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全世界就一個,她不能超負荷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談莫高窟保護
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至今,為敦煌研究事業奉獻49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起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和利用,感到很為難:一面要讓更多遊客觀看、一面是承載量有限,如何平衡,著實難解。
敦煌莫高窟營造于西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
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遊客的逐年增多,狹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
現實的情況是遊客越來越多,現在旺季遊客數量經常在每天5千人以上,“有時候6千、7千向上冒,去年十一黃金周有兩天甚至超過了1萬人,看著這個數字,我心裏真的直打鼓。”樊錦詩説。有人不解,遊客的增加可以為敦煌莫高窟帶來更多的門票收入,應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樊錦詩為何還不樂意。
“送錢來,我當然高興,但是我不能為了錢不顧敦煌的安全啊,知道麼,這是個矛盾。”在樊錦詩看來,遊客過量對敦煌壁畫和洞窟的傷害並不能馬上顯現出來,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一天兩天看不出來,一年兩年也不容易發覺,但時間長了就顯現出來了。比如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仔細比對一下,就會發現在顏色等方面就會有細微的變化。
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一般比較小,大的才20平方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幾平方米,遊客的增多,帶來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的不斷變化,都會影響壁畫和洞窟。為了保護,樊錦詩甚至抵制了來自各方的壓力。樊錦詩告訴記者,有一段時間,相關部門甚至提出了要將敦煌莫高窟上市,進行充分的市場開發;還有部門甚至提出意見,將敦煌莫高窟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開,等等。但是在樊錦詩的努力之下,這些方案和建議都被有驚無險地破解了。
“這是絕對不能上市的,全世界的文化遺産就沒有上市的;我們國家也是有規定的,《文物法》修改後,也有規定,文化遺産不能用於經營,因為一旦進入市場,就會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到時候何談保護。”但是並不是説,為了保護敦煌,就不允許遊客觀看。
經過仔細測算和研究,樊錦詩認為莫高窟每天接待3千遊客是最合理的數值。超過這個數量,對於洞窟和壁畫等就會有傷害。但考慮到地方政府要發展,樊錦詩遲遲沒有對外公佈這個數據,但是她明確告訴記者,“這個數字我是一定要向外公佈的,必須得公佈。”
為了在現有條件下儘量保護敦煌這個全世界的文化遺産,樊錦詩採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在洞窟裏安裝從美國進口的最先進感測器,隨時測算洞窟內的溫度、濕度等各項數據,一旦超標,馬上關閉,讓這些洞窟能夠得到必要的休息。
為了減輕洞窟和壁畫的壓力,目前莫高窟還在修建數字的遊客中心,讓遊客可以通過球幕等立體、三維圖形觀看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畫,在開放洞窟的同時,分流遊客。這個項目將於2013年底完工。“到時候,一天最多就可以接待6千遊客。”
“我們希望大家能理解,全世界就一個敦煌,她不能超負荷運轉,這樣很不利於保護,是要完蛋的,為了讓她能夠持久地利用,同時留給子孫後代,我們要適度保護,就是這個道理。”樊錦詩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