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道
本期專家:上海博古齋總經理李東溟
今年春拍中,“過雲樓”藏書的風頭最高,是古籍市場許久未出現的高潮。多年來古籍一直被市場忽略,很大原因是大家對其認識不夠。當然,這種認識的不足也因此令這個市場潛藏了很多機會。我曾在多家拍賣行的古籍部門工作,遇到過不少趣味橫生的故事。
2006年我在中國嘉德古籍部,春拍時徵集到了一件《金沙江全圖》。此圖曾在2001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出現過,結果以100萬元流拍;2005年在上海另一場拍賣會上,底價80萬元仍流拍。徵集作品時,書畫部門因為其技法一般而拒絕了物主。我找到物主與其單獨談話,告訴他這件東西沒有拍出是送拍的部門不對,如果作為古籍拍賣,保證能拍出300萬元。徵集到這件拍品後,我回北京做足功課、查閱各種資料,發現中央第一檔案館也有一件與其一模一樣。老專家們初聽説此事後,均表示民間不可能有另一件留存,但看到這件全圖後都震驚了。經過他們的鑒定,這兩件出於同一時期,而且拍品是原稿,館藏的是完稿。最後這件拍品以308萬元成交,買方是國家歷史博物館。
古籍是很重要的史料。雍正時期,清政府派人到雲南挖礦,因此開挖金沙江,這件全圖就是當時的設計圖,史料意義重大。而書畫的鑒賞標準比較直觀,看的是筆法而往往忽略內容,所以從書畫角度看,這件全圖確實價值不高。
2010年西泠的拍賣會上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太太送來一部乾隆年間的《戰國策》刻本,一拿起來拼命掉渣。老太太想賣1.2萬元,但因為書的品相太差了,我認為估價降到6000元才可以上拍,老太太同意了。然而寫提要時我才發現,這件《戰國策》是批校本,而且還是“顧批本”。經過一系列的宣傳,這部書最終拍出800萬元!
這兩個例子説明古籍文獻的內在潛力很大。然而估價6000元的書賣出800萬元,並不是總能發生。很多人問,古籍難做嗎?古籍難做。因為它不像書畫那麼直觀,一説作者,買家就馬上能聯想到它的大致價位。另一方面,大多數的從業者都在小範圍裏做研究,並沒有把其內在價值廣為告知,導致外界在“圍墻”外望而生畏。
所以古籍的價值未被充分重視,還是市場理解程度的問題。“過雲樓”藏書的拍賣也是如此,兩家不是等閒之輩的機構對其進行爭奪,是因為他們對這批藏書已經有了充分的論證。這個市場上並不缺錢,這就要求古籍從業者要先做普及工作,不斷宣傳、推動,才能令古籍的價值被挖掘、被釋放。
多年來古籍一直被市場忽略,很大原因是大家對其認識不夠。當然,這種認識的不足也因此令這個市場潛藏了很多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