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成莊家介入核心環節
“這些人早早地就在為投資藝術品做準備了。”劉亦説,每年的杭州西泠拍賣會,上述5位溫商都派人去投拍,最初的投資偏于傳統,比如古董一類,後來慢慢轉向現代藝術,如徐悲鴻、張大千等近代大師的畫作,現在則逐漸轉向當代藝術品。
轉向當代藝術品必有不傳之秘。一是做當代藝術品不存在真偽問題,比較易於操作;二是範圍比較模糊,人為可操作性高。
“遊戲的關鍵在於,你沒辦法通過財報衡量是否值得投資,一旦沒有專業數據做參考,模糊的地方就有大量賺錢的機會。”劉亦説。
溫州商人投資藝術品市場,並不是倒買倒賣那麼簡單。“操作方法和股票差不多。”劉亦解釋道,“比如有一幅價值1000萬元的畫,在某個藏家手裏,我們把這個産品做個資産包,放在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公眾募資買下。兩年後拍賣這張畫,賣到2000萬元,增值的1000萬元就是股民的收益,一起分這個錢。”
像股票一樣公開發行,向公共市場集資。劉亦説,“畫作價值1000萬元,那麼就做1000萬股,1股1塊錢,你可以買1000股、也可以買50萬股。”
這些投資客已經介入到核心環節,他們漸漸地成為了遊戲玩法的制定者。至於為何有此許可權,劉亦解釋説,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剛成立時,最初的幾家公司可以向公眾募資,其中就有幾個溫州老闆的公司。“他們具備做資産包的許可權。”劉亦打了個比方,“就像最初國家放開一個小口子允許民間資本辦私人銀行,名額很快用完、很快收口,最初拿到名額的人便成為市場的領跑者和規矩的制定人。”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運營或者籌建的文交所大約有30家,大多數都採用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方式,與股票交易類似。
天價書畫存在炒作泡沫
我國藝術品市場已呈狂飆突進狀態。公開數據顯示,僅僅在信託領域,我國2011年前三季度共發行藝術品發行規模為410875.5萬元,同比增幅高達1319.26%。本月中,北京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中國著名畫家傅抱石作品《毛主席詩意冊》,以2.3億元人民幣成交,創下中國秋拍的最高紀錄。上手買家于2006年購入,當時僅需1600萬元,短短5年間升值14倍。
“藝術品市場變得熱鬧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其實也很具風險。”我市畫家陳國浩告訴記者,藝術品特別是高端藝術品,拍賣炒作成分很大。藝術品估值在中國還未形成體系,股市、樓市不好的時候,大家蜂擁而入,直接催生天價書畫、天價玉石,而其他投資渠道行情變好的時候,大莊家套現後退出,儘管畫作、玉石的價值還在,但是莊家不炒作了,泡沫掉下去,就開始跌,最終倒楣的還是散戶。另一名我市畫家劉天安也指出眼下很多溫商殺入藝術品市場,這種情況尤其要警惕。
“這需要一個專業的機構來估值,還需要一個類似于銀監會的部門來監管,但是這些都沒有。”業內人士同時認為,眼下藝術品估值鑒定也是一個難關,業界尚未有一個公認的、權威客觀的藝術品鑒定機構,這不僅讓贗品有生存空間,也為特定藝術品未來價值的增長增加了不確定性。
讓風險更為積聚的是,相關機構開始清理溫州商人已經根植的各地文交所。11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該《決定》要求,由證監會牽頭,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清理整頓包括從事産權交易、文化藝術品交易、大宗商品中的遠期交易等內容的交易所。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表示,此次清理的界限是“不能做涉及證券、期貨屬性的交易”,因此文交所不可太過於迷戀藝術品的類證券化交易,而應對自身進行重新定位。
“應該有清醒的頭腦,藝術品固然有投資空間,但絕非危機下民資的"安樂窩"。”儘管市場上並沒有溫州資本在藝術品市場的確切份額,但多位採訪對象均對“靠炒作大賺一把”發出了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