一些記載中略窺一二:
1933年舉辦的一場“名古展覽會”,黃賓虹三尺山水軸賣16元,同場出售的吳待秋三尺花卉軸賣30元;同年另一場“名古展覽會”,黃賓虹的四尺山水中堂賣30元。1934年的“名古新得書畫展覽會”上,吳湖帆的三尺山水賣38元;1935年的一場“名人收藏書畫展覽會”上,黃賓虹的山水冊頁一張僅售7元。而從1939年黃賓虹友人黃居素致黃賓虹一封手札中,可以看出,黃賓虹當時應朋友之請而作的冊頁,每尺僅25元。同年友人蔡守替人向黃賓虹求畫,約一尺大小的《焦山消夏圖》,付潤筆30元,價格與前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