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覽會:在藝術與商業中尋找文化張力
——以香港藝術博覽會為例的一些思考
⊙西沐
2010年以來,世界藝術品市場,除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不斷創高價紀錄以外,就要算幾大博覽會令人興奮的交易狀況,這不僅從中國內地的兩大藝術品博覽會——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和藝術北京那裏得到了銷售良好的好消息,東京藝術博覽會與香港藝術博覽會也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尤其是被稱為“藝博會之母”——科隆藝術博覽會的成功舉辦與不俗的業績,都表明全球的藝術品市場終於從2008年的危機中有所恢復。同時,也使我們對幾大頂級藝術博覽充滿了期待。
香港一直被視為西方與亞洲之間的一座橋梁,也自然被看作是在這一地區舉辦大型藝術展會的首選。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香港藝術博覽會、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等重量級的持續舉辦,更加增強了這一趨勢。
在國運的牽引與巨大消費能力的推動下,大中華圈的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增強,在以亞洲藝術品市場整合能力增強為契機,逐步形成以香港為前沿、以北京為中心的世界藝術品市場新的增長極。
藝術博覽會是藝術品市場中最重要的平臺,而亞洲藝術博覽會的高端市場由於近年來上海當代(SH
Contemporary)與香港的兩個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相繼舉辦,進入了競爭白熱化狀態。今年香港藝術博覽會層次與深度增加了,顯示了香港的吸引力,作品水準比較整齊,人氣比較足等等,這都是博覽會品質的一個標示。
香港的吸引力還表現在競爭力上,一是香港藝博會因其藝術品進出口免稅的有利條件、自由開放的氛圍、國際自由港的貿易環境、舉辦各種大型博覽會的經驗和硬體設備以及優秀的服務業傳統,有著內地藝博會無法比擬的優勢。二是服務比較好,突出表現在對畫廊的服務比較專業;三是運作比較國際化,這對吸引國外的大畫廊至關重要。四是組織有效。五是競爭剛剛開始,當下中國的博覽會很多,但都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路。中國博覽會的競爭在短期內還不會有勝負,但這個馬拉松式的長跑,肯定有落伍的。香港藝博會將來能不能成為足以與巴塞爾抗衡的國際性博覽會品牌,不僅僅只是時間問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整合能力問題,尤其是對內地資源的整合。
藝博會這個來自西方的展覽與交易機制,在內地普遍遭遇水土不服。其中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內地以拍賣為代表的二級市場非常強勢,強烈衝擊著畫廊、博覽會構成的一級市場。一級市場的突圍、發育問題,也許正是藝博會要在中國辦好的核心問題。
2008年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亮相,馬上引起了全球注目,隨後蘇富比把拍賣重心轉移到香港,頂級畫廊高古軒也在香港設立了辦公室,大家把眼光聚在了這個自由港上。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藝術市場進入調整期,優秀畫廊棄內地博覽會,集中力量轉戰香港;歐美等畫廊也面對幾近飽和的當地市場,也瞄準亞洲,紛紛聚焦香港,吸納網路亞洲收藏家群體;亞洲中心城市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的地位凸顯。今年進入第三屆,有約300家畫廊報名參展,經大會的挑選後,只有155家入選參展,從而保證展品的素質及風格的多樣化。香港藝術博覽會作為一個平臺,使畫廊、藝術家及收藏家有更多機會交流。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香港藝術博覽會很快就能成為“不得不參加的”全球藝術界的盛事。
隨著亞洲藝術品市場的不斷火熱,已舉辦三年的香港藝術博覽會其影響力和地位不斷得到提高。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經濟中心,吸引了幾乎所有內地富裕的藏家。問題是我們如何抓住世界藝術品市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所展現出的利益格局及地緣優勢的消長與變化,抓住全球金融危機使亞洲力量的崛起而帶給亞洲藝術品市場整合能力的不斷提升這一契機,更好地謀劃中國藝術品市場在世界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與應有的地位,更快、更好地適時打造與推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世界中心概念與地位。這是香港藝術博覽會所應努力思考的問題,因為,所有這些努力將為推動香港文化中心建設的進程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博覽會的“博”是指能夠展現該領域的生態狀況;“覽”指能夠展現該領域的發展態勢,並將這種生態狀況與發展態勢突破領域限制,向大眾傳播,從而增強社會的參與程度。隨著博覽會會展産業的迅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狀況:首先,多、亂、散的狀況令人擔憂,特別是同質化現象嚴重;其次,低端化、大賣場展賣化的傾向明顯;再次,研究、傳播、展示及市場化的連動運作機制弱化;第四,系統策劃與組織水準不高,運作能力亟待加強,投入的方式與渠道應多元化;第五,主旨泛化與品味不高的現象比較突出;最後,政府的監管及支撐體系不健全。
縱觀今年香港藝博會,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是值得我們關注的:(1)畫廊是基礎:三分天下,大腕雲集。這一屆博覽會拓展地盤,面積更大、展位更多,共吸引超過155家畫廊進場,其中來自歐美、日韓、中國(包括港臺)的畫廊大致三分天下。(2)作品是核心:整體良好,缺乏亮點。參展畫廊整體品質的上升、大牌畫廊的參加為本屆藝博會帶來不少熟悉的經典作品。這次參展畫廊大多走穩健路線,不乏佳作但又不能令人眼前一亮,體現不出亞太地區這個最重要博覽會的實力。但我們應意識到,畫廊最終要靠搶眼的作品支撐品牌,而博覽會也需要以這種高關注度來從中積聚影響力。(3)藏家是根本:人氣高漲,財氣欠缺。本屆藝博會的人氣大升,大量藏家聚首香港,但實際銷售情況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風光,選擇作品的態度趨向慎重和理性。重要的是經典依然受到熱捧,但經濟衰退給收藏家的信心和購買傾向帶來一定影響。藏家不再熱衷於收藏藝術品市場中的天價作品,而是選擇一些自己真正了解和喜愛的藝術品,以及有市場潛力的年輕藝術家,買賣雙方也在尋求更合理的價格。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本地藏家似乎對天價名人以外的藝術家並不熟悉,説明本地藏家群體對當代藝術的了解還有待深入。(4)運作是關鍵:品質是前提,整合資源是重心。參加這次博覽會,希望達到推出畫廊品牌、開拓客戶群體的目的,銷售成績則被看作是硬道理。公眾參與度是香港藝術博覽會的一大特色,藝術、市場、城市的生態系統在香港發展的程度相對比其他國內城市更加成熟。(5)品牌培育與推廣是生命。品牌無疑是全球性藝術博覽會的生命線,對博覽會的取向與標準的堅持與專注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不可回避的是,在優秀畫廊資源及優秀藝術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全球不斷增加的博覽會數量,一定會不斷削弱博覽會的個性,從而強化同質化的風險。所以,從這個方面講,品牌的培育,其核心還是其個性的培育。而品牌的推廣則是其建立的重要途徑,雖然2010香港藝術博覽會做了大量的宣傳與推廣,但在國內的傳播非常有限,在圈內有一些認知,但遠未進入大眾層面,如何進一步認準自己的定位,提升社會認知度,可能是2010香港藝術博覽會的一個重要而又長遠的任務。(6)新奇與引導的有效性需要張力。香港藝術博覽會藝術無限板塊是對藝術世界一些現象的明確反映。藝術家們對作品的思考逐漸超越了傳統畫廊、藏家居所的狹小空間,並呈現出對大型作品日漸濃厚的興趣。以前通常被認為是只有博物館能展示的作品,其實很多都是由私人藏家提供的。
在藝術品市場中,當面對勃然而起的創造與生産能力時,我們同時也在面對中華文化圈巨大的消費能力。然而,我們卻無法準確地給越來越自信的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尋找定位。香港藝術博覽會讓我們有了更多這樣的感慨。
其一,文化自信的全球化困境。我國相對獨立而又繁榮的藝術品市場緣何沒有形成定價自主權。在中國藝術品如此火熱的情勢下,中國概念已然在全球興起。在對藝術作品定價權的爭奪中,中國藝術品市場作為備受世界藝術品市場關注的對象,在文化制高點的競爭中,不應讓“中國概念”成為提升藝術品質和維護文化安全的阻力。
其二,直面全球化是一種自信。全球化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相對於區域文化來説,出新與接納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關鍵是我們使用一個怎樣的視角去關注這個問題,經歷了三屆的香港藝術博覽會我們還是在等待一個更加明晰的文化互動與定位。香港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國際化的橋頭堡,關於文化身份的認知應該有更多的體現,因為博覽會,除了藝術標準以外,商業化的運作是主要的,面對畫廊的需求,也許成交才是硬道理。僅僅把全世界的藝術品整合在一起展示,為的是好看與熱鬧,而不去從文化的角度上去思考與行動,影響與效果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藝術收藏市場,既要收藏全世界的優秀藝術品,又要把本民族、本區域文化特質的藝術品銷售到全世界。區域國際化與國際區域化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中國文化的覺醒與大中華圈強大的藝術購買力的崛起,香港藝術博覽會如果看不到這個大勢,那就很難達到人們所期望的高度,因為這時他運作的背景,也是國際化的基點,這在今天顯得比什麼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