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香港藝博會模式內地複製:橘生淮北亦為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23 09:42:52 | 文章來源: 《藝術品鑒》雜誌

  首屆中國藝術品産業博覽會9月26日在北京舉行,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 (FINE ART ASIA 2012)于10月4日在香港舉行,2012秋拍的序幕就這樣由藝術品博覽會拉開。正如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劉玉珠所説,藝術品博覽會是社會經濟發展帶動文化消費需求的必然産物,它既是一種藝術商品集中展示、交流與交易的形式,也是一種把藝術審美與産業經濟有機結合的組織活動。但同樣是這種將畫廊、藝術機構、藝術作品、藝術家、拍賣行、買家及其他藝術消費者整合在一起的平臺,在參與組織、盈利模式、行業標準、團隊建設等方面,北京和香港卻存在著很多不同。如果在圈子內部博覽會之間的競爭還屬於小打小鬧的份額爭奪戰的話,面對日益激烈的亞洲藝術市場中心之爭,北京與香港之間的競爭似乎更注重模式上的優劣取捨。

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早在2010年,佳士得亞洲區主席葉正元就表示,內地的藝術品市場要發展,可能還需借鑒“香港模式”,“香港模式”很可能就是內地未來藝術品市場模式的藍圖與指針。黑國強也撰文表示,“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制度還是需要參考西方的做法,博覽會應該用一個企業的方式去經營,有董事局的制度,有投票、有推薦,有專家做負責人”。在國際藝術品博覽會上,香港走的完全是西方的路子,各個博覽會的規劃、設計、具體操作以及運營管理都是按照西方的程式。儘管在西方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在藝術品市場整體發展較為落後的亞洲市場,面對各種“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香港的這种經營模式似乎並不十分流行。內地關稅風波之後,幾家大拍賣行和畫廊紛紛開展香港業務,一些重量級藝術家也將工作室南移至香港。在這樣的形勢下,香港比原先作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北京顯得分外熱鬧。

香港作為自由港,有著先天的藝術品發展優勢,但其國際視野與成熟的經營理念與發展模式也正是內地發展所缺失的內容。面對香港取代北京成為新的“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野心,內地迫切需要向香港學習借鑒成功經驗了。按照西方與香港的經驗,博覽會、拍賣、古玩店、畫廊這些均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博覽會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不少人認為,內地想要保住中心地位,首先必須複製香港的國際藝術品博覽會模式,栽起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可是,又有人擔憂,香港的模式是否真的就適合內地的發展,或者説,將香港模式複製之後,怎麼能保證具有強大的文化同化力的內地不令其變成另一個“特色”。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種擔憂也不無道理。但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優秀踐行者,內地想要逆水行舟贏得勝利,對博覽會模式的改革已然勢在必行。

糾結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今年5月在香港舉辦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吸引了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266家藝廊參展,67205位觀眾參與,在藝術和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成功舉辦的最大型國際藝術品博覽會。相比之下,差不多在北京同期舉辦的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雖然從成立之初就主打國際牌,但其國際化路程似乎走得並不順暢。主辦方宣稱這次中藝博有全球60家畫廊參展,然而本土與國際畫廊的比例卻為5:1。即使是參展的國際畫廊,專業人士稱其官網公佈的也就是一家常駐798的義大利畫廊、一家瑞士畫廊、一家烏克蘭畫廊、兩三家日本畫廊、十來家南韓畫廊。因此有評論説,這樣的陣容如果能夠稱之為“國際”的話,那麼這樣的“國際”未免太寒酸了些。

但凡遇到涉外的事情,國人抱定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宗旨,總要講究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統一。但是,對於這種全球視野的國際藝術品博覽會來説,真的需要有本土性嗎?國際藝術品博覽會是面向全球的藝術審美與産業經營活動,針對的買家來自世界各地,大家過來是為了看本土的東西嗎?

4月份舉辦的“藝術北京”博覽會,繼續秉承其“立足本土,完整亞洲”的理念,一方面深化博覽會與中國本土畫廊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將觸角全面伸向日本、南韓等亞太地區和歐美國家的畫廊。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SHContamporary)也宣稱要以現有的資源整合中國畫廊、亞洲畫廊與部分歐美畫廊。針對這樣的博覽會模式,有人評論,一個博覽會在沒法做到國際化的時候,才會向本土化伸出橄欖枝。從藝術北京的交易情況來看,本土畫廊成交明顯要比國外畫廊紅火。而作為這種國際化藝博會,讓國外畫廊感覺水土不服是有問題的。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需要的是國際視野,本土化只是主辦方的一個特色,而絕非主題。內地藝博會的國際化水準著實需要提高,而這是需要向香港學習的,這點必須學並且完全可以學好。

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

對一個藝博會的評價,體現在參展畫廊的數量和品質,體現在參展藝術品的品質,也體現在最後的成交額。藝博會是藝術與商業的統一,參展作品體現著藝術審美,成交額則成為藝博會成功與否的量化標準。藝博會是藝術品的一級市場,畫廊應該是博覽會的主角。5月份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只吸收畫廊,整個博覽會上看不到拍賣行的身影,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畫廊的交易盛會。

在西方與香港的理念裏,藝術品博覽會的主要功能是交易與交流、展示與展覽,是為了推進藝術的發展,具有學術鑒賞和媒體宣傳的意義,因此,香港模式下的藝博會是將藝術品一級市場的業態形式與運營環節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上。而內地頗受爭議的一點正是藝博會與二級市場拍賣行的牽手。即將舉辦的首屆中國藝術品産業博覽會就將出現北京保利、北京翰海、蘇富比(北京)三大拍賣行齊聚的局面。而之前的內地藝博會上,保利、匡時、榮寶等拍賣行就是常客,紛紛在較好的展位開設拍賣預展專區,為各自的拍賣預熱。

內地藝術圈二級市場倒挂一級市場已被專業人士詬病很久,內地以畫廊為主的一級市場明顯弱於以拍賣為主的二級市場,在藝術圈以及媒體視野內,拍賣業佔據了市場太多的風頭,各種新聞各種聲音都圍繞著拍賣行展開,本來應該坐首席的畫廊卻暗淡無光。及至以一級市場畫廊為主角的藝博會,拍賣行就應該徹底扮演好配角,為畫廊讓開地方,作為一級市場龍頭老大的藝博會務必不能使拍賣行喧賓奪主,旗幟鮮明地支援畫廊的發展,除卻成交額的考量外,藝博會的意義也正在此。

一二級市場倒挂、拍賣行一家獨大的問題本來就是內地藝術市場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到藝博會上,必須引進香港以畫廊為主的運營模式,這點同樣務必學也完全可以學好。

體制,又是體制

香港藝術品市場魅力十足,國際知名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收購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品牌越做越大,完全企業化的經營模式也使利益分配條分縷析。但類似這些關涉到牌子和利益的問題,內地卻一直糾葛不休,體制弊端已然成為繞不過去的坎兒。

根據相關規定,民營企業辦展覽是不能使用“中國”字樣的。民營企業要想使用“中國”二字,必須挂靠在文化部某個下屬單位的名下申請批文。由於博覽會中的利益之爭,儘管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通過多年的舉辦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但由於民營企業的身份,在與國有單位合作過程中糾紛不斷,甚至在2007年還出現過兩個一模一樣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撞車”的鬧劇。

其實在西方與香港,甚至於像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這樣的著名博覽會都是由民營企業一手組織操作的。內地的“藝術北京”的操作方式就更契合於這種國際通行的方法,因為不涉及“中國”字樣,“藝術北京”無需經過文化部來辦理批文,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其規模水準發展也很迅速。

儘管在審批上有嚴格的限制,但是由於沒有明確的立法與規定,各種藝博會還是一哄而上,浮躁上位,沒有摸清市場規律就盲目開工。在北京還出現過5個同類型的藝博會混戰的場景,這在全世界都很罕見。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同等定位、規模、檔次的藝博會只能擾亂藝術品市場,將藝術品搞成地攤貨。一家畫廊不可能三番五次的參加藝博會,國外的藝博會也不會總往中國跑,找不到畫廊參與的藝博會往往饑不擇食、魚目混珠,甚至幾個藝術家搭個草臺班子就敢號稱“國際”一窩蜂攙和進來。

至於將拍賣二級市場引入到藝博會的問題,內地也有解釋,不少人認為,儘管一二級市場倒挂的現象不正常,但是內地既已發展至此,也只好繼續順應市場做下去。藝術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就説,二級市場的參與也有助於擴大藝博會的影響,“在這點上,我們沒必要過多去想西方的常態,只能因地制宜。可能會有人説我們不擇手段,但我們確實是在創造一種可能性,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畫廊”。

這種一味對於可能性的信賴,與其説是對未來的期許,倒不如説是對現狀的無奈。但是,基於二級市場過度參與的現狀,也只能以任重道遠的心態來爭取快刀斬亂麻,即使藝博會不能完全擯棄拍賣行,也要加進些進步的因素。即將開始的中國藝術産業博覽會拍賣板塊就將匯集保利、瀚海、蘇富比三大頂級拍賣機構,首創“保稅拍賣”的藝術品交易新模式。這種通過國際、國內高端拍賣機構促進藝術品與市場的對接的藝博會模式,也不失為一種探索利用藝博會實現藝術品交易的新途徑。

對於體質的弊端,不能期望一天之內打破所有壁壘,造就出中國的“巴塞爾”。但是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日漸紅火,畫廊和藝術家都需要通過更大的博覽會展示作品,通過這個平臺結識同行與買家,在現實壓力下,藝博會的體制問題終會得到解決。因此,體制問題並不能阻礙香港模式在內地的複製。

內地藝術品市場畢竟剛剛起步,儘管出現了關稅風波等問題,其發展的勢頭仍然不可阻擋。就在內地拍賣行紛紛開展香港業務的同時,世界拍賣業大佬蘇富比卻與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組建了蘇富比在亞洲的首家合資公司——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新公司將於9月27日在中華世紀壇正式揭牌,並於當晚落下蘇富比內地拍賣的第一槌,為中國藝博會的拍賣板塊揭開序幕,這不是反攻,這是慧眼識珠的創舉。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裡頭有土壤的問題,也有氣候的問題,更有栽種者的問題。但是,只要經過了土壤培育和育種選種,改良了生存環境,配備上合格的栽種者,那麼完全可以做到橘生淮北也是橘。經過了從形式到內容的一系列改革,香港國際藝術品博覽會模式完全有必要也有希望在內地複製成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