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成都藝術村落:從田園到市場有多遠?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10 18:02:59 | 文章來源: 四川日報

藍頂、濃園、“紅星路35號”、西村藝術品空間、re-c成都廊橋……一個個當代藝術村落在成都拔地而起,構築起當代藝術原創作品的藝術空間,已成為成都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當代藝術村落,散落田園

四川的藝術家們喜歡選擇鄉村,“扎堆”定居在各個藝術村落,田園的柔風讓他們自由地呼吸。

成都現有的藝術村落,最有名的莫過於藍頂。2003年,畫家周春芽等人在簇橋租下一片廠房作為畫室,由於廠房屋頂是藍色,於是將其稱為藍頂藝術中心。如今,幾乎居住在成都的當代藝術大腕們都擠進了這片藍色的屋頂下,四個區域住著何多苓、周春芽等50多位畫家。

濃園青翠悅目,層層疊疊的綠撲面而來,仍然盛放的火紅月季和清麗的木芙蓉點綴其間,別具意味……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作為中國西部最大的文化藝術原創基地,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和特有的藝術個性,以藝術大師程叢林、楊寒梅、曹陽、孟濤為代表的160多位油畫家、雕塑家和影視創作者聚集此地。

今年7月,“新藍頂”在雙流縣新興縣鎮廟山村八組正式開村。這個被命名為藍頂青年藝術村的地方,兩層小樓的建築,呈現出川西民居風格。據悉,首期就有20多名青年藝術家租賃入駐。“我一般都在藍頂創作,這裡遠離城市比較安靜。”成都當代藝術家趙彌説。

如今,繼藍頂、濃園這類“純粹”的藝術村落之後,在成都藝術地圖上,另一種介於“純粹”與畫廊性質之間的藝術村落也應運而生。去年,“西村藝術品空間”、“洛帶糧倉”等藝術村落出現,顛覆了以往藝術村落的“純粹”。它們致力於建立 “藝術品第三級市場”,以非畫廊的方式經營為數眾多的藝術作品,是永不落幕的展覽館,也是大眾與廣大藝術家交流的平臺。

成都藝術生態環境讓全國羨慕,藝術評論家栗憲庭認為:“成都這個地方很奇特,總是一代一代地冒出優秀藝術家,這種現象全國絕無僅有。”

藝術區在成都,市場何時能在成都?

據了解,北京宋莊、昆明創庫、重慶坦克倉庫、杭州杭印路49號等藝術文化聚集區,每年僅文化藝術産業就上繳利稅上億元,面對全國各地藝術文化聚集區百花齊放的態勢,在全國享有盛名的成都當代藝術村落如何“出彩”?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上,“當代藝術川軍”向來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成都佔據了擁有眾多優秀本土藝術家資源的優勢,建起了眾多的藝術村落,但總擺脫不了一個尷尬的局面——藝術區在成都,藝術市場卻不在成都。

就成都的畫廊而言,只有K畫廊、千高原、A4等幾家畫廊在代理成都本土畫家的作品,其中以代理成名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主,而其他不成名畫家的機會則少之又少。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不少當代藝術新人的作品幾乎都是通過自己找買家,或者通過省外的畫廊代理。

對此現象,周春芽也表示:“共同的文化經驗和視覺經驗,有利於形成一種強大的集體策略,這對個體藝術家的成長和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

對於藝術市場的拓展,“西村藝術空間”做了有益的嘗試,它以平價方式經營各類原作藝術作品。目前,空間簽約藝術家已有數百名,展銷原作油畫作品千余幅。

隨著“紅星路35號”文化創意産業園項目正式啟動,在繁華的紅星路上,一個被前衛時尚的“倒金字塔”造型設計包裝的舊廠房裏,打出了發展創意産業的主題牌,包括創意産業辦公區、設計學院、成都製造、藝術廣場、ART博覽、咖啡餐吧6大功能板塊,希望形成長期的創意集市賣場。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