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設計作品的範疇雖然很大,但是如果從歷史發展來看,還是有準確的收藏對象的。以傢具設計為例,階段的劃分和具體的設計師都很確定:工藝美術運動(theArts
and Crafts )、新藝術運動(
ArtNouveau)的作品現在都非常稀缺,藏一件是一件。我這些年經常看藝術交易會(在美國不少城市會每年舉行一次,一般叫做artshow,或者商業一點,叫做art
expo),很注意設計産品的拍賣情況,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Art
Deco的産品偶有出現,價格都相當不錯。作品少,保存狀況一般比較良好,專業的收藏家喜歡,博物館也喜歡。
從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收藏開始,美國和西方不少藝術博物館都建立了設計部,收藏設計産品,收藏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現代各個時代的重要作品,比如荷蘭“風格派”(deStijl),維也納工作同盟(Wiener
Werkstate)、維也納“分離派”(VienaSecession)、德國包豪斯都是收藏的對象,包豪斯的馬謝 布魯爾( Marcel
Breuer)、瑪麗安
布朗特(MarianneBrandt)的作品最受青睞;而美國流線型風格時期的設計作品也很熱絡。1950年代前後,採用蒸汽定型技術的夾板傢具涌現,也立即成了收藏的新對象,查爾斯
伊姆斯夫婦(Charlesand Ray Eames)、保羅 麥克伯(Paul McCobb)、佛羅倫斯
諾爾(FlorenceKnoll)、哈裏 貝爾托亞(Harry Bertoia)、埃羅 薩裏寧(Eero Saarinen)、哈維
普羅博(HarveyProbber)、弗拉基米爾 卡岡(Vladamir Kagan)、芬恩 祖爾(Finn Juhl)、阿尼
雅克布森(ArneJacobsen)的傢具作品全部成為收藏對象,在各個大博物館中都可以看見。
1970、8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設計也很快成為經典,義大利重要的設計集團“孟菲斯”的作品,特別是艾托爾
索扎斯(EttoreSottsass)的設計,格外受到收藏家和博物館的關注。我是在1989年見到索扎斯的,那時候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已經收藏他設計的傢具和陶瓷作品了,連他設計的奧利維蒂打字機也是收藏的對象,我問他的感受,他笑笑説:一個人還活著就進了博物館,多好的感覺啊!因為設計是生活用品,因而收藏的對象永遠都是身邊的用品,有些時候覺得真是唾手可得。在美國,我看見過有專門收藏蘋果電腦古董的收藏家。我自己在1990年前後曾經有一部早期的蘋果電腦,後來用壞了,又搬了幾次家,也不知道扔到哪去了,若保留到現在,大概也是經典作品了呢。
設計産品的數量比較大,界定什麼是值得收藏的,什麼不值得收藏,這個度的把握不容易。我自己的看法是,大凡進了設計史的基本都有收藏價值,因為那些作品總是或多或少的在設計發展過程中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作用的,有歷史的價值,設計的價值。翻翻設計史,從19世紀中期到現在,來來去去,大概有500多個重要的設計家,他們的作品我看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有些人以為只有過去的設計家的作品才有增值的空間,從我自己觀察的情況來看,倒不儘然,一些現在還很活躍的設計師,比如馬克
紐遜(MarcNewson),朗 阿拉德(Ron Arad)、菲利普
斯塔克(PhilipStarck)這樣的明星設計師,他們早期的設計品被收藏後增價數十倍,價格遠遠超越了一般設計産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