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投資古籍善本應有把"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0 15:41:21 | 文章來源: 勞動報

與傳統按照年代來尋找“黑馬”的思路相比,現在投資古籍善本更講究細節,特別是一些特殊版本的古籍,更是能夠吸引人們的眼球。

在歷史上有爭議的版本並不少見,即將於9月28日舉行的上海嘉泰秋拍古籍善本專場中,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四十九卷,此書版本頗有爭議,按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著錄是書為:“元至元癸未巾箱本,其板至明天順間開始廢。”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將其列為明刻本,估價為15萬至20萬元。

除了關注有爭議的版本,也可留意含有刻工名的古籍。2009年秋拍中,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十,拍出了12.1萬元。此本版心上記字數,下記刊工姓名,依次為“三、元、智、葉真、福緣、劉、仲、文、四”等,考《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著錄相同者有葉真、福緣二人。在此次上海嘉泰拍賣會上,有一套《泊如齋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三十卷,其就是明代著名刻工黃德時所作。

許多人喜歡根據古籍善本的名稱,到網上去尋找以往的成交價格,這種方法在書畫投資中或許可行,但對古籍善本,還需學會發現細節上的差別。

此次嘉泰秋拍有一套八冊嚴復翻譯的《穆勒名學》。應該説,市場上的《穆勒名學》並不少見,但是這套書為光緒乙巳金粟齋刻本,是嚴復著作中唯一採用木刻方式出版的著作,亦為《穆勒名學》之初本,此後皆為排印本。這種現象在拍賣市場上並不少見,像《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在古籍善本拍賣市場上是經常可以看到的,其中最便宜的只有幾千元,至於最貴的要200多萬元。從紙張來區分,有白棉紙、黃麻紙、竹紙;從年代上區分,有元刊本、明初刊本等等,可見即使名稱一樣的書籍,也有天壤之別。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