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即將迎來基金套現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16 13:15:43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2年春季)》日前推出。記者為此就中國藝術市場當前行情調整的方向、各大板塊的此起彼伏以及北京大拍賣公司拓展香港業務的動向這三大話題,採訪了報告的兩位撰寫人: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顧問龔繼遂和總監關予。

市場調整“內外交困”

報告揭示,2012年春季的中國拍賣市場已清晰明確地呈現出全面回調的趨勢,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的成交額為281.60億元,同比去年春下降了34.27%,環比去年秋下降了34.22%。上拍數量比去年秋拍下調了32.36%。展望2012秋拍,這樣的調整行情還會繼續嗎?

身為資深市場專家,龔繼遂強調儘管藝術市場已經出現了如此深幅的調整,但行情調整仍然前途不明。他指出有三個問題在困擾市場,而且都並非藝術市場本身的因素:一、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前兩年藝術市場的高度繁榮完全靠流動性過剩推動,這是不能持續的,而一度阻遏市場發展的流動性枯竭雖然因宏觀經濟政策調整而得到緩解,但其未來走向仍不明朗;二、查稅風波突現藝術品關稅高稅率問題,目前拍賣場上各大板塊的優質拍品來源是海外回流,環顧周邊市場,與中國大陸藝術品進口的高稅率相比,新加坡為7%,中國台灣地區為8%,中國香港地區為0;三、投資主導的藝術市場面臨如何套現的問題,明年套現回購的時候到了,主導藝術市場的資産配置的觀念要得到落實,這將考驗藝術市場的價格,考驗操盤手的價格判斷的準確性,考驗市場交易的誠信度,讓資本回報率得到驗證。他認為這三個方面都有不確定性。而關予則表示,藝術市場的情景不確定性因素很多,目前的一些變動表明,行情調整的趨勢不會有大的扭轉,除非有大的資金動向。

報告的序言中不無尖銳地指出,除以上外部環境原因外,業內的一些行業發展弊端也對市場産生影響,包括對天價成交放大的帶動效應的質疑以及拍賣行天價成交拍品普遍呈現遲付拒付現象。例如根據近期的新聞報道,以4.368億元成交的《砥柱銘》不但有做價的嫌疑,甚至有做局的陰影,其價格與真實數據相差甚為懸殊。從傳統的交易常識來看,這種天價拍品除了其特殊的金融因素,很難在合法合規的正常市場上套現獲利。

市場進入套現期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從明年開始多家大體量基金將進入套現兌付的週期,必將會對市場造成新的衝擊和調整。藝術品投資的概念將逐漸從建倉囤貨的階段,進入出貨套現的階段,這是對藝術品金融屬性的真實考驗,也是對市場中博弈各方的考量。

對此關予向記者表示,那些市場關注的大基金都到了套現期,因此市場各方大多以套現的打算為主。她認為接下來的資金變動主要看這個變化。對這個頗具爆炸性的市場隱患,她還表示現在尚無客觀的數據判斷其規模,因為這不僅涉及一系列即將到期的藝術基金、藝術品信託融資計劃等,還涉及眾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私募基金。與拍賣市場不同,要把握這個動向沒有準確的數據。但套現、退出無疑會成為市場的課題。她強調,關鍵是看不到真實的購買力。真實的購買力與投資性資金完全不同,是由傳統的收藏觀念支撐的,是市場的真實基礎;而投資性資金則是純逐利性的,其對未來的市場所發揮的作用將是負面的。

由此不難理解,報告的序言中強調,今年上半年對基金的查處和清理,會有效地遏制流動資金盲目入市的亂局,是防止藝術品不成熟的金融化和減少普通投資者損失的有效措施,也是防止藝術品虛假成交和天價做局氾濫的必要步驟。這些調整措施,會使藝術品交易回歸到一個更傳統的模式中,使成交價格和成交數據落在更真實的基礎上。不論調整幅度大小都是在修正泡沫價格,這種真實的成交數據反映了近三年以來藝術品市場大規模擴容背後的實際情況。這組數據就其真實性而言既是繼往交易的總結,也是市場發展的起點。三大板塊此起彼伏

市場報告中各大板塊的分析中引人注目的是海外市場部分,指出2012年春季的海外拍賣市場與中國內地情形不同,呈現全面復蘇景象,各類成交紀錄刷新應接不暇,呈現“紀錄刷新馬拉松”;而市場的領軍部隊也明顯由現代主義及印象派,轉為戰後及當代藝術,審美口味大則幅度向一級市場靠攏,與此同時,眾多海外拍賣行也將其戰略進行了相應的調整,開始著重開發其私下認購(Private Sale)服務,2011年佳士得公佈其私下認購業務總額已經達到8.08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品位也處於一個更新換代的階段。2007年泰特利物浦博物館由西蒙·格羅姆(Simon GROOM)策劃的“地道貨——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一展,選擇了一系列更加前衛概念化、創作方式更加多元化的藝術家來代表真正來自中國內地的當代藝術,時隔五年,當年參展的曹斐、楊少斌、楊福東等藝術家的作品已經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新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氣息已經在西方逐漸明朗。

對此,龔繼遂指出,內地市場三大板塊之間的結構與西方市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當代藝術已經取代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成為主導板塊,而中國的當代藝術,老一代藝術家走弱,新一代還在試水階段,有轉型的趨勢,但能否成為高價市場的籌碼還有待觀察。中國的當代藝術與國內的體制與意識形態有某種衝突和張力,不可能取代近現代藝術的主流地位。他還指出,書畫、瓷雜與油畫三個大板塊涵蓋了內地市場拍賣品種的絕大部分,新的門類有漸進成長的過程,如設計有許多嘗試也推出了不同的拍品,中國嘉德、上海泓盛等都推出過專場,不過類似這樣的小門類標準不明確,雖然有市場空間,有很強的成長性,但要看操作者,看拍賣行的著眼點。

關予則指出,書畫板塊的價格進入高原階段,行情回調最明顯。儘管如此,目前還找不到替代板塊。因其換手率高,是金融投資性資金的首選目標,儘管行情調整時首當其衝受到衝擊,仍是不可替代的。未來書畫的價格會有一段時間的盤整,性價比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過去“博傻”的做法已不復存在。而瓷雜板塊中,雜項的拍賣更有賴於拍賣行的推陳出新,雖然品類多但小眾收藏,一方面可以挖掘,但也不可能有爆發。而油畫板塊尤其是其中的當代藝術,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創後一直處於盤整狀態,這次調整對其影響不大。

香港地位不可取代

市場報告在京津、長三角與粵港三地藝術市場的比較上著墨頗多,不過由於報告的統計時限截止于2012年6月30日而排除了7月才相繼舉槌西泠拍賣、朵雲軒與上海天衡三大巨頭,京滬之間的比較變得意義不大。倒是京港之間的比較,引發了兩位作者的評論。龔繼遂認為,香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僅免稅,還是有佳士得、蘇富比等西方拍賣行主導的市場,假拍拍假受到嚴格監管。不僅因為是自由港,還因為對誠信交易的期待,香港在中國藝術市場將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關予則透露,雅昌也在考慮到香港做市場。香港的魅力不僅在交易環節,在美術館建設、學術氛圍營造上也有空間,有機會把整個産業鏈帶動起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