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太小眾 人才難培養 古籍修復機構舉步維艱
據統計,中國目前存世的古籍超過5000萬冊,而全國僅有幾百人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發展民間古籍修復機構的呼聲愈喊愈烈。但發展民間古籍修復機構面臨人才培養難、市場小眾以及盈利困難等現實問題。
修書人地位低
薪水低實踐少
“早晨的霧靄籠罩著烏鎮,鎮上的圖書館裏珍藏著大量古籍,文的工作就是整理修繕這些古書。文是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即自願回到烏鎮整理古籍……”這是電視劇《似水年華》中古籍修復工作者的完美工作狀態。然而在現實中,古籍修復卻面臨“低學歷、高門檻”的尷尬境地。據統計,全國雖有50多家院校設立了古籍修復相關方向的專業,但大部分為中專和高職院校。
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生産部總經理助理李峰告訴記者,華寶齋旗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員大部分是從圖書館開設的古籍培訓班招募而來,“我想很多修書人都不敢把自己稱為人才吧,這一行知識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所以社會地位相對比較低”。同樣“低”的還有古籍修書人的薪水。從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彭道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作為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裏“古書醫生”一員,他每個月拿到的薪水不到2000元。
人才匱乏是整個古籍修復行業多年來的痼疾,而對於民間的古籍修復機構來説,培養人才還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實踐機會少。圖書館以及以中國書店為代表的國營企業採用的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現在有很多學習班就十天二十天,主要是從理論上講解,修書是繼承了傳統工藝的熟練工種,需要動手去做,如果不實際鍛鍊,那麼從學習班畢業的人還是難以從事這個行業的。”中國書店總經理于華剛如是説。
古籍總數大
需修數目少
據報道,2012年最新統計全國各公藏機構收藏古籍量超過5000萬冊。
對此于華剛表示,“不是每本古籍都是要修的。如果修復一本殘破污損的古籍,需要針對其破損狀況制定相應的修復計劃,可以把它拆成散頁,拿水衝乾淨再進行補洞、釘皮、溜口等工序。而有一些書,如果貿然進行修補,水一衝就成了一堆紙漿。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珍稀古籍還是以原貌收藏為上策”。
于華剛擔心,一些不了解古籍修復的古籍管理負責人貿然大規模開展古籍修復,而對古籍造成了更嚴重的損毀。于華剛表示,“一本古書該修不該修需要根據版本學、目錄學、知識判別,要對這本書的文獻價值、歷史價值、市場價值多方考量之後再做決定。圖書館在做出修復計劃時,應該諮詢多方專家意見。哪些書需要修,哪些書應該不作拆改,加皮保存。如果收藏機構和藏家對這個不了解,大刀闊斧都修了,那很多書就白白糟踐了”。
修復機構
盈利前景渺茫
正是因為不是所有古舊書都適宜拿出來修復,且絕大部分的古籍都是館藏,民間流傳的古籍數量很少,而願意冒風險把購得的古籍拿出來修的藏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留給古籍修復機構的盈利空間其實非常狹小。
中國書店是古籍修復領域的大品牌。然而,中國書店在古籍修復領域也沒有實現盈利。于華剛介紹:“我們即使是承擔圖書館古籍修復的大項目之後,也連人工成本都難以維持。我們是用其他部門的經濟收入來維持這個行業。之所以不撤這個古籍修復組,是為了守護傳統正宗的古籍修復技藝。”
進入古籍修復領域六年的南京某古書修繕中心負責人李先生在談到盈利時向北京商報記者大吐苦水:“六年來,我的修復中心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我最初是出於對古籍的喜愛才進入這行的,現在連我都不想幹了,我計劃短期內把公司撤掉,這個市場容不了那麼多人來做這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