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保存了大量豐富精美的佛教藝術遺産,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然而一直以來,自然環境破壞和洞窟老化都在慢慢侵蝕著這座藝術寶庫。
中國敦煌研究院院長、著名學者樊錦詩8日在此間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上透露,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將打造一個名為“數字敦煌”的數字遊客中心,計劃于2013年建成。
樊錦詩在的大會主題發言仲介紹,“數字敦煌”通過對莫高窟的高科技“復原”和數字化展示,將永遠留駐敦煌藝術寶庫的奇珍異彩,永不消失。
“就像用照片留住少女的青春一樣,這個項目將盡可能地保留敦煌之美”。樊錦詩8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該項目的數字展示與遊客服務設施將以高清晰、高保真的畫面逼真地展示敦煌藝術,同時也將緩解旅遊開放對莫高窟洞窟的壓力。
樊錦詩透露,為了盡可能把旅遊開發對於敦煌洞窟的影響減到最低,敦煌洞窟如今只輪流開放735個中的60個面積較大、基本無病害的洞窟,且每次最多只允許30人入洞。洞窟中置有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感測器,一旦某個洞窟顯示數據超標,即暫停開放進行調整。
“但是就像人能延年益壽卻無法‘萬壽無疆’一樣,我們只能通過各種措施延緩洞窟的老化趨勢,但無法逆轉。對比1908和1998年的照片,我們會清楚地看到,敦煌正在老去。”樊錦詩不無傷感地説。同時,隨著慕名而來的遊客日益增多,今年敦煌的遊客將比2009年增加10多萬人次。敦煌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方法破解文化遺産保護與旅遊開放的矛盾。
於是學者們想到,仿傚平常研究人員通過數字設備觀察壁畫的方法,設立一個數字化的遊客中心。遊客可以通過數字遊客中心裏的球幕電影《夢幻敦煌》,欣賞到莫高窟“年輕時”的風采。
樊錦詩表示,此舉既能減少遊客在洞窟內的逗留時間,又能全面展陳敦煌石窟燦爛的文化藝術,使遊客獲得比傳統參觀方式更多、更清晰的資訊,達到保護和利用的雙贏目的。
她同時説,“數字敦煌”項目為文物的保護還有石窟研究利用開闢了新的途徑,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文物保護研究逐步和國際文物保護研究接軌,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