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11月27-28日香港佳士得亞洲及中國現當代藝術拍賣記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01 09:21:02 | 文章來源: artinfo

趙無極《巴黎聖母院》,20世紀50年代初

作者: 歐美琳

最近中國古董和傳統書畫的市場很是火爆,而在上週末的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中國現當代藝術略見“降溫”。拍賣整體情況穩定,但無甚驚喜,有些高端拍品流拍。而拍賣結果能夠作為“績優股”作品和將來的藏家們興趣所在的風向標。

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在拍場上寶刀未老,強勢一如以往。他1996年的《面具系列No.6》在2008年的香港佳士得拍場上以970萬美元成交,自此一直保持著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在拍賣場上的紀錄。本週末他又成為場上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的榜首,一系列作品都以高於估價上限的價格成交。其中之首乃是《面具系列》(1996)中的一幅,以3090萬港元成交,突破其1800萬港元的估價上限。他那些“非典型”作品也賣得不賴,1990年抑鬱質的早期作品《憂鬱的人》以1029.2萬港元成交,高於其估價上限的5倍,他2004年偏于表現主義的作品《小女孩》也突破了300萬港元的估價上限,以458萬港元成交。

同時,大牌中國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王廣義和展望的作品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鞏固了自身地位,而過去拍場上矯健的岳敏君卻成績不佳,數件作品流拍。

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拍賣結果中最有趣的發生在那些“非熱門”拍品上,余友涵、劉大鴻和毛旭輝20世紀90年代初的作品都遠超出其估價上限,創下藝術家本人作品拍賣紀錄。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關鍵期,從這些拍賣結果中可見中國藏家對承載著本國藝術史的作品之渴求。比如毛旭輝1992年的作品《’92家長》以1186萬港元成交,超出其估價上限的兩倍——這幅作品在1992年的廣州雙年展上首次展出,這展覽對後世影響甚巨,張曉剛的《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二號》也在那次展覽上首度展出,在上個月又成為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的明星。有這些好成績的鋪墊,我們可以期待著更多20世紀90年代初的作品進入市場。

在中國現代藝術方面,在巴黎的華裔藝術家趙無極(1920-)仍是績優股中的績優股,全部作品都以高於估價上限的價格成交。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常玉(1901-1966)約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的作品《青花盆與菊》以5330萬港元成交,成績可謂耀眼,並創下藝術家本人作品的拍賣紀錄。

亞洲買家主導著拍賣場,成交價位居前20位的拍品中,有19件是亞洲藏家買下的。毛旭輝的作品是個例外,被一位歐洲私人藏家通過電話拍下。

總體上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仍不願離開其舒適的囹圄。這種氛圍下的高端受害者要算蔡國強了,他1997年的重要作品《尋找外星人》遭遇流拍。這件作品在拍賣預報中被大書特書,期待著能有不凡的表現。在現場,叫價叫到3000萬港元後宣佈流拍,而估價未予公開,據報道佳士得曾希望這件作品拍到3500萬港元以上。拍賣會後,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全球區域董事張丁元(Eric Chang)就這類作品談論了進一步培育本土市場的需求——顯然是承認佳士得曾期望此作品能極大地調動買家們的積極性。今天佳士得正進行中國古代書畫和近現代畫拍賣會,這一度是香港藝術市場的最寵。中國拍賣發燒友們快去搶座。(申舶良/譯)

與朋友分享此事: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