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何以南韓唱主角?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4-24 15:03:54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4月12日,陪一位從國外回北京探家的朋友專程跑到國貿去看今年的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結果頗為失望。這幾年在國外也看過好幾個藝術博覽會,先不論專業評價,單是從看熱鬧的角度説點觀感:看前面那幾次展覽的時候,總會往返會場兩三次,抱怨東西太多看不過來。可這一回,逛半個小時就茫然到了出口處,感覺沒有東西可看了。

CIGE稱是“中國歷史最久的藝博會”,其實算下來,今年也才到第9個年頭。比起50年曆史的巴塞爾藝博會、三十幾年的馬德里Arco,實在還年輕,不知為何這次卻顯出了氣力竭而難為繼的樣態。記得從2008年起,CIGE主辦方開始主打亞洲牌,宣佈來自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參展畫廊比例佔到總量的80%,亞洲畫廊的比例為70%,並公佈了4000萬美元的成交額,是要鉚足勁頭往上衝的陣勢;2009年報84家畫廊參展,主辦方列舉,“亞太以外地區的畫廊來自義大利(3家),西班牙(3家),德國(3家),英國(1家)美國(1家),此外來自拉丁美洲地區的古巴(1家)和墨西哥(1家),來自中東地區的敘利亞(1家)與以色列(1家)以及來自非洲的肯亞(1家)”,不過對交易情況,稱“博覽會成交額遠高於執行委員會及各參展畫廊預期”而未再出現具體數字,到2011年公佈的也是一個模棱兩可的説法——“參展畫廊逾三分之二作品達成交易”。今年説是有“全球60家畫廊”參展,不過,如果是像官網上公佈的那份畫廊名單上所示:“義大利”名下是常駐798的常青畫廊、“瑞士”名下是草場地的麥勒畫廊,另加一家烏克蘭、兩三家日本、十來家南韓的畫廊就可以算是“全球”(且不論其中有多少畫廊還是立足北京本土面向世界)的話,頂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頭銜也未免顯得單薄了些。

國際藝術博覽會,就如同是藝術消費市場的高級百貨公司。如果沒有令人感覺愉悅的場地、設計精美的櫥窗、充滿購物慾望的顧客,沒有高品質或者至少處在時尚前沿的商品可以令人興奮目眩,就算攤位的數量極大豐富,那也不過是秀水市場,難以撐起一塊高級百貨公司的招牌。

全球範圍內,藝術博覽會的密集性增加大約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此前,全球的藝術博覽會不過三四家,比如德國的科隆藝術博覽會,瑞士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西班牙的馬德里Arco。而現在,一個畫廊主人如果較為勤勞且手頭寬裕,每年少説也要奔波于六七個博覽會,僅在上半年就可以逐月排列下來:1月,藝術登陸新加坡;2月,馬德里Arco;3月,迪拜藝術博覽會;4月,紐約Frieze;5月,中國香港的Art HK;6月,瑞士巴塞爾……在亞洲,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家,4月、5月還有中國北京的CIGE和Art Beijing、日本的東京藝術博覽會,8月有台北藝術博覽會,9月有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經營了四十年的巴黎Daniel Templon畫廊曾自曝,他們每年固定參加5個藝博會:巴黎兩次,布魯塞爾、巴塞爾、芝加哥各一次。畫廊主人解釋參加什麼地域的博覽會主要從自己簽約的藝術家和作品來考慮,他們代理了不少美洲藝術家作品,所以在歐洲之外會選擇去芝加哥。

數量的增加,帶來各地藝術博覽會的競爭加劇。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各藝術博覽會對展場環境的升級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行業標準:空間動線要像博物館一般清晰,方便觀眾找到參觀路徑;天花板高度要適中,高品質的專業展板和人工採光缺一不可……至於其他細節,如鮮花、香檳、VIP休息區,更是做足文章。但再多的專業包裝,藝術博覽會終究只有一個目的:成交量。收藏者購買藝術品的眼光很難脫離時代性和地理性,最終能夠超越這兩種局限的人及其稀少。所以,現在很多國際藝博會實際上已經丟掉從前追求普適性的商業觀念,轉而制訂了一系列回應地域性的策略,術業有專攻。同一家畫廊,到馬德里參加Arco可能挑拉美藝術家的作品,在巴塞爾只帶最重量級的歐美藝術家作品,到邁阿密推北美的年輕藝術家,去迪拜推南亞和西亞的藝術家,到香港來就是為中國、日本和南韓市場。而當畫廊面對的是一個面目不清晰的藝術博覽會、無法確定自己應該努力於哪一類作品及收藏人群時,那麼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選擇不參展——看起來,目前的CIGE似乎正陷於這樣的處境:追求全球性和國際化,國外參展畫廊的數量卻在直線下降,到今年可説是聊勝於無;主打亞洲牌,本土畫廊面目參差,其他亞洲國家也貌似單一化成為藝術“韓流”,靠南韓畫廊來撐下大半場面,以“主題國家”為策劃也沒有能夠遮蓋掉這種尷尬。

寫此文並非是為了臧否CIGE,這些問題也其實並非CIGE一家的困境。從2009年以來,西方藝術市場的萎縮讓原本就尚未進入成熟軌道的中國藝術博覽會市場變得進退皆難。關於國內藝術博覽會的天生商業“缺陷”,早有專業人士説明:與國際藝術市場甚至亞洲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大陸地區的進口關稅都讓中國藝術品市場處於劣勢。北京和上海缺乏藝術品稅收的優惠政策,當CIGE將北京的藝術品進口關稅稅率從12%下降到6%作為一個利好消息在4月12日開幕前發佈後不久,藝術市場上關於兩家藝術品運輸公司被海關調查的消息又傳開,而這兩家公司據説正是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及多位國內私人收藏家的指定運輸商。稅收帶來的麻煩讓國內的藝術市場變得愈加不能明朗。

另一“缺陷”屬於後天了。回想2007年,以巴塞爾前團隊背景空降上海的首屆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聲勢浩大亮相幾近完美,當時被評價為高標準國際化,為此也生發了一個疑問:從CIGE、藝術北京再到上海當代,一南一北三個國際藝術博覽會,以後將是淘汰還是共生?當年有人説以5年為期可見結果。現在已經是5年後的2012年,現實狀況是: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不復當年,北京兩家既未互相淘汰也未見共生成長,大家似乎都在艱難度日中。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