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山川蒙養20年大展背後的藝術品收藏投資啟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28 14:07:32 | 文章來源: 收藏投資導刊

文/王遠

隨著“山川蒙養20年”川美藝術家大展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很多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作品回到了老家,其中包括羅中立的代表作《父親》、程叢林早期的代表作《碼頭的臺階》等,這些作品在國內已難得一見。而據本刊了解,此次展出的170余件經典作品在林明哲的收藏中只是冰山一角,迄今為止,林明哲收藏的川籍藝術家作品已經有2000余件,這無疑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又一個“大倉”。

林明哲的這批收藏始於1987年,單就市場價值而言,當時羅中立的作品僅相當於175元外匯券,張曉剛的作品也不過幾百元人民幣,而根據雅昌油畫個人指數,去年秋拍兩人的均價分別是32萬元/平方尺、56.4萬元/平方尺,張曉剛在川美任教時期的作品《生生息息之愛》更以6650萬元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拍賣紀錄。這批作品的學術價值更加不可估量。這不禁令人追問,林明哲能夠建立起這批重量級收藏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或許他的收藏觀點,可以為我們從事藝術品收藏和投資提供一些參考。

“收藏的是一段歷史”

上世紀80年代,當林明哲剛開始在大陸購買藝術品時,買的也是大家都會買的水墨畫。但是他有一個“建立中國的收藏體系”的概念,於是他很快明白,收藏齊白石、傅抱石的作品並不是很好的方向,因為這些人的大部分作品都已經進入博物館或被其他藏家捷足先登。相比之下,他發現油畫是一個尚待開發並值得開發的新領域,特別是北京以外的油畫。當時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尚未起步,中國當代藝術的買家局限于少數外國人,如希克(Uli sigg)。北京作為外國駐華大使館所在地,理所當然的成為關注中心,而其他地區如四川藝術家的作品根本沒有進入這些買家的視野。歷史證明,林明哲的眼光是十分正確的。

尤為難得的是,林明哲始終注重藏品的歷史脈絡和學術脈絡,近30多年的收藏幾乎與中國當代藝術史同步。也就是説,他並非購買了第一批川美藝術家如高小華、程叢林的作品就撤退了,而是數次“補倉”。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長遠的歷史眼光,很可能無法建立像現在這樣包括川美50後、60後、70後、80後四代藝術家作品在內的完整收藏,囊括“鄉土繪畫”、“傷痕美術”,以張曉剛為代表的現代主義,以何森、郭偉等為代表的新生代,以及陳可、熊宇等為代表的新銳藝術家等多個具有時代性的藝術潮流,換言之,也不會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

如今,“四川畫派”已成為中國油畫市場活躍的一個板塊,其背後與林明哲這樣的系統收藏和推廣帶來的價值提升密切相關。正如林明哲所説的,“我收藏的是一段歷史”。

“拋售”VS“惜售”

同是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大倉”,此次川美藝術家170余件作品的集體亮相,讓人聯想到去年尤倫斯(Guy Ullens)在香港蘇富比春拍釋出的119件作品。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這些藏品大多是藝術家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市場價值,尤倫斯對這批拍品的估值在將近1億到1.3億元到之間,實際的成交額將近3.6億元,其中17件突破千萬元大關。不同之處在於,尤倫斯“拋售”而林明哲“惜售”。“拋售”和“惜售”之間的區別,反映出“藝術品投資”和“藝術品收藏”理念的不同。

儘管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無法截然分開,但大致來説,林明哲傾向於藝術品收藏的理念。一般而言,藝術品收藏理念集中體現在兩點:其一,收藏源於喜好;其二,收藏是剛性需求,對市場價格趨勢的變化不太敏感。林明哲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自述其收藏觀點:

“我們的收藏並不太關注于這種資金走勢,而是有一個自我的收藏體系與藝術價值認識觀,在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我對於藝術品的收藏源於一種喜好,也是我們整個基金會的努力,我們不會為了單純的盈利來不斷地出手優秀的藝術品,可以抵抗住利益的誘惑。”由此可見林明哲“惜售”的原因。

然而,從藝術品投資的角度來看,嚴格來講,尤倫斯並非“拋售”,而是一種正常的投資行為。藝術品兼具藝術性和商品性,藝術品投資在尊重藝術品的藝術性和藝術品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藝術品的投資屬性來達到盈利的目的,是藝術品市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倫斯夫婦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建倉”,當時這些藝術家及其作品還沒有市場,如果將藝術品投資與其他投資相類比的話,這種類型的投資實際上相當於“天使投資”,“天使投資”的特性是高回報率與高風險性,其樂趣在於與藝術家共同成長,經過10多年的“持倉”,最後獲利了結。可以説,尤倫斯體現的是一種藝術品投資的策略,而且是長期投資。

再談藝術品投資的週期

説到“長期”投資,這就涉及到藝術品投資的一個疑案,那就是藝術品投資的週期究竟以多長時間為佳?通常專家都會告訴你,藝術品投資最適合中長期投資,這裡,以5-10年為中長期。但專家的意見尚有分歧。世界兩大拍賣行佳士得和蘇富比的交易記錄顯示,藝術品的平均持有年限為28年,著名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原定的投資年限是25年,卻在第14年即1988年時,看準藝術品市場繁榮的機會開始出手。而且不應忽略,藝術品長期投資有三大風險,即偏好轉移風險、流動性風險、宏觀經濟週期風險,為了防範偏好轉移風險和宏觀經濟週期風險,藝術品長期投資應當基於對未來藝術市場和宏觀經濟的長期判斷,流動性風險則是由於相比股票而言,藝術品無法隨時變現,因此進行藝術品長期投資要為自己的流動資金留出餘地,一般藝術品在資産配置比例中佔5%到10%為宜。

那麼為什麼藝術品中長期投資往往會獲利豐厚呢?以尤倫斯為例,其實早在2009年,尤倫斯就在保利春、秋兩季拍賣中拍出35件藏品,其中,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卷》和曾鞏書法《局事帖》,分別以1.69億元和1.0864億元成交,而2010年,尤倫斯也有12件中國繪畫藏品現身保利拍場,粗略估算,約套現6億元。這只是尤倫斯藝術品投資的小數目。而林明哲所藏川美藝術家作品的價值增幅也十分驚人。思考他們的共同點,不難發現,他們購買的都不是成熟期的藝術家作品,而是具有高度成長性,或者被低估的藝術家作品。這説明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慣常所説的藝術品“長期”投資的真正含義其實是發掘未來。

“現在依然還有機會”

有人會説,林明哲和海外藏家這一次趕上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上最好的機遇。但是,林明哲認為“現在仍然充滿這種機會,中國是全世界從事藝術和繪畫人才最多的,而且中國也是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規模現在還不是最大”。

這種發掘未來的機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首先是經濟因素,中國的宏觀經濟長期增長前景良好,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藝術品市場,長期來看,會帶動中國藝術品市場持續、穩定的推高。其次是林明哲所説的文化藝術因素。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這固然造成了在現有階段藝術批評的缺席和藝術品學術價值的爭議,但反過來看,這也意味著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充滿諸多的可能性,目前市場正逐步走向專業和理性,但從市場細分的角度來看,還遠遠達不到精耕細作的程度,也就是説,還有很多等待被深入挖掘的價值洼地。

因此,對於未來的藝術收藏和投資而言,林明哲認為“我們現在都站在同樣的收藏起跑線上,我也會收藏一些年輕的藝術家的作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