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青年藝術新富將受益於藝術金融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06 11:31:13 | 文章來源: 投資有道

 

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雖遇曲折,但堅實的市場分析數據讓我們堅信,隨著“70後”、“80後”藝術市場的成熟,未來當代藝術拍賣將迎來新的高潮。

2012年秋拍乍起,香港維多利亞港灣突然飄來的一則拍賣消息讓許多關注藝術拍賣市場的人們感到震驚:10月7日,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拍賣現場一派秋風寂然,一批帶著顯著中國當代藝術符號的作品流拍連連,一些曾經領袖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名家精品儘管一再大幅降價,仍頻遭冷遇,無人問津。

這個被業界稱作“黑色星期天”的拍賣日,在秋風中黯淡搖曳、蕭瑟陰冷,又一次逼向近期問題多多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此前,中國藝術市場因其爆髮式增長和金融化速度帶來的一些混亂局面已頻現爭議,“泡沫擠乾”、“白菜價時代”、“拍瞎”、“假拍”、“崩盤”、“被資本拋棄”以及“資本雄霸中國當代藝術的‘黃金八年’曲終人散”等論調自今年以來此起彼伏,這個“黑色星期天”的無奈,使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又現一層陰影。

事實上,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正是因為藝術金融化的市場推進,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經過一定時期發展,通過國內外拍賣市場的磨練與洗禮,它的組群結構、拍品數量、精品幾率、價格層位、增長速度正在逐步走向穩定和成熟。

針對當下組群樣態,國家有關部門與相關市場,尤其是藝術金融機構的發展,已經呈現出聯手實施積極培育措施的態勢,在穩定提升“50後”到“60後”年齡組群的基礎上,加大對“70、80後”組群的推介和培養力度,並有計劃的引導培育“90後”更年輕的組群,多出精品,快出新人,高出記錄。這樣逐漸形成層序合理、相互支援、相互影響的生態化組群結構,也能夠更好的適應和引領目前藝術市場的發展態勢和未來需求。

堅實的市場分析數據也更讓我們相信,隨著“70後”、“80後”青年藝術市場的成熟,未來當代藝術拍賣還將迎來新的高潮。

“70、80後”入市更順利

從分析來看,相較“40~60後”組群,目前“70~80後”組群在市場記錄、成交數量以及市場穩定性與市場影響力方面是相對顯弱。

但他們卻幸運地越過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初步發展階段並得到適時而來的一級畫廊市場的長期熏陶與考驗,能夠更為順利而且相對規範地穩步進入二級拍賣市場,同時,他們進入市場平均年齡較小,入市群體較大,節奏較為整齊。

在題材上,“70後”和“80後”對厚重的歷史主題、宏大的敘事場景及刻意的政治隱喻的興趣呈消退之勢。

現在的社會環境,擁有快速的城市化節奏、強大的網路資訊、新的人際關係秩序與日益強烈的國際化進程等,這促使年輕的藝術家們更熱衷關注自我,關注看得見摸得著的社會生活現象,不滿足於簡單的圖式符號,以打破和諧、營造朦朧、凸顯跳躍、勾勒殘缺、佈置碎片、強化虛幻、製造反差並有機參入數字化技術等多元手法來表現獨特的個性意識。他們的作品往往集中氤氳前衛、新奇的視覺效果,發散出強烈的時代與青春氣息,體現新時期當代藝術既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又融匯現代國際文化意識的感人魅力,具有更直接、更快速、更準確融入國際社會的藝術語言特色。

他們中目前的代表人物有高瑀、陳可、李繼開、熊宇、李青、韋嘉、仇曉飛、王光樂、吳海洲、范明正、黃一瀚、響叮噹、江衡、羅丹、王璽、田流沙、梁劍斌、沈娜、熊力均、潘玉川等人。

受年齡區段及市場認知度等因素影響,這一群體作品拍賣價位一般較低,“70後”與“80後”之間又存在區別。

數據顯示,“70後”藝術家平均成交價趨向穩定,大多數固定在10萬?50萬元之間,精品力作則逼近百萬元;“80後”則差距較大,最高有30多萬元,但大多徘徊在10萬元以下,市場記錄不太穩定,有明顯跳躍、越位現象。

2011?2012年,“70後”拍賣市場平均成交價前10者為賈藹力、李松松、王曉勃、管勇、宋彥軍、王冠軍、任重、陳可、韋嘉、羅寒蕾;“80後”拍賣市場平均成交價在前10名者為李青、高瑀、周松、崔景哲、董博泉、王岱山、李超、陳飛、劉晟、孫浩。

正是由於這樣的特色與差異,促使一些具有超前市場意識的藏家願意將資本投這些青年藝術家,發展中的藝術金融機構也看好他們的潛力。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這一組群參拍人數、參拍作品、拍賣場次、交易頻率、成交記錄等數字明顯攀升。

“40、50、60後”仍是絕對主力

“40後”及“50後”組群,大多經受過艱苦生活環境?練,通過刻苦學習獲得紮實繪畫功底,同時具有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一代藝術家受“傷痕美術”的影響較深,作品蒼莽滯重,帶有濃郁地鄉土主義情懷,代表人物有何多苓、孫為民、羅中立、陳丹青、王川、龍力遊、朱毅勇等人。

與“40後”及“50後”相比,“60後”對紅色年代的記憶多限于模糊與錯位,他們骨子裏有艱苦生活年代的血緣基因,經歷過系統紮實的學院派繪畫教育與技法訓練,且在青春力最旺盛、想像力最豐富的時期經受了85思潮的洗禮,因而能夠滋生不迎合政治口號,不拘泥自然時空,追求自由、多樣創作手法,具有強烈“反叛精神”與思辨能力的執著蛻變意識,這一繪畫群體的代表人物有毛旭輝、張曉剛、葉永青、潘德海等人。

基於年齡、經驗、技法、市場認可度等優勢,上述群體是上世紀90年代後最早進入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領軍者,在市場記錄、成交數量以及市場穩定性與市場影響力方面,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金融助推青年藝術家成長

青年藝術群體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的推進者和潛力源,他們的作品表現將是中國藝術進一步融入世界的最佳特使。

觀察拍賣市場投資中國當代藝術的群體結構,主要有四類:一是具有審視中國文化背景、基礎及具備一定實力、富於市場經驗的外國收藏家、投資者、畫廊與金融相關機構;二是具有中國與西方文化背景及一定實力的海外華裔收藏家與投資者;三是富於市場經驗的中國收藏家與投資者;四是以中國為主體,具有相同年齡區段身份資質,承接前輩財力的年輕收藏家與投資者。

這類例子有很多,比如艾斯特拉收藏(Estella?Collection)、弗蘭克家族和法伯家族(Farber)及希克、尤倫斯、薩奇等人的介入。從個人來説,張曉剛有英國收藏家查爾斯?薩奇(Charles?Saatchi)等人的支援記錄及紐約佩斯威登斯坦畫廊(Pace?Wildenstein,今名佩斯畫廊)的鼎力推介。

客觀而言,西方藏家與投資機構對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介入,充滿投機色彩,且影響力不大,真正支撐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的生力軍仍是中國的藏家與金融機構。

隨著“70、80後”逐漸成長為社會主流階層,掌握大量財富,這些年輕收藏家與投資者開始傾向於那些與自己相近年齡的藝術家作品的收藏。比如,此前以百萬元鉅資拍得70後藝術家陳可《海盜》作品的藏家,據説就是一位來自保利的富二代員工。

青年藝術群體數量、創作實力及日益提升的創作環境,其流向拍賣市場的作品量正與日俱增,作品輸出與市場需求矛盾將加劇,更多精品力作期待市場發現和推介。

作為投資收藏主力之一的藝術金融機構,從他們目前的主要退出渠道——拍賣市場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目前拍賣市場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一些具有豐富資源與市場推介能力的城市如南京、廣州、蘇州等城市市場潛能並沒有發揮出來。類似西安這類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尚存在著重傳統國畫、輕當代藝術的現象,市場結構欠佳。僅有的力邦、大唐西市誠摯、秦商拍賣等相對較多關注青年藝術家作品的拍賣公司實力弱小,影響力不大,像孫蠻、麻愛周、強世軍等一些實力較強的畫家,在西安拍賣往往遭受冷遇,而在北京拍賣市場卻表現活躍,這應當引起重視。

從長遠看,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前景看好的趨勢仍是指日可待的,而一個成熟的藝術收藏、投資市場,無疑也將大大助推青年藝術家群體的良性成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