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市場趨於回暖 藏家仍顯保守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1 21:33:1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屈菡

牧場的牛羊(油畫) 〔法〕羅薩·包赫爾

在藝術市場乍暖還寒的時候,“經典北京”藝術博覽會現場涌動的人潮著實讓人感到意外,甚至也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料。11月6日至9日,“藝術北京2009·經典藝術博覽會”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作為繼“當代北京”“影像北京”之後,“藝術北京博覽會”開創的全新品牌,“經典北京”匯聚了中國、日本、南韓以及歐美的美術作品。

據“經典北京”組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本次博覽會50%的畫廊都有成交,比今年4月份舉行的“當代北京”有所好轉。從成交額上看,歐洲的經典作品佔了更大份額,而中國作品仍在成交量上佔有優勢。“經典北京”執行總監董夢陽分析,這一方面是緣于藝術市場的回暖,另一方面是中國收藏家對於傳統藝術的認同。

現代經典顯示獨特魅力

參加首屆“經典北京”的畫廊約為30家,帶來了包括水墨、油畫、雕塑等藝術形式在內的經典作品。從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的國畫到靳尚誼、詹建俊、陳逸飛的油畫,乃至畢加索、安迪·霍沃爾、柯羅等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都出現在展廳。

“藝術北京的‘經典’與學術定義有所不同。”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北京藝術總監趙力解釋道,“從學術角度講,藝術有經典、現代、當代3個比較清晰的階段。然而中國的藝術分段沒有那麼明確,只有傳統和當代兩個概念。所以我們來命名‘經典’的時候就有一個出發點:以現代為核心來做經典。”

近幾年,經典藝術在中國藝術市場上的表現一直較為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然而,在經歷了去年的市場衰退後,經典開始顯現出獨特的魅力。對於中國的藏家而言,傳統的字畫、古董更容易見得真功夫,也容易找到切入點。相對而言,當代藝術所“玩”的概念,則不容易引起收藏家的共鳴。而且,目睹了當代藝術的暴跌之後,藏家對其價格更難有合理的定位,不會輕易下手。於是,選擇收藏經典藝術成為穩妥選擇。因此在市場一片茫然的時候,經典藝術的行情不僅具有明顯的抗跌性,而且還屢創新高,經典藝術品成為市場自我調節並抵禦風險的有效方式。

由此看來,“經典北京”可以認為是主辦方所尋求的一條新出路,在此前舉辦的4屆當代北京博覽會上,成交量低一直是藝術北京揮之不去的陰影。

然而,經典作品在市場上的流通量不能算充裕。參加此次“經典北京”的藝·凱旋藝術空間畫廊有20年收藏經典的歷史,藝術總監李蘭芳表示,本次拿出的李可染作品只展示,不銷售。“傳統精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少,如果我今天賣出去,恐怕以後再難以這個價錢買回來了。”這種資源短缺也給“經典北京”博覽會的持續舉辦以及擴大規模提出了難題。

“經典北京”:學術引導市場

“經典北京”中除了畫廊展以外,還有一系列的學術展。在名為“化跡紙上”的主題展中,共展出了徐悲鴻、劉海粟、董希文、力群、黃新波、陳煙橋等47位藝術家的素描、速寫、水彩、版畫作品。“這些手稿大多數是收藏家的藏品,平時難得一見,十分珍貴。”藝術北京的工作人員説。

此外,“中國氣派”專題展集合了靳尚誼、靳之林、鐘涵、楊飛雲等中國寫實畫派畫家的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中國寫實畫家群體的探索之路。而與黃胄基金會合作的“黃胄作品回顧展”,則對這位新中國重要的水墨藝術家的藝術做了深層次的回顧和展示。“開拓創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作品展,介紹了我國第一代雕塑家劉開渠、曾竹韶、滑田友、王臨乙的雕塑藝術,並通過電視記錄片、文字資料等相關文獻與原作結合的展出方式,對中國雕塑歷史進行了回溯。

作為視成交量為終極目標的博覽會,為何給學術如此廣闊的空間?一方面是因為學術能起到培育市場的功能。中國目前的藝術市場尚未成熟,有待引導,因此花費一部分精力和物力來完善市場,也算是一種遠見卓識;然而另一個比較迫切的原因是,目前的參展畫廊還不足以支撐起博覽會的格局。董夢陽坦言,此次學術展更多的是起到一個補充作用。“目前國內經營經典藝術的畫廊為數不多,作品的數量和品質都仍顯不足。作為首次推出的經典北京,希望為觀眾呈現更多精品,於是採用了與其他藝術機構合作的方式來盡可能增加作品數量,擴大展品的門類和畫種。” 

“中國氣派”專題展的作品來自國子監美術館,這個美術機構收藏了近2000幅中國經典油畫。策展人王鑰表示,此次展覽首要目的是展示作品,其次是為了讓明年建成的國子監油畫藝術館得到更多的關注。

西方經典希望進入中國市場

“就經典主題來説,得到中國作品的問題不大,但是如何獲得西方的名作,如歐洲的古典形態油畫就是一個難題。”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説,“這次博覽會中有一些國內畫廊與國外畫廊合作,吸引了一批優秀的作品來到了中國,應該説是一個亮點。”

“Classic·簡”經典西畫沙龍就是這樣一家畫廊。在此次博覽會中,他們展出了柯羅、迪亞斯、杜普雷等10位歐洲十八九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畫廊負責人周莉表示,她是在3年前開始與國外的藝術機構合作的,在雙方建立互信的基礎上,“Classic·簡”經典西畫沙龍可以把歐洲畫廊的作品帶到中國來進行展示。3年裏他們銷售了近150幅作品。

“今天全世界都看好中國未來的藝術市場。我接觸到很多國外畫廊,希望來中國。他們知道中國是一個熱愛傳統的國家,所得出的評估結果是,對經典的需求非常大。”趙力説。

“但是,國外畫廊在中國的銷售並不理想,因為歐洲的經典作品身價比較高,中國人不會貿然去買,中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引導。”周莉説。

參加此次“經典北京”的國外畫廊不足10家,這足以説明中國的藝術博覽會在全球影響力之微弱。西方經典作品勢必要進入到中國的藝術市場,只是現在還缺乏一種市場對接模式,正因此便誕生出了一類遊走于中西方的畫廊。

對此,董夢陽説:“與歐洲的藝術博覽會相比,中國還落後至少十幾年。以‘經典北京’為例,博覽會的規模就太小,而且藝術門類比較少,作品品質也不整齊。但是看到這些不足,説明中國的藝術博覽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王薇:收藏是我們幸福的所在
· 英國私人收藏荷蘭藝術大師倫勃朗作品展出 圖
· “藝術收藏與拍賣”沙龍今日舉行 ——合藝典藏與招商銀行“藏家養成計劃”啟動
· 新手玩收藏——從“買得起”的藝術品開始
· 頂級私人收藏及稀世珍品再次亮相香港佳士得
· 2009全球藝術品收藏論壇(公共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