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雲廬藏中國古董首飾集中亮相匡時五週年秋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4 14:52:10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銀耳環
 

將於12月初在北京舉行的匡時成立五週年秋季拍賣會精品雲集,佳作不斷。除書畫、油雕、瓷玉、文玩、古琴外,匡時還為藏家特別準備了一個別出新意的專場——“鈿黛前朝——雲廬藏中國古董首飾”專場。

在復古風盛行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收藏、研究中國古董首飾,其中不乏海內外的資深藏家,另外藝術家和收藏愛好者也不乏其人,與此同時,更有許多受“懷舊”風尚影響的海內外有志之士。匡時推出的這個專場,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

古董首飾的收藏者雲廬主人祖籍江南,移居海外多年,溫文爾雅,談吐不俗。其收藏雛形源於祖輩,出於對中國傳統造型文化的濃厚興趣,廣為蒐集,憑藉逸然脫俗的眼光和若干可遇不可求的機遇,遂成蔚為大觀。

本次專場,首飾年代跨度從宋遼到民國,共計200余件,多為銀質,有手鐲、戒指、耳環、挂飾、頭簪、等等,品種豐富,花式繁多,儼然一個古代飾物的專題展覽。這些首飾立意高古,小巧別致,工藝精美,令人一見傾心,愛不釋手。説它小,一是因為拍品體量小,不以氣勢而以精緻取勝;二是因為它價格便宜,不以富貴而以格調示人。整個專場給人印像是清新,親切,別有風韻,若鄰家女孩,似桌角水仙,不眩人目,而沁人心脾。

這些精美絕倫的古董首飾不僅具有欣賞和收藏的價值,而且實用性很強。手鐲、戒指、發飾、耳飾、項飾、佩飾等物,徑可直接佩戴,美麗時尚——好的設計永遠沒有“過時”一説。其中以明清的銀飾為主,有鑲嵌寶石、瑪瑙、珊瑚、綠松石等,用以點睛。在工藝上採用燒藍、熔煉、澆鑄、鏨刻、掐絲、抽絲、炸珠、模壓、鎏金等技術,裝飾紋樣生動活潑,無拘無束,對生活中、自然中的事象物態或取其諧音,或取其比喻,或取其象徵,形成了龐大而豐富多彩的吉祥符號體系。

本專場中的清早期銀燒藍瓜棱形手串一對,造型為奇巧的瓜棱形,分上下兩個半圓對焊而成,中空,兩頭打孔,穿線成串,其做工精細規整,若非高手,實難成就。一對清代銀燒藍荷葉青蛙紋戒指,青蛙造型極為生動,直欲躍然而出;另一對銀燒藍耳環,溫潤的色澤宛若藍寶石,晶瑩剔透。銀燒藍即銀胎琺瑯,是以銀為胎,用銀花絲在胎上掐出花紋,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琺瑯釉料填于銀胎花紋上,經過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溫多次燒制而成,色調絢麗明快,極為雅致。銀鏨孔雀紋燒藍鎖、銀燒藍衣釦等物,同樣讓我們感受到了銀燒藍工藝的鬼斧神工。

“瑤池仙子宴流霞,醉裏遺簪幻作花。萬斛濃香山麝馥,隨風吹落到君家。”以玉做簪,古已有之。本場一件鏤空雕花白玉簪,簪頭部分採用透雕鏤空工藝,簪身則素玉無痕,靜動結合,將纖巧藏于樸素之中。另一件頭飾銀鎏金步搖,釵頭為拈花玉手,以薄若紙的鎏金花瓣狀銀片和鈴鐺為墜飾,墜飾如此纖細,想像把它插于雲鬢之間而行時,當然是“攏鬢步搖青玉碾,缺樣花枝,葉葉蜂兒顫”的畫面。

手鐲和戒指是最為常見的飾物。本場一對銀開口手鐲,佩戴處裝有合頁絞鈕,可隨意開闔。卡口兩端以銀鏈相連,構思巧妙。另一對明代銀鎏金高浮雕手鐲,銀鎏金材質,端口有對稱的“鸞、鳳、和、鳴”字紋樣,手鐲表面高浮雕“喜鵲登梅”圖案,紋飾層次分明,繁複華麗,形意俱佳、工料皆精。兩對海藤手鐲在北方頗為少見,製作材料為黑珊瑚,俗稱海鐵樹,亦有海柳之稱,手感溫潤,是極有韻致的設計。

作為愛情信物的戒指,最得年輕人的青睞。《詩經》中的所謂“貽我彤管”,就是戒指的雛形。本專場中清代銀鎏金人物紋九連環戒指構思之巧,直不似人力,鎏金宛然若新,品相極為完好。銀鑲綠松石戒指一對,綠松石色澤可愛,包漿細膩,天然形成的裂紋更顯自然之態。另一枚銀鑲白玉轉心戒指更是天成,白玉環嵌于戒面之上,可隨意轉動,工藝之高超不可想像。

其他諸如清代銀鏨花流蘇長命鎖、清代銀珊瑚靈芝紋噶烏、青玉雕蟬形紐扣一副、清代紫檀木雕蓮蓬挂件等物,均清新可喜。

這些古董首飾原本都是代代相傳的,寄託了思古緬懷的幽情,見證了無數婉轉美好的故事。時至今日,這批巧奪天工的飾物從流失遺忘到被重新發現收集,依然光彩煥發,精美如初。適逢匡時五週年秋拍,此次專場是匡時全力準備特色專場,相信定會為大家帶來獨特而有創意的時尚品味和收藏資源。(史介語)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