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台北藝博會:如何突破當代沉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2 11:08:1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藏家的喪失:阻隔藝博會國際化之途

藝博會有時候代表藝術消費文化的改變,購買行為不再是在畫廊裏靜悄悄地進行,而像逛購物中心那樣,集藝術、時尚及派對於一體,正如在拍賣會上其他落標者能夠讓得標者確信自己不是冤大頭一樣,藝博會上洶湧的人潮和一張張表示已經售出的紅點,能夠抵消買家們的不確定感。所以,往往在藝博會開幕的VIP預展專場上,便有許多作品被貼上了紅點,緊跟著許多藝術媒體的報道便會有相關的“藝博會成交活躍”的報道。

香港藝博會上,以中國藝術家劉煒的油畫作品為其唯一參展作品的台北大未來林舍畫廊,在預展開幕的三個小時內,就成交了12-15件價值在100萬-450萬港元之間的參展作品,成為媒體反覆宣傳的新聞。

許多西方一線畫廊齊集在香港藝博會,其中很關鍵的是:西方一線畫廊對中國財富引導下的中國藏家期待很高,但其實,中國藏家在收藏西方作品方面一直處於保守狀態,沒有發展起來,這裡有藝術教育和普及的問題,也有欣賞的進步原因。更重要的原因,中國的藝術市場缺乏真正的藏家,卻充斥著大量的投資人,近年來大手筆的買入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基本都是幾個炒作的操盤手。

“藝術和慈善是富裕階層與整個社會互動的主要方式。喜愛藝術意味著社會精英和富裕階層不再單純地享受和炫耀財富,開始展示自己生活的品質和品位。”董夢陽説,“但現在很多中國人購買藝術品並非出自喜愛,而是為了投資。以拍賣為主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更像一個證券和金融市場,似乎和文化、藝術沒有太大關係。”中國的藝術市場現在是一個以三五年為週期的市場行銷模式,充斥著定價過高的藝術品,市場需要大量的資本才能消化這些高價作品。

董夢陽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目前還是繁榮在成交數字特別是拍賣的成交數字上,“但畫廊和以畫廊為主體的藝博會發展則需要群眾基礎,只有人們有了藝術消費習慣,藝博會和藝術市場才能真正繁榮。”

即使國內的藝博會上出現安迪·沃霍爾、畢加索、莫蘭迪等西方藝術大師作品,本身開價已經十分高昂,作為投資項目,沒有炒作空間,不再具備購買價值。而同時身為中國收藏家,從自身具備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趣味的取向上,可能更願意用大量的金錢去推動中國藝術家的發展。

“國外畫廊都是資本主義商業環境下運作得十分專業的商業畫廊,十分務實,對於中國藝博會,不會即使虧本也要參加以示支援,上海當代的實驗就被證明是失敗的,第一屆國外畫廊可能來試試水,第二屆再來試一下,兩屆之後,國外畫廊的品質就明顯下降。”剛在柏林參加了藝術博覽會歸來的中國藝術品網總經理陳強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採訪時如此認為。

務實路線會不會導致地攤化?

世界各地值得一看的藝博會基本都了解自己的定位區隔,“每個博覽會都必須知道自己的市場在哪。” 香港藝博會的高門檻,將大部分內地畫廊拒之門外,這使得在中國境內舉辦的如此大規模的一個藝博會,看上去與中國本土市場關係不大。很多好的展位其實都留給了歐美畫廊,其中被認為一個後殖民主義的深意存在。

今年5月10日到14日舉辦的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由上海油畫雕塑院主辦,顯得相當“市民化”,分時段的演出中包括泰拳表演、多媒體水幕、cosplay等聯歡會節目,也有玻璃藝術DIY、兒童藝術遊戲、彩繪舊傢具等老少咸宜的藝術普及項目。進門第一個白帳篷裏的思竹畫廊主推高倣作品,同一件作品,藝術家原作數萬元,高倣只需上千元,並置陳列,畫廊方面表示高倣賣得還不錯。

“我們的上海春季藝術沙龍,沒有話語權,或者説沒有選擇能力,所以在各個基礎上,我們只能做‘百貨百客’了,因為要保證藝術品質,銷售的作品不管你是靠哪個門派,只要有一定的藝術水準品質的話就可以,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定一個標準,哪一種類型的我們要,今年搞青年的,明年搞另外一種類型,我們現在做不到這一點。從中國整體來看都做不到。”上海油雕院常務副院長肖谷在談到今年首次在戶外舉辦的春季藝術沙龍中還有玻璃藝術品的介入時如此解釋。“畫廊作為一級市場,價格都是一元一元疊加起來的,總價實在,而二級市場是一口一口疊加起來的,總價高,不實在。”

5月18日,緊隨其後在上海花園飯店舉辦的上海城市藝博會,把藝術品集中在酒店房間內展示,這種新穎的展示方式讓參觀者們更親近藝術,同時也顯示了城市藝博會並不蓬勃的野心。

曾經標榜“前衛”的畫廊如今已經不惜模糊形象開始務實之途,在畫廊已經不再野心勃勃成為“頂尖畫廊”的整體大環境下,中國藝博會的務實便進入一個兩難境界——如果繼續走國際化的道路,關稅、藏家等種種細節已經顯明,短期內這條道路無法走通,如果放下架子,索性走低端化的道路,像上海藝博會那樣以“銷售額”、只求賣掉、百分百的展位出租率為成功的標桿,那麼將會立刻變成地攤式博覽會,自娛自樂。而藝術博覽會一旦變成地攤式博覽會就面臨著“萬劫不復”,再也無法高端化的境遇,高端的國際畫廊不再介入,高端的中國畫廊也不會再介入。

“一個藝博會對於區域的文化的特質,要有所體現。而不是一味地説,今年的展位出租非常之火爆,沒有一個剩的,而且展位費價格都提升了,這不是藝博會的一個真正的標誌。真正的藝博會應該是有一個學術品位的,一個具有藝術風向標的平臺,這個藝博會我認為在一級市場上,才是有意義的,而且是良性的。”中國藝術品網主編陳強對《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説。

地域化會不會成為國內藝博會最後的救命稻草?“上海藝博會需要的是更多的包容性和地域性,每次都有一個具備很強學術性的母題。所謂的地域性就是保持江南文化的特點,既不複製北京,也沒有條件直接嫁接國際藝術博覽會,會水土不服。”肖谷説。

“面向國內資源不夠,面向國外資本不夠。”有藝術評論人士這樣調侃國內的畫廊業和以此為基礎的藝博會。沒有那麼多的頂級專業畫廊可以撐起“雄心勃勃”的藝博會,而從藝術創作的層面上來説,以資本行銷推動藝術市場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還是需要創造力的突破來拉動商業。畢竟藝術市場的商業是一門特殊的商業。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