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當代書畫 扶不起的阿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4 11:26:51 | 文章來源: 中國商報

林明傑:《新民晚報》資深記者

牟建平:藝術市場評論人士

劉 星: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張 娟:中國商報記者

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在去年的藝術品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勢頭,隨著今春又一個拍賣季的來臨,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也繼續被藏家追捧。然而,中國當代書畫卻在這波火熱的行情中總體表現低迷,其市場前景也不被看好。當代書畫為何低迷不前?

而不久前結束的第11屆全國美展在藝術界引起的爭議至今都還未平息。在本屆展覽的評獎中,中國畫部分初評居然沒能評出金獎;在全部獲得“終身成就獎”的6位美術家中,沒有一位國畫家;在獲得金銀獎的國畫作品中,工筆畫一統天下,水墨寫意“集體失聲”。

不管是在學術領域還是在藝術品市場上,當代中國畫似乎都成了扶不起的“阿鬥”,這是為什麼?

美展暴露出什麼問題

劉星:整體水準不錯,出彩之作鳳毛麟角

其實,對當代書畫的創作水準、全國美展的藝術水準和展覽模式,這幾年來就爭論不斷。過高或過低的評價當代書畫的整體創作情況都不可取。全國美展獲獎作品展基本能反映近5年來中國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和藝術成就。就拿剛剛結束的11屆全國美展來講,不管是題材、內容還是表現形式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富性,我們從中也能感受到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是可喜的現象。

應該説,當代書畫整體創作水準還是不錯的,但可惜的是,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少。一些作品的確畫得很精緻,但就是讓人覺得印象平平,幾乎看不到一幅在思想觀念和藝術語言上具有超越性的作品。藝術的宗旨是要感動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作品可以説是鳳毛麟角。這種現象説明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從事當代書畫創作的畫家們太重視技巧、重視形式這些表面的東西,缺乏對生活的感悟和審美的反思。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過分重視題材,而在畫面上很少有巧妙的構思。

不過,全國美展畢竟是國家性的美術展覽,參展的大多數作品更多是為了參加展覽而創作的,因為似乎有規定只有參加全國美協、文化部主辦的展覽,對於以後分房子、評職稱、加工資有決定性作用,所以一些人千方百計要參加全國美展。不少人為參展和獲獎煞費苦心,慘澹經營,按照評委的口味來創作,具有較強功利性。而且參展的畫家多為中青年畫家,許多優秀的畫家和成名的畫家已經遠離了全國美展,並且藝術畢竟是精神産品,是心靈的折射,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一屆或幾屆全國美展都不足以代表當代書畫創作的全貌。

牟建平:當代書畫在創作上較蒼白

這兩三屆的美展我都沒看,因為看不到什麼有味道的畫。如果把當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相比較,差距是顯而易見的。以黃賓虹、陸儼少等為代表的近現代書畫家,他們的傳統功力都相當深厚和紮實,即便徐悲鴻走的是中西合璧的道路,但傳統的功力也不弱。再往後的林風眠、吳冠中,也是中西合璧,但同樣有著很深的傳統積澱。

我認為,和近現代書畫相比,當代書畫在創作上是比較蒼白的。大部分從事當代書畫創作的藝術家傳統方面的功力很膚淺,比如我們在當代書畫作品上已經很少能看到題跋、題詩了,這就説明瞭問題。當代書畫之所以缺乏傳統功力,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美院的教育問題。現在美院教育都是先從素描開始,很多學畫的人都是從素描的路子裏出來的,沒有書法基礎、國學基礎,而書法和國學的基礎對於畫好國畫又非常重要,沒有這兩大基礎就等於丟掉了國畫的根基。此外,在創作方向上,當代書畫已經開始偏離正確的方向,許多畫家都熱衷於大尺幅、大題材,過度追求視覺效果,缺乏精神支撐和文化含量,缺乏鮮明的個性。

寫意精神缺失了嗎

林明傑:這是個偽命題

先不評價在這次美展上獲獎或參展的工筆畫好壞與否,只是覺得以“寫”還是“工”來分高下,是沒有道理的。縱然是要否定這些作品,也應該換個角度。中國畫從古到今一直在變,從材料、技法、形式到理論都發生過巨大的變化。寫意畫是直到明代陳白陽、徐青藤之後才逐步壯大,與工筆畫分庭抗禮。佔據上風則要到現代了。所以,若論“傳統”,工筆還似乎更“傳統”些。

有觀點認為畫畫應該“寫”,而不能“描”。那得看你怎麼理解“描”。李公麟的白描不是被視為“宋畫第一”嗎?據説張大千賣自己的畫,最貴的也是白描。“寫”也是多種多樣的。狂草、楷書、隸書、篆書都是寫,一樣嗎?無論“寫”還是“工”,都是技法。技法確有高下之分。這對一個內行的鑒賞家和藝術家來説,並不難區分。現在的誤區是,我們有些專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無論“寫”還是“工”或者“描”,都只是中國畫的皮毛。中國畫在技法和形式上並沒有金科玉律。我們今天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畫在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千百年來,中國畫能生存、發展,並且産生深遠的影響,並不在於“寫意”還是“工筆”,而是由於中國歷代畫家所具有的獨特審美視角,所深入的心靈世界,所引領的精神境界;還由於它反映的時代的氣息,折射出的中國文化情懷和風骨。縱然中華民族在異族的奴役下,文人依然不折不撓地用新的筆墨樣式來畫出自己的尊嚴和獨立。

當代書畫創作寫意精神的缺失,是個偽命題,沒有學術價值,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中國畫是否能振興,關鍵不在於它是否能贏得評委和專家,而是在這個世界和中國都充滿變數的時代,能否贏得世人的心。誰知道未來的中國畫應該怎麼畫才是正確的,只有成功了才知道。在八大畫出八大這樣的畫來之前,我們誰能告訴他怎樣的筆墨才是符合傳統的?

再説這次美展上的工筆畫。從技法上看,這些年輕人不輸于那些對他們指手畫腳的老師們,甚至有所進步,可喜可賀。但是,只是技法上更會畫了,卻看不到精神的獨立和自由,更多的是對評委和公眾膚淺審美需求的討好。同時,由於“寫意”族群“意境”缺失,筆墨無奇,更襯托了工筆畫的“強盛”,惹來一場爭論。

劉星:缺乏經典藝術的傳統教育

寫意畫也不僅僅是在這屆美展上“失落”,前面幾屆美展就幾乎看不到好的寫意作品,這是因為當代寫意畫就沒有什麼新的面孔。寫意畫真正興盛是在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畫寫意畫的都是什麼人呢?首先是文人。比如徐渭,他首先是文學家、劇作家,其次才是畫家。而當代創作寫意畫又是什麼人呢?大部分是美院、畫院系統出來的,這些人傳統文化積澱少、缺乏生活創作的源泉、閉門造車、都和老師一個面孔,這自然導致當代書畫中寫意的筆墨越來越少,寫意的精神更難看到了。當然,美展情況比較特殊,寫意畫本來就很難處理好美展要求的大題材,而寫意畫好壞的評判標準也比較個人化,沒有一個剛性標準。

當代從事工筆畫創作的藝術家經過美院的系統教育,從素描、寫真開始,造型的能力很強,工筆畫水準自然就很高了。這反過來也説明瞭現在的院校教育大都囿于技術層面,不缺西方的東西,而缺我們經典藝術的傳統教育。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