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倍增以及中央對文化發展的扶持,藝術市場的發展形勢應當是可以預期的、會越來越好的。同時,也會更加深入地轉向國民素養的提高、大眾藝術的繁榮。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伴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大規模涌入,在中國畫界,掀起了一場接軌國際”的“美術新潮”運動,並形成了各種“現代水墨”的“前衛”成果。與此針鋒相對,則是傳統的“保衛”運動,尤以“新文人畫”運動為代表。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下現象呢?
為此,我們特別採訪了徐建融教授,讓他來跟我們談一談當今最火熱的繪畫藝術及整個收藏市場的前進方向。
《理財週刊》:近幾年藝術市場特別是書畫市場普遍火熱,您對今後的市場走勢有何預期?
徐建融:整個書畫收藏市場的繁榮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傳統書畫在我國最容易受到從上到下的歡迎,這就不同於西方傳入的油畫藝術,我們數千年曆史文化方面的積澱和傳承是有較深基礎、一脈相承的,不存在藝術的斷檔問題。在如今這樣的收藏市場形勢下,自然也就會發展得很不錯。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倍增以及中央對文化發展的扶持,形勢應當是可以預期的,會越來越好。
《理財週刊》:由於市場的火熱,導致許多投資者紛紛逐利進入藝術市場,這樣的發展態勢是否合適?
徐建融:面對這樣一種市場,許多投資者甚至投機客的進入當然不可避免。有些收藏者是從喜歡開始而進入收藏市場,有一些也許會僅僅從投資角度出發來涉足收藏領域。雖然這一部分人單純地從金錢、從升值保值這樣的出發點開始投資藝術,但我覺得他們最終都是會喜歡上藝術本身的,到了那個時候也就不再只是金錢上的升值保值了。進一步來説,個人修養因此就提高了,更會是一種精神上的升值。所以我認為,到了一定的階段,撇開經濟上的升值,收藏市場的發展一定會更加深入地轉向對國民素養的提高,這種文化上的升值雖然一定程度上是從純粹“逐利”而出發的,但結果上卻會有一種超越。
《理財週刊》:2012年藝術市場出現了成交下滑的現象,是否在提示我們市場過熱、價格存在水分或泡沫?
徐建融:價格是否過高的問題其實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説,藝術市場每一年都在提價格過高、價格泡沫的説法,但過了10年之後再看呢?往往就不覺得高了。藝術市場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一部分價格水分、虛假成交的炒作現象,但撇開來看,我們總覺得價格過高是因為往往都與過往的價格在相比較。比如朵雲軒1993年第一次拍賣,價格顯得很高,因為是跟1992年之前比的,那到2000年以後在看呢?當時朵雲軒800多萬元的成交額,如果都是一個人買下來的,今天全盤賣出,至少值2億元吧。經濟在發展,收入在上升,藝術市場的價格和價值問題也需要辯證地來看待。
《理財週刊》: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傳統藝術往往有所衝突,這一點在傳統水墨繪畫和現代新水墨等方面也有所體現,您認為應該如何對待?
徐建融:這其實涉及到大眾藝術、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等多方面的對比。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一些當代藝術單單在價格上就有所滯漲甚至下滑?就是因為過於追求娛樂化。一些過於混亂的、雜交的當代藝術往往會帶給人們內心上的混亂,年輕人思想的脆弱和憂鬱的産生都受到了這一藝術發展變化的影響,但傳統文化講究的信仰、理想使得人的思想至少不會混亂。
剛才説到文化傳承的延續性,這其實包含了不斷的吸收和發展。傳統藝術並非不與時俱進,但原創性絕不是把老的東西全都扔掉,完全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而放棄傳統的大道。藝術的發展講究多元化、探索性,但這一發展的同時並不應該全盤否定原有的東西。傳統書畫代表了繪畫藝術多元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時,只要藝術家處於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有新的東西融合進去,我們説要秉承宋元畫的精髓,並不是説大家都要畫得跟古人一樣——而且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跟宋朝、元朝的人畫出同樣的東西來。所以説,面對新舊兩股力量在藝術市場上的爭奇鬥艷,投資者也要自己去分辨它們的好壞、去領悟其所傳達的精神。
《理財週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市場,近幾年藝術品的贗品問題也是風波不斷,您認為應當如何去解決?
徐建融:確實,相對國外而言,國內的藝術品贗品問題要嚴重許多。不僅僅是書畫領域,包括石雕石刻、銅器、玉器等等,贗品都很多,也出了不少反響很強烈的社會事件,這對藝術市場無疑是有一定影響的。那麼對大眾而言,首先要明白,不可靠的東西就不要買。
對於收藏達到一定程度的藏家來説,不懂的東西不買是第一步。每個人收藏都會有偏好,由於有了一定層次的研究,那麼進一步的真假問題主要就是相信自己了。為什麼呢?因為贗品問題其實是無法根治的,贗品的鑒定也是無法做到100%準確的。
從市場管理角度來看,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市場的風氣。目前市場上存在許多一眼就能分辨出真假的贗品,包括知假賣假、知假拍假,這些批量化的混亂現象是可以有的放矢地予以整治的。而對於那些有爭議的作品而言,交由市場發展自行去判斷、沉澱就可以了。投資者要做的呢,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認清市場的規律。
藝術家簡介:
徐建融,1949年生,上海人。1984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曾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專攻美術史論、書畫鑒定,著有《中國繪畫》、《中國書法》、《書畫鑒定與藝術市場》等,並擔任國家重點項目《中國美術史》十二卷本(齊魯書社,2000年)中宋代卷(上、下)主編、清代卷(上、下)副主編。復攻詩文,有《毗廬精舍集》;兼擅上水、花鳥,出版有《徐建融山水花鳥圖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