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探討當代人類心靈——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6 14:26:0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出生於1964年,因此曾氏的藝術創作展現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反映令人震撼的深層社會現實。1993年藝術家曾梵志從武漢遷到北京,現代化的步伐在這中國首都更是勢如破竹。曾梵志站在這種體驗的前線,他將坦率的情感投射于畫作中,深入觀者思想,預視中國人必要經歷的精神壓力。曾梵志在1990年代中期的「面具系列」是其代表作,通過人物繪畫揭示了人類在群體生活中,內心對真實的質疑,充分表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疏離冷漠、孤立無援,而這正是他早期到現在的創作核心。

以宏觀角度來回顧中國70至90年代,20年的歷史進程見證了中國歷經文化開放、經濟和市場全球化。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的心理狀態變化,也許比這些翻天覆地的社會經濟變化,來得更複雜,來得更深入。這種既複雜又隱藏的心理和生存狀態,成為了60年代出生的中國藝術家群相當特殊的時代記號。

曾梵志從最初描繪肉體創傷,充滿痛苦的醫院場景,轉化成面具系列中刻意修飾、色彩艷麗的想像布景。這個場景的轉移,也是大多城市人的內心的轉變。人們面對疏離冷漠的社會關係,內心自然地産生了傷痛的反應,其後經歷掙扎,繼而試圖改變現狀,最後一步一步發現所要拚命追求那個無私、和諧的社會,只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是對理想的烏托邦境界的演繹。藝術家極具前瞻性地提出,經濟急速起飛的新中國表面看來好像給予人民無限的盼望,可是這份盼望或許只是美麗世界的假想。面具系列彷彿是一個夢幻的水晶球,把現實過濾,選擇性地留下人們想要看見的東西。在曾梵志眼中,這個美麗的景象下卻埋藏了人類的虛偽、空虛和心靈的痛苦。

曾梵志對人的心理狀況的表現和世界藝術歷史作了深入的研究、過濾,繼而轉化成創作靈感。傳統西方藝術肖像作品著重人物表情的刻畫,可是曾梵志卻把人的臉隱藏在修飾過的面具下。「面具」成為一個代碼,一個符號,代表了藝術家對人類生存的審視和反思,象徵著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也揭示人性深處的虛偽和內心的懦弱。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成名代表,主角均置身彷如戲劇舞臺的場景,即使是一望無際的天空(《飛翔》),浩瀚無邊的海灘(《面具系列》),都刻意修飾,甚至涂上艷麗又不真實的顏色。曾梵志創作的人物就在這「虛假」的背景下,戴著面具看似從容地演戲。作于2000年的《飛翔》中,遍野綻放的鮮花,晴空萬里的藍天背景,充滿強烈的戲劇張力,可是過度的修飾同時令人感到矯揉造作。兩架噴射機劃空而過,象徵一飛沖天的光明前途。可是,誰人會思考人物面具下真實的表情?也許戴著面具的人正在質疑這麼光明又美好的未來,可能只是個樣板。藝術家罕有地把人們認識的面孔注入畫中,故意突出安迪.沃霍爾經典的白髮形象,讓人聯想起這位叱吒藝壇的風雲人物,我行我素、孤高、前衛的鮮明個性,這樣的鋪排進一步推進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深化其人性心理的表現。《飛翔》是面具跟樣板戲的完美結合,絕對是「面具系列」的高峰之作。

2000年是曾梵志創作歷程的關鍵轉捩點。他一方面創作如《飛翔》作品,為「面具系列」劃了最完滿的句號;另一方面,他另辟新徑,重新回歸傳統意義的人物肖像,摘下畫中人的面具,直接呈現人物的臉容,更深刻探索個體的情感悸動及生存狀態。創作于2000年的《無題 No.2》是這個創作突破的最早作品之一,揭示風格變化軌跡。當我們把《飛翔》和《無題No. 2》這兩幅創作于同一年作品並排而看,會感受到很大的震撼和衝突,驚訝于藝術家在人物形像、繪畫風格表現了完全對立的反差,呈現曾梵志十分多樣化的風格和表現層次。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

5月26日﹝星期六﹞晚上7時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日間拍賣﹞

5月27日﹝星期日﹞上午10時

亞洲當代藝術﹝日間拍賣﹞

5月27日﹝星期日﹞下午3時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