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業內稱市場賣齊白石作品9成為贗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4 10:52:05 | 文章來源: 經濟參考報

業內人士稱,一級市場難見高品質真品,二級市場拍假售假已成常態;只要能賺到錢,一切都是次要的

“全國收藏人群中,真正稱得上收藏家的不足1%,現在的文物收藏熱,很大程度上是文物投機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一聲嘆息。

由於鑒定水準的制約,交易誠信的缺失,市場規範制度的薄弱,當前,我國文物藝術品投機性日益增強,直接帶動了制假售假的空前繁榮。其後果便是,贗品充斥市場,絕大多數人收藏的都是新倣品,甚至一些懷有一夜暴富之夢的投機者,屢屢上當受騙,陷入破産絕境。

有識之士大聲疾呼:政府部門和媒體應該加強引導,讓文物藝術品投機熱降溫,讓收藏回歸理性。

贗品橫行亟待整治

“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市場,每年交易額達到上千億元,因為拍賣市場資金交易量大,參與人數多,因此拍賣市場已成為假畫等文物藝術品流通的第一大市場,但拍賣法中有免責條款,拍賣行對售假不承擔責任,使拍賣市場成為中國不保護買售人權益的最大市場,看到有的收藏家花了幾百萬元、上千萬甚至上億元,收藏的都是贗品,真是非常痛心。這個問題到了必須下決心解決的時候了。”提到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贗品問題,知名收藏鑒賞家劉文傑顯得特別激動。

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上,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張大千等名家書畫作品極為火爆,不論大拍小拍,幾乎每場都有。“名家作品怎麼會越拍越多?”劉文傑認為,齊白石作品根本不是有些偽專家所稱的有4萬餘件,“不需你懂字畫鑒定,僅從數據分析就可以看出,有多少贗品橫行市場上”。

據介紹,1956年版的《齊白石作品選集》載有齊白石的《自序》,稱“予少貧,為牧童,及木工一飽,無時而酷好文藝,為之八十餘年,今將百歲矣。作畫凡數千幅,詩數千首,治印亦千余……”,在1955年的一部關於齊白石的影像資料中,齊白石也曾親口説自己作品數量8000多件,後經其家人及弟子們統計,其作品最多不會超過1.5萬件,其中館藏約五六千件,扣除多年來的損毀滅失,估計現在能夠在市場上流通的總量不會超過1萬件,然而據雅昌網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齊白石作品上拍量就達2 .5萬件左右,成交1.4萬餘件,遠遠超過了真品存世量。業內人士估計,能真正流入拍場的齊白石真跡,也就千件左右,其餘那些九成以上都是贗品。

再以傅抱石為例,學術界公認其作品存世量2000件左右,其中約1000多件收藏在博物館,然而這些年來共拍賣傅抱石作品6500多件,成交2878件。再以李可染為例,學術界統計其一生畫作共1000多件,除去贈送給各個博物館收藏,流向市場也就五六百件,可是他的畫拍賣量已超過7800件。

至於陶瓷等古器物類,由於保存難度大,損毀多,鑒定難度大,市場上的假貨更多。一些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今在古玩城等一級市場上已經很難看到高品質的真品,至於拍賣二級市場,真品率也非常低,拍假售假已成為業界的一個常態。

市場上假貨橫行帶動了倣古造假的繁榮,陶瓷倣古已成為一個産業。近日記者來到江西省景德市景德鎮樊家井村,看見村口醒目處懸挂著一條寫有“陶瓷倣古村”的橫幅,這裡就是著名的陶瓷倣古基地。穿行在僅有兩三米寬的街巷裏,兩旁的店舖裏擺滿了各種瓷器,寫有明清官窯款的青花、粉彩、單色釉,甚至唐三彩、南北朝陶俑,應有盡有,琳瑯滿目,時不時看見一些年輕女子坐在店裏,抱著泥胚進行彩繪。店家直言相告:這裡的東西都是倣古品,你別當真品買,但拿出去是不是當真品賣,他們就管不著了。在一些高級作坊裏,相關負責人也一再聲明,他們是倣古而不是造假,標有乾隆年制的瓷瓶,賣出去後,如果被人冒以真品上了拍賣會拍出去,他們一概不負責任。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葛寨鄉煙澗村是全國著名的青銅器仿製村。近全村800多戶人家中,四分之一從事青銅器倣古,從業人員800多人。根據葛寨鄉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煙澗村青銅器仿製産業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每人平均年增收1800元。

至於書畫仿製,因為技術簡單,只要找到繪畫高手,關起門來就可生産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琉璃廠採訪時,經常被三五成群的畫販子攔住,去其住處,看到大量署有范曾、齊白石、張大千等、傅抱石、李可染等款識的倣畫。在一些地區,少數美術學院的學生、繪畫愛好者,甚至被畫商包養當“鬼手”,專門仿製古畫和各種名人字畫,有的只倣一個品種,力求做到形神兼似。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巨大經濟利益刺激下,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等地已出現專倣名家書畫的作坊基地。

投機炒作積聚風險

兩三年前,一股不知來自何處的神秘資金,突然殺入古玩市場,見到民國時的“袁大頭”銀元就收購,拉動“袁大頭”價格直線上升,由幾年前的幾十元一枚猛漲至千元左右一枚,一些人快進快出,很快發了財,而一些不明就裏的收藏者,以為袁大頭奇貨可居,競相收藏,沒料到行情不久就下跌,每枚從千元左右猛跌到四五百元,讓許多收藏者深度套牢。

“都是投機惹的禍”,瀋陽市資深收藏家張允民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年來,傳統意義上的收藏鑒賞已經徹底被顛覆,收藏群體從小眾化轉向大眾化,收藏行為從秘不示人轉為廣泛宣揚,收藏目的從鑒賞研究轉向擊鼓傳花式的投資和投機,一件件歷經滄桑留傳下來的文物,被當作賺錢的標的,在接盤者手中傳來傳去。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兩三年當中,中國文物藝術品出現了新一輪火爆的行情,各路投機資金狂熱入市,市場炒作一浪高過一浪。

2009年,明代吳彬的《十八應真圖卷》以1.69億元成交,標誌著中國書畫億元行情時代的全面啟動。

2010年,億元級拍品隨即增加,黃庭堅的《砥柱銘》拍出4億多元,張大千《愛痕湖》拍出1.008億元,徐悲鴻《巴人汲水圖》拍出1 .71億元,王羲之《平安帖》拍出3.08億元。

2011年春拍,王蒙的《稚川移居圖》拍出了4.025億元,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拍出創紀錄的4.255億……

機構、基金攜帶巨量資金入場,大量投機熱錢涌入,帶動文物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呈現井噴式增長,2010年達396.96億元,同比增長74.03%,遠遠超過全球市場52%的增幅。

直線上躥的價格,讓普通的收藏者無力承擔。一些收藏愛好者驚呼“已經買不起了”“藏家向資本交槍”。

拍賣界人士始終為高價商品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中國文物藝術品價格與國外比還有差距,好東西就應該賣出好價格;將來增值空間依然廣闊,未來十億元級的拍品也會出現。

在天價誘惑下,人們不願再過多地關心文物藝術品的真贗、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只關心錢,只要能賺到錢,一切都是次要的;衡量一個收藏家是否有成就,也以他是否賺了錢發了財為第一指標,市場到處瀰漫著浮躁的投機情緒。

據一位業內人士回憶,一家拍賣公司拍賣一位知名畫家的畫作,這位知名畫家還在世,發現那幅畫是假的,於是在拍賣時,畫家站起來喊道“這畫是假的,應該停止拍賣”,可旁邊一個小夥子按他坐下,説“假的我也買,你也別為我擔心”,然後頻頻舉牌,硬把這幅假畫買了下來。

一位曾在文博系統工作的人士募集了大量資金,這幾年連續從海外市場掃貨,購買了數億元的元明清官窯瓷器。

然而,過度投機積累的泡沫和風險也在迅速增大。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透露,一件在紐約拍賣市場出現的瓷瓶,拍賣方本已標注其時代“類屬民國”,但不懂行的買家請人掌眼後,認定是乾隆,在拍場上拼命舉牌競投,將這件有嚴重損傷的民國瓷器,從起拍價的幾千元人民幣頂到億元人民幣,鬧了個國際大笑話。

前不久,山東一家民營博物館因涉嫌非法集資被有關部門依法查封。這家民營博物館旗下還有拍賣公司、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等諸多企業。據相關媒體報道,這家博物館“以錢生錢”,雇傭“拉款員”採取高利率回報方式募集資金,最終造成資金鏈斷裂,讓許多參與投資者欲哭無淚。

讓收藏行為回歸理性

劉文傑認為,收藏主要是鑒賞研究,如果讓欺詐投機行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過度投機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和監管,當前最重要的是把制假、售假、拍假氾濫的現象遏制住,引導大眾的收藏行為回歸理性,凈化市場,才能促進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真正繁榮。

劉文傑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中國已出現五個收藏高潮,第一個收藏高潮在宋代,收藏群體以皇室和官宦為主;第二個收藏高潮在明代,收藏群體以商人和文人為主;第三次收藏高潮在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成為歷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參與這次收藏高潮的還有一些大鹽商和官僚;第四次收藏高峰是清末民國;第五次收藏高潮是改革開放至今。

縱觀前幾次收藏高潮會發現,收藏文物藝術品往往是上層社會文人雅士愛好的對象,收藏目的主要是陶冶情操,增長知識,保護文化遺産,傳承文明。然而,現在文物藝術品的過度投機行為,卻破壞了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之路,為文化的繁榮和傳承帶來巨大隱憂。

據全國拍賣行業管理資訊系統顯示,去年全國共舉辦文物藝術品拍賣會1949場,成交額576 .22億元,增速有所回落,今年以來整個市場處於調整階段,各方信心明顯下降。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認為,政府部門、文博機構及媒體,要為引導理性收藏負起社會責任,不要過分宣揚文物藝術品的投資屬性,防止為文物投機造勢。

近年來,上海博物館與上海東方電視臺深度合作,為該臺的藝術人文頻道提供文物和相關知識幫助,從來不對文物進行估價,重在講述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開播6年來取得良好社會效果。“此外,博物館必須和拍賣公司、古董商拉開距離,專家不能與他們結成利益集團,上海博物館嚴禁專家為拍賣公司撰寫文章,不準許私自在外面鑒寶。

錢幣收藏家周業勇曾多次向有關博物館捐獻自己收藏的珍貴近代機制幣。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國家在收購文物時,一定要儘量從民間徵集,少上拍賣購買,不要為文物藝術品投機炒作推波助瀾。”他舉例説,東北一位老者藏有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偷出來的一張北宋名畫,收藏者當年曾多次向有關部門提出捐獻或出售,卻都被拒絕,後來這幅畫在北京拍賣,一家國有文博機構花了1000多萬元收購,“到拍賣會上高價買,客觀上鼓勵了文物投機,受損的最終是國家!”周業勇痛心地説。

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副總裁寇勤認為,一個人如果收藏一個藝術品,必須對這個藝術品有深刻的喜好,喜好到了極點才會佔有,這才是收藏。但目前有一部分人對文物藝術品根本沒有喜歡的感覺,説白了就是來淘金的,而且把炒股票、炒房地、炒基金那套方法拿過來,怎麼炒出高價,然後再拋出,文物藝術品具有投資屬性是對的,但絕不能濫用,你要尊重經濟規律,也要尊重藝術規律。

著名文物學家謝辰生認為,文物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要防止將文物過度産業化;原來上拍賣會買東西都是收藏的多,但現在很多投資方面的人士,紛紛進入,而且勢頭非常強勁,買東西不是為了收藏,只是想轉手賣,甚至搞份額化交易的文交所,適度合法的市場交易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拿文物來投機賺錢,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就對文化繁榮起到負面作用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