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義大利博洛尼亞展覽集團國際部總裁Mauro Malfatti
采寫/堯小鋒 整理/三木
Mauro Malfatti
第三屆ShContemporary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以下簡稱“上海當代”)于9月13日晚圓滿落下帷幕。本屆“上海當代”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包括亞洲、歐洲、澳洲、美洲如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地區在內的30000多名參觀者,及500多位登記的收藏家。展會無論從學術性還是從市場角度來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成功可從Mauro Malfatti的團隊所帶來的改變窺見一斑。
記者:今年的“上海當代”跟去年有哪些不同?這次參加的畫廊,來觀看的觀眾,收藏家跟去年相比有哪些變化?
Mauro Malfatti: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今年和去年一樣都是在秋季,但是今年全球的經濟都不是很好,去年的時候,剛開始經濟還好一點,之後突然就不好了。今年上海當代希望給大家一個新的面貌,不管是對中國的藏家來講,還是對整個亞洲來講。我希望今年能夠展示給大家一個非常高品質的藝術博覽會,我覺得這個博覽會最後能夠完成我們的前期目標。對所有的參展商來講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要知道這次博覽會有非常高品質的作品。
今年在畫廊數量上減少了,畫廊只佔據整個博覽會空間的一層,但亞洲的畫廊相對增加了,今年日本的畫廊特別多。我們這次把重點放在了亞洲,且所有藏家的反應都是非常積極的。今年畫廊也是很謹慎的,他們要看到能不能在這屆找到更好的平臺,他們會謹慎地選擇作品,作品的價格也會有一些改變,適當地調低。
2009上海當代現場
記者:今年“上海當代”執行團隊有一些變化,在選擇執行團隊的時候,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Mauro Malfatti:“上海當代”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博覽會,我們想表達一種獨特性,這就需要跟亞洲結合起來,所以需要找一個對本土非常了解,同時對西方也非常了解的人。那麼秦思源就非常合適,因為他是混血兒,他對西方很了解;西方很多畫廊也希望我們對中國的市場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出於此,我們必須要選擇一個對這方面非常熟悉的人才可以。
記者:您和秦思源是怎樣分工的?展覽會上的藝術作品都用哪些標準來把握?
Mauro Malfatti:首先是畫廊選作品,他們選出作品以後我們再出意見、建議,跟畫廊協調。
其實都是秦思源還有一部分專家作選擇的,我是不選擇的,我是行政總裁,所以不選擇作品,這一點就是在博洛尼的藝術博覽會也是一樣的,公司不參與這個,由學術顧問來作選擇。
記者:博洛尼公司除了“上海當代”之外,在其他國家還有沒有藝術展覽項目?
Mauro Malfatti:我們還有一個博覽會,就是“博洛尼亞藝術博覽會”,也是歐洲一個重要的大型博覽會。關於文化方面的還有很多其他的項目,比如説關於兒童的書展,在每年的3月份,這也是業界最高級別的一個書展。
今年我們同時也啟動了一個“亞太藏家收藏計劃”。我們和很多的公司都有聯繫,比如説和出版公司合作藝術書籍,跟奢侈品公司、銀行之類的合作。這種聯繫不僅僅是限于四天的展會之間,這是我們一個長期的計劃,不只限于這個展覽之間,我們想更深入地進入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之內。
記者:“上海當代”舉辦第三屆了,能不能請您介紹一下每一年的投入?這三年是不是有盈利?
Mauro Malfatti:第一年是因為剛開始,我們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花了大量時間,所以第一年也是投入最多的。去年的時候,可能少一點,但我們還是有一些收益的。我想今年會更好,我知道博覽會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對於一個博覽會來講,最少需要五年的時間讓它成長,所以對我們來講,可能前幾年收入會少一點,這是我們公司的商業模式。博覽會或者是其他一些交易會,是每年都舉辦的,每年我們都會花大量的心思思考每屆我們能做到什麼樣子才能為人們所記住。
記者:在目前經濟調整,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大滑坡的前提下,是什麼讓你們堅持把“上海當代”持續地辦下去?
Mauro Malfatti: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情況來看。在西方的國家,特別是美國,現在經濟非常不好,作品的價格也大幅度下降。但在中國,不能説特別好,還是比西方要好得多了,所以我們堅持在做。我們並不是想做一個短期的,而是要把它做成一個長期的項目。兩年之前來的時候,已經知道中國的市場非常好,今後也會一直往上走,所以我們也明白遇到經濟危機的影響是正常的。不可能説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就不做了,這樣的話會給人家一個非常不好的印象,那樣所有的人就都不會信任我們了,所以我們會堅持把這個項目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