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當代藝術市場中國買家移師西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12 11:11:14 | 文章來源: 金羊網

上月,蘇富比香港秋拍,中國當代藝術遭遇“黑色星期天”,張曉剛、岳敏君、蔡國強等藝術家的作品紛紛流拍。然而,剛剛在紐約結束的兩場“戰後和當代藝術拍賣”卻呈現了完全不同的結局。往返于紐約和倫敦的藝術經紀人尼可拉斯?麥克林以“供需之間的完美風暴”來描述蘇富比和佳士得的兩場拍賣。

在紐約秋拍經歷了不溫不火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品”專場之後很多市場評論家將責任推諉于“桑迪”的騷擾一週後進行的“戰後及當代藝術專場”卻給觀察家帶來了“驚喜”。10月13日,拍賣首先在蘇富比打響,風卷殘雲般捋掠了3.75億美元,創造歷年來蘇富比在本專場的秋拍紀錄。領銜的是7510萬美元成交的馬克?羅斯[微網志]科作品《1號(皇家紅和藍)》(1954年),其原本估價僅為3500萬至5000萬美元。

緊接著第二天,佳士得以一場更為喧囂的拍賣會將市場氣氛推至高潮。4.122億美元的總成交額,同樣打破了拍賣行在戰後和當代藝術領域的紀錄。去世25週年的安迪?沃霍爾作品金秋大甩賣,成果頗豐。他的《自由女神》、《馬龍》分別以4376萬美元、2370萬美元成交,紛紛超過其最高估價。此外,成果斐然的還包括弗朗克?克萊因、利希滕斯坦、巴斯奎特、李希特等人。在有色金屬雕塑《鬱金香》(1995-2004年)以3370萬美元破紀錄的價格成交之後,傑夫?昆斯也成為繼李希特之後第二昂貴的在世藝術家。

藝術市場分析者近來不斷以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理由解讀當代藝術市場的羸弱,據統計,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間,全球當代藝術品拍賣收入減少了6%,降至8.6億歐元。此番紐約的拍賣卻提供了出人意料的另一種結局。

Artprice網站最近發佈的《當代藝術市場2011/2012》報告也許可以解讀一二。目前亞洲是全球當代藝術品需求最大的市場,銷售額佔全球的43%,在亞洲國家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當代藝術市場,佔全球拍賣收入的38.79%。儘管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的拍賣業績有所下滑,但實際上,亞洲收藏家並未削減他們的購買,只是將目光轉向了歐洲和美國。據佳士得統計,註冊參加紐約和倫敦拍賣的亞洲客戶數量已上升了31%。而此次兩大拍賣行秋拍,就有中國買家抱回了一件利希滕斯坦的作品。

一些市場分析人士相信紐約秋拍的結局對於即將在香港舉行的亞洲現當代藝術秋拍是一個利好消息,至少能夠大大鼓舞市場的信心。但從蘇富比和佳士得的做法來看,兩大拍賣行也在適時地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格局進行調整。一方面是在地區上,除了中國內地藝術家,兼顧亞洲其他國家地區藝術家的作品,今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中,南韓、日本、中國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就佔到22%的比例。另一方面,從風格上來看,兩大拍賣行也已從專注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潑皮、卡通藝術等風格,擴展到抽象等領域,並包含雕塑、攝影、裝置、版畫等各種類型。

當代藝術市場的多樣化發展,是其走向成熟健康,規避單一化炒作的必然途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