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中華大地上真是“喜事”不斷,例如中國汽車産銷量超過美國,世界第一;例如中國原油進口量超過日本,穩居第二,等等。藝術品市場也少不了“喜事”——異國網站傳來榜單,亞洲當代藝術拍賣總成交額赫然排在了“老大哥”美國當代藝術的前面,其中中國市場佔據絕對份額。
這是國際權威藝術品市場資訊網站Art Price(藝術價格)的統計:從2008年7月到2009年7月,亞洲當代藝術拍賣獲得1.3億歐元,而美國獲得1.23億歐元。這一“勝利果實”中,中國當代藝術貢獻的份額最大,達到了9500萬歐元。具體而言,中國市場雖然不及美國,但趕上甚至超越似乎並不遙遠了。
要知道,美國可以説是當代藝術的發源地;要知道,當代藝術怎麼説也是“精神文明”範疇,比我們多蓋了多少樓,多賺了多少美金更要不同凡響。熱愛藝術,那是一種高素質的體現,不是老説提高國民素質是最難的嘛,所以,這個還不到我們外匯儲備2.4萬分之一的數據,實在可喜可賀。
且慢,Art Price網站還有一個數據值得推敲,2008年上半年,在中國售出的當代藝術作品的平均價格為6.55萬美元,但是,在2009年的上半年,其平均價格下降到了2.68萬美元。不知道美國當代藝術的拍賣均價是多少,但是2.68萬美元在拍賣這個高端市場決不代表一個高價格。以一個較低的均價實現一個龐大的總量,那就意味著成交件數的龐大。這怎麼有點像“中國製造”的玩具或者襯衫,難道藝術也可以薄利多銷,以量取勝?
再想想,中國有幾個常年陳列當代藝術的美術館?有多少當代藝術展覽?有多少公共場所、家庭陳設當代藝術?又有多少世界一流的當代藝術作品?明明都是少得可憐,可是中國怎麼就成了當代藝術的拍賣大國了呢?
從6.55萬美元到2.68萬美元的落差,倒讓人想起了當代藝術被惡炒出的巨大泡沫。大概這個接近美國的數據並不能説明我們熱愛當代藝術,只能説明我們曾經熱愛惡炒當代藝術,至今人還不死心吧。對,逢低吸納,一定是這個股市詞彙,有人在逢低吸納。
雖然大量進口原油可能被認為是高能耗,雖然大量消費汽車也確實説明我們底子薄,但是誰都不能否認,經濟發展、生活改善是主流因素。大量買賣價格不高的當代藝術,卻又沒有多少人理解、喜愛當代藝術,顯然並不能引導當代與藝術的發展,那由此産生的龐大數量能有什麼積極意義呢?想不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