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首屆藝術品投資國際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8 16:57:26 | 文章來源: 時代週報

期待出現誠信的專業經理人

時代週報:你特別講到專業精神,收藏跟投資還是要用非常專業的精神來做?

徐政夫:確實需要市場專業的人,以他的市場經驗、學識幫助收藏家和投資客﹐來避免投資錯誤,降低風險。台灣收藏家在國際市場紮根了三十年,所以出現了清玩雅集這些重要的收藏家,二十年前,我也帶領過許多收藏家到北京故宮、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敦煌、大英、大都會、賽可樂、奇美博物館參觀學習,所以讓很多收藏家認識了文物的價值和藝術美感,更認識了馮先銘、耿寶昌、楊新、余偉超、馬承源、徐萍芳等諸位大家,在他們的熱心指導下也才有了比較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所以收藏是需要虛心的學習和專業的指導的。

我不敢説台灣的經驗是最好的,但是我相信專業與分工是很重要的,有錢的企業家應該專注于他的事業,收藏投資應該只是他的業餘嗜好或另一個專業的部門,企業收藏家的工作是確立方向、展現魄力、表現品位、聘請對的專業人才來幫忙收藏與投資。事實上,中國的古董市場已經上千年了,只是以前都是高端的小眾市場,現在才成為開放的大眾市場。大陸的拍賣已經二十年了,不過真正好的還是近十年。這十年裏面,大多是鑒定專家在引導收藏家,很多也是事不關己的送禮而非收藏投資﹐因此除了趙力等人用心在當代藝術市場的研究外﹐很少有人去分析市場﹐更何況是國際市場。

因此﹐同樣一件東西,在香港賣得好,還是紐約、北京賣得好?北京又是保利賣得好,還是嘉德、瀚海、匡時賣得好,因為客戶群不一樣,當然需要市場分析,才能買得棒,賣得好。至於再過十年,哪些會漲高,跌慘的預測。雖然不可能絕對的準確,但是投資的人,金融界都需要這方面的資訊,所以現在才會有證券分析師、投資理財顧問、財務稅務顧問的專業,藝術品行業應該也要有懂市場的人。這在國外是理所當然的事,所以才會有古董商、學者當經紀人的制度,幫收藏家買賣、分析、建議,讓藏家成為大收藏家。

瑞士就有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在日內瓦湖畔,以他的名字成立了一個“包爾美術館”,包爾先生是瑞士駐斯里蘭卡的大使﹐一生從沒到過中國和日本﹐但是他卻成為中國和日本文物的大藏家﹐他就是靠二位日本經紀人為他收藏﹐成為大藏家﹐成立美術館的。我是比較重視市場的人,以前經常在歐洲、紐約、北京、香港到處跑,國外的經驗讓我深深體驗到這種專業經紀制度的重要。可惜的是,現在大陸的專家們,對鑒定很好,但是,因為出國簽證難辦,國際市場的分析比較弱,衷心期待好的、誠信的專業經理人、經紀人能多出現,讓收藏家能輕鬆成功地收藏投資,讓中國早日進入國際市場,成為熱愛文化藝術的收藏大國。

皮力:收藏界要樹立多元的文化趣味

著名策展人皮力引用了藝術界同行曾經專門做過的一個研究計劃:調研亞洲地區的藝術品交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相比漢城、新加坡、上海、北京,最適合藝術品交易的城市是香港,原因是香港具有自由關稅和自由匯率,是所有藝術品交割最方便的地方。而廣州依託香港,據有地利之便,但單純從藝術市場佔有率而言還有上升的巨大空間,因此,未來的藝術品投資市場大有可為。

廣東收藏市場還很“跛腳”

時代週報:目前就藝術品交易而言,紐約和倫敦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亞洲地區是什麼情況?

皮力:第一個等級就是紐約和倫敦,第二個等級從市場來説現在香港是很大的一塊,在中東有迪拜,它們在爭所謂的第二把交椅,香港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連東京和漢城都沒有辦法跟它比的。

時代週報:你認為香港的藝術品交易有沒有一些經驗值得內地借鑒?

皮力:從拍賣的角度來説的話,肯定是有經驗值得內地來借鑒的,比如市場的板塊問題,怎麼樣在拍賣裏面推出新的風格,這些東西都是值得借鑒的。從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宏觀交易數據來看,最理想的狀況是,當代藝術、國畫和古玩,是各佔30%左右的情況下是最好的。但是市場格局是,國畫已經佔到了藝術品交易總量的57%,這就很危險了,有57%的錢再往某一個方向流,這樣會産生泡沫的。那麼,用這個模型來看廣東的話,常常是國畫是最熱的,古董其次,當代藝術幾乎沒有,所以這個市場是很跛腳了。

時代週報:就全中國格局來講,為什麼會出現國畫的交易所佔比例如此重,而古玩和當代藝術相對弱的現象?

皮力:國畫佔得如此重是很好解釋的,它是我們本民族出來的東西,是一個很傳統的藝術。國畫和古玩一直是兩大塊兒,那古玩裏面還有一個存有量的問題,還有真偽的問題。另外一個方面,當代藝術實際上跟經濟結構的轉型是有關係的,一個階層、藝術門類、風格流行起來是跟消費這個藝術品的人有關係的,在玩當代藝術這幫人,其實很多是做金融的,而做實業的就玩古玩多一些,像房地産的就玩書畫多一些,因為國畫還有一個搞關係的社會功能。所以,社會階層不同的人群和趣味群,是靠選擇不同的東西來標榜他的社會趣味的,是由階級意識決定。

中國藝術品市場趨於保守

時代週報:從策展人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投資具有什麼明顯的特點?

皮力:我覺得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其實是一個趨於保守的市場。有藝術界的同行做過研究,去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裏面有很多是宋元明清的作品。我們中國人老覺得中國的市場特別熱,但是藝術界同行研究的結果是這些交易有30%的錢是在消耗宋元明清的作品,宋元明清實際上是應該進博物館的東西。在西方,像那麼老的東西肯定是進博物館了,不再在市場上流通了,錢就必然地往當代走,往更年輕的藝術家那兒走。所以,中國的藝術品交易是一個虛高的市場,因為我們這些東西都還沒進到博物館裏面去,還在民間交易,從這個角度來説的話,我倒不認同目前是個泡沫。要談到心態的話,我倒覺得很多人把藝術品市場當成像股票一樣的東西。其實藝術品的收藏肯定是一個兼收並蓄、多元的狀態,這會導致市場朝一個良性的方向走。任何人購買藝術品、收藏藝術品無非就是三個目的:第一,他真的喜歡;第二,他投資;第三,他用這個來標榜他的社會身份,他認為是一種炫耀式的消費。這三個目的,不能説誰是更純粹的收藏家,關鍵是我們怎麼樣良性地誘導這些人,不可能一個人純粹為了炫耀去買作品,也不可能純粹是為了投資,這三個問題是混合在一起的,才有了收藏這個行為。所以我覺得目前要良性地通過分享一些成功的收藏家的經驗、國外的文化政策之類,來讓收藏發展得比較好。我們從藝術品教育、畫材、物流、出版、展示、交易,到保存,這是一個很長的産業鏈。

時代週報:中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跟西方比較成熟的城市像紐約、倫敦相比較,目前有沒有接軌的可能?

皮力: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當然一直是個熱點,很多錢在往這邊流,但是2008年之後大量的錢都蒸發掉了,很多國際上的買家都是各掃門前雪,發達國家開始變得保守了,只買本國的藝術品。從2008年開始,市場從熱轉冷之後,很多中國的新收藏家開始在崛起,跟國際的藝術品市場的接軌,可以理解為從交易方式上去接軌,也從趣味上面去接軌。但從文化戰略的角度來説,香港市場就是戰場,錢不往美國藝術流就往中國藝術流,不往中國藝術流就往別的地方流,所以大家都是要搶佔這個地盤、交易量的。所以,我説接軌是整個交易方式上的,另外一個意義上是文化實力競爭的方式。如果我們中國人富了,用有錢來標榜我們的身份、我們的文化,這體現在我們多大程度上去接盤我們當代的藝術和古代的書畫。而從國際上面來看,1970年代之後藝術的整個市場開始膨脹,導致大數量的錢往藝術品裏面流,西方其實在1970年代以前收藏藝術品的是中産階級。但中國是相反的,我們從2005年整個收藏界市場一下子起來,來買作品的是大財團、大公司,就是富人,中國是沒有一個所謂的中間階層去消費藝術品的,所以這就導致了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是沒有根的,像是人缺鈣一樣,還能夠跑,還能夠跳,還能到國外去跟人家幾千萬地爭一個大花瓶,但中國的收藏沒有一個中産階級在墊底。儘管中産階級佔的比例不是很大,但市場會很穩定,有持久性,但如果沒有中産階級來做底,沒有一個長期的文化積累的話,這個交易可能就很脆弱,就像前幾年炒普洱茶,炒石頭,最近炒紫砂壺,炒人民幣的收藏,都是幾個大錢在那兒互相玩,跟老百姓沒有什麼關係,就麻煩了。

時代週報:如果從民間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美術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各方面的藝術活動也活躍起來,這對目前的收藏和投資市場有什麼觸動?

皮力:肯定是有觸動,讓大家多了解藝術。但是美術館所面對的觀眾和買藝術品的那些人是兩類的,其實藝術品市場是很不均衡的市場,這個市場是1%的人在花錢。為什麼很多美術館能免費,是因為它的很多成本是國家在投入,藝術家到一個地方來展作品從來不會給美術館錢的,所以美術館才能做到是免費的,那誰在養活藝術家呢?是市場。誰是市場的主角?我們説是那些最有錢的人,就是最有錢的人在買作品,才導致了我們其他人有免費看作品的機會。所以從金錢上消費藝術作品的人和從文化上消費的人是不一樣的,這兩類人群不完全是重合的,但是這種文化的免費,確實對市場是有觸動的,就是説:我們不再是請你吃魚翅、象拔蚌,多不健康,多不環保啊,但是做美術館,做慈善,蓋私人的美術館。這才是真正的有錢又有品,會導致這樣的一個結果,造就了民眾對文化的一種趣味,所以把富人的炫耀式的消費,從原來買LV的包,轉向買藝術品。

李亦非:文化因交流而豐盈

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亦非認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目前在很大的程度上還處於自己跟自己玩的狀態,可以説這是國情或者初級階段。藝術品市場的影響不僅僅在經濟範圍內,國人目前對此還缺乏到位的評估與判斷。在不同範圍內持續不斷地走出去、引進來,當是未來的必然發展方向。

時代週報: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創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而在近日結束的幾場秋拍,拍賣成交額也已近百億元。你認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李亦非: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與變化,都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與變化的事實前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升至世界第二。其藝術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規模逐年擴大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時代週報:為什麼會有大規模的資金特別是國內大型企業資本、私募基金注入藝術品投資市場?

李亦非:這是一個國家經濟迅猛發展、藝術品市場日漸繁榮後的必然現象。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藝術品具有兩個基本屬性,一是文化屬性;二是其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稀缺性。各種資本進入藝術市場,既有文化需求也有投資需求。

時代週報:受歐債危機等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以及政府持續收緊銀根、社會資金流動性減弱,藝術品市場頻現贗品等負面新聞影響,行業不少投資者持觀望態度,更有人質疑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現拐點。對此,你持什麼樣的看法?

李亦非:市場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而出現一些變化是正常的,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才走了不到二十年的路,還遠未到健康成熟階段。所以,泡沫也好、拐點也好都不是問題。況且,真正的好作品、能影響美術史的作品價格不跌反升。

時代週報:隨著內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財團介入到藝術收藏領域,企業收藏如何選擇藝術品,如何建立起獨具特色的企業收藏體系?

李亦非: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戰略發展目標,傾聽專家及顧問團隊的意見,制定藝術品收藏的方向,逐漸形成體系,才能達到收藏目的的價值最大化。

時代週報:藝術品所具備的鮮活能量如何與企業的品牌建設更好契合?

李亦非:找到企業品牌建設的文化核心,圍繞這個核心方向選擇合適的藝術品。

時代週報:一些重要的企業與美術館機構在藝術品收藏上如何良性互動?

李亦非:志趣相投者,多多交流。文化因交流而豐盈。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