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藝術市場

藝術市場專家杭州論道——在危機中堅定信心 在挑戰中把握機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22:27:1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文/高天穎

10月16日,“2009杭州·中國第五屆藝術財富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200多位來自海內外企業界、金融界、收藏界和藝術界人士共聚一堂,就藝術財富、藝術産業、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現狀、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以下是三位與會專家的觀點,他們從各自角度發表了對藝術品市場的看法,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和思考。

要進一步開放文物藝術品市場

呂濟民(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現階段藝術品市場的興起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如何創造和發展藝術財富,如何進一步拓寬和開放藝術品市場,如何打造高品牌中國特色藝術品市場,已成為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問題。

當前北京的藝術品市場有三大塊:拍賣市場、古玩城和商店門市,這三塊基本上是經註冊批准和流通有序的。此外,還有一大塊比較混亂,有些屬於無照經營,沒有固定資金和場所。目前北京談論較多或分歧較大的有三個問題:一是藝術品的價值、價格和真假,誰能一錘定音?二是藝術品市場混亂,要不要“標準化、規範化”?三是贗品氾濫,藝術品市場要不要打假?近期我在參加一些研討會和座談會時都涉及到這些問題。有人問我:“誰能一錘定音?”我説:“當事人能一錘定音。”也有人問我:“藝術品市場要不要打假?”我説:“藝術水準從來就不是以真假劃分高低。”還有人問我:“藝術品市場要不要標準化、規範化?”我説:“過早規範不利於發展。”

我認為當前打造高品牌藝術品市場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組織收集和創作高水準的藝術品,既要豐富多彩,又要突出中國特色;二是廣泛開展藝術品收藏、鑒賞、弘揚活動,既要向社會普及,又要重視業內提高;三是擴大投向社會,投向世界,為社會發展服務,充分發揮世界影響力。這三方面的工作都必須依據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原《文物保護法》規定“私人收藏的文物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單位收購,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經營文物收購業務”。這實際上是禁止文物進入流通領域,禁止開放文物市場。現在增加《民間收藏文物》一章,從法律角度充分肯定了民間收藏文物的重要性,規定了民間收藏文物的合法途徑,允許民間收藏文物依法流通,使開放文物藝術品市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畫廊代理制應儘快規範

呂繼剛(香港《鏡報》董事、浙江大學客座教授):最近幾年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中國的藝術市場快速演變成除紐約、倫敦之外的熱點市場。在過去的幾年裏,藝術品市場全球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市場格局。藝術市場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著廣泛聯動性,中國藝術品市場毋庸置疑地還是要受制于整體經濟的大背景。

客觀上,較之西方藝術品市場的歷史,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1993年以來,隨著我國藝術品市場的迅速發展,眾多畫廊相繼成立,各種形式的藝術品展銷活動活躍,拍賣公司頻頻舉槌,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向人們昭示著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然而,藝術品市場繁榮中又夾雜著眾多的混亂,並且缺少藝術品市場應有的規範。

作為一個健康的藝術市場,畫廊是一級市場,拍賣行是二級市場,其次是藝術博覽會。而在中國藝術市場上,目前作為二級市場的拍賣公司,無論是從所承擔的市場職責,還是從市場定位的角度來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一級市場畫廊的角色。許多藝術品直接通過拍賣公司進入到市場消費的環節,在數量、規模以及擔當的市場角色上,拍賣公司與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形成了利益衝突。在拍賣行業火爆和熱鬧的局面下,中國畫廊業卻舉步維艱。而另一些潛在的直銷市場,使許多收藏家常常繞開中間渠道,直接與藝術家進行交易。總體上講,目前中國藝術市場産業鏈各環節上都存在著不夠規範的地方,這些狀況需要通過開放、規範的市場環境的建立來逐步改善。

畫廊作為藝術家和收藏者之間的重要仲介,亟須推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經紀代理制。中國的畫廊代理制説穿了是參照西方而來的。在國外,歷史上很多藝術大師都是通過畫廊來賣畫,而只要有點名氣的畫家,也都有畫廊或經紀人代理。中國目前沒有完善的藝術市場體制和完善的經紀人法,就連畫廊最基礎的代理制度也存在不少缺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與國際的對話、交流。

中國的畫廊代理制現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運作起來沒有那麼順利。規範和加強經紀人代理制度和代理行為至關重要。只有從機構的合法性、經營過程的合法性進行規範,並由懂藝術、懂法律、善於經營而且正派的人來負責經營管理,才能使藝術品市場向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在市場淡季,還應該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辦展覽上,多搞一些學術性展覽交流,培養觀眾也是畫廊的職責。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春天將率先到來

余靜波(中國建設銀行浙江省分行行長):自2008年10月以來,全球各大藝術品市場都出現了與金融市場同步的不同程度下跌。這也打破了“藝術品市場與其他投資市場間存在不相關性或絕緣性”的神話。據梅墨指數顯示,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藝術品市場下跌幅度為33%;英國《金融時報》的研究也表明,當前藝術市場與股票市場的相關性已從原來的0.1上升到了0.48。

站在一個金融從業者的角度思考,我認為這一變化的原因有二:一是藝術市場參與資金的變化。20世紀的藝術市場是由收藏力量所支配的市場,這既決定了藝術市場是由不同趣味與收藏圈所集合而成的,也決定了藝術市場的高門檻、小眾性以及封閉性。而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2003年以來,藝術市場從原來的收藏市場逐漸轉型為投資性市場,來自金融、房地産、能源及大宗商品領域的“新錢”涌入,藝術市場資金大大增量,資金結構巨大變化。因此金融危機一爆發,“新錢”領域無一倖免,這就直接影響到藝術市場的資金總量,下跌在所難免。二是藝術品本身的特殊性。無論是出於消費目的還是投資目的,藝術品都在“購買排序”中靠後,而在“賣出排序”中靠前,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面前,恐慌令人們對於藝術品的態度開始非理性地“脫離基本面的交易”,根本不考慮其價值因素。

從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市場風險具有不可預測性,即當代藝術品市場漲跌變化受制于全球經濟,難以掌控;投資風險會幾何級放大,即“新錢”對藝術品投資盈利目的帶來了藝術品市場資金流的極不穩定性,市場一旦波動,就會帶來無限放大的疊加效應;信用風險需重新審視,藝術市場各級産業鏈受到危機影響,暴露出眾多為單邊市場所掩蓋的弊病,“非理性交易”促使人們再次審視專業機構的專業水準。

應慶倖的是,在全球藝術品市場受到衝擊時,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特殊性,即中國書畫與中國古董佔70%以上的交易份額,使國內藝術品市場表現出優於國際市場的穩定性。據專家預測,儘管也受到國外市場影響而進入調整,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春天要比國外藝術品市場春天先到來。在春天到來前,我們要做的正是在危機中堅定信心,在挑戰中把握機遇。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重組——新氣候中的新機遇
· 世界經濟“大變革”,中國藝術大機遇
· “中國當代”盤活亞洲藝術市場
· 非理性投機都會失敗 藝術市場絕非股票市場(圖)
· 用錢堆出來的藝術市場行情能持續多久(圖)
· 中國藝術市場之40問
· 新資本入場 金融行業逐鹿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