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誰來鑒別一擁而上的電視鑒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1 11:10:0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本報記者:高素娜

露怯的鑒寶專家

日前,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薛翔到台北圓山飯店參加藝術交流活動,在下榻飯店的廁間“發現”了一幅明代書畫家王寵的“真跡”,並立即向媒體表示,願意以1萬美金買下。但台北故宮博物院馬上澄清,這幅畫只是複製品,價值僅100元,真品完好無損地收藏于台北故宮。一時間,薛翔此舉在廣大收藏愛好者中引發熱議,由於薛翔經常上電視,被很多鑒寶類節目聘為鑒寶專家,因此議論的焦點便直指當今的“熒屏鑒寶熱”和形形色色的鑒定專家們。

褒貶不一的鑒寶節目

電視鑒寶欄目最早誕生於何時存有爭議,但由央視二套的《鑒寶》引熱全國熒屏之説在圈內較為認可。之後的幾年中,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中國教育頻道的《美術苑》、鳳凰衛視的《投資收藏》、吉林衛視的《找你》、天津都市頻道的《藝品藏拍》、湖南娛樂頻道的《藝術玩家》、浙江經濟生活頻道的《寶藏》、昆明電視臺的《盛世典藏》等十幾檔與“寶”有關的欄目,均迅速火爆。而由此引發的全民收藏熱和對電視鑒寶節目的詬病,也風生水起、爭議不斷。

如果“百度”一下“電視鑒寶”和“專家鑒寶”,立刻就會出現諸如“電視鑒寶竟拿假貨蒙事兒”、“電視鑒寶節目‘錢味兒’太濃”、“知情人揭露電視鑒寶以假當真”等海量的負面詞條,而由此引發的各種官司和糾紛也不絕於耳。記者調查發現,鑒寶類電視欄目在收藏界存有兩種評價,一方面是普通收藏愛好者的普遍叫好,另一方面是業內行家的一片罵聲。如此劇烈的反差不禁使人心生疑竇:民眾與行家何以存在如此迥異的判斷?是對問題的認知程度不同還是關注角度不同?

肯定者認為,電視鑒寶欄目在通俗文化的傳播、民眾素養的培育方面功不可沒,老百姓在看電視的同時既獲得了娛樂快感,又增加了歷史文物知識;反對者的質疑則包含多個層面,如節目同質化嚴重、部分環節存在炒作和人為操控嫌疑、部分專家對藝術品的真偽判定有誤、節目只談升值不談風險、所請專家是否為業內權威、專家是否能為藝術品定價、主持人砸毀仿製品是否合理等。其中,對電視節目中出現的各類專家身份、專家所報的藝術品價格和節目中瀰漫的錢味兒尤為排斥。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中央電視臺的《鑒寶》和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欄目是此類節目中收視率最高的兩檔,前者以其所邀請的故宮、國博等單位專家的權威性而聞名,後者則以其“去偽存真”的口號和對贗品的一錘砸之讓觀眾大呼過癮。但兩者亦存在諸多質疑,如《鑒寶》所請專家實踐性不足,對市場上利用高科技做出來的倣品無法鑒別;而《天下收藏》的一錘定音則存在盲目性,因為即使是高倣品也有其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不能一砸了之。

在《誰在收藏中國》作者、藝術品市場研究者吳樹看來,鑒寶欄目之所以褒貶不一,其主要原因是有兩個讓人刺激和感興趣的環節,一是辨別所呈“寶物”的真偽及文化品位,二是給“寶物”估價。而正是這兩個環節,恰恰容易産生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即專家對“寶物”的價值判斷過分遷就市場,也就是説,一件寶物能賣多少錢決定了它的全部價值。這樣做,不但從文化上顛覆了文物自身的價值體系,而且導致了受眾在收藏理念上陷入誤區。“它暗示人們,擁有‘寶貝’就能一夜暴富。”

節目雷同令人厭倦

業內人士估計,我國藝術品收藏者的人數已達8000萬。“這麼多的收藏者,就是把所有的古董打碎,一人一片也分不過來!”著名陶藝家、清華大學教授白明認為,如此熱鬧的場面並不是中國人的素養提高了,而是很多人存在盲目的撿漏的心態,鑒寶欄目在此番收藏熱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新聞媒體聯手上演鑒寶大戲、拍賣公司變身魔幻大師、文物成了送禮就送的‘腦白金’、全民藏寶已成為一場數千萬人參與的‘愚人節’遊戲……”在吳樹看來,這種奇觀構成了一場“國寶鬧劇”。“鑒寶類節目已成為專家表演的舞臺,他們都是電視節目營造出來的,只會在電視上賣關子,以價格做噱頭,給人營造一個虛幻的、一夜暴富的大夢,而不會真正傳授觀眾辨偽知識。”吳樹認為,專家在節目現場對藝術品定價的依據是相關、相倣藝術品的拍賣價格,但此價格存在虛幻性,且拍賣公司也有很多貓膩。“目前的鑒寶類節目更側重文物的市場價值而不是文化價值,這種取向必須調整,普及文物常識,教人們鑒別真偽,應成為這類節目的宗旨。”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電視中的“熟臉”專家們各有特點,有的是“飛行專家”——全國各地飛,走馬燈似地現身淘寶節目;有的是“一眼專家”,隨便看看就能定乾坤,輕易地分出真偽;還有的是“裝托專家”,經常認真為假或認假為真;更有甚者,被冠以“全能專家”的封號,鑒定、著書、講理論樣樣通,還會對藏品“精確”估價……

“作為大眾傳播,不應該一方面普及知識,一方面又給觀眾誤導。”在白明看來,全國各類鑒寶節目所出現的驚人雷同性完全是“資源浪費”。

“社會上對鑒寶類節目的質疑可以理解。很多時候,出現在電視中的專家是受主辦方、出資方牽制的。”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書畫鑒賞專家黃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曾經有某電視台鑒寶欄目邀請我去當評委,提出要我抬高藏品價格的要求,被我拒絕。對於這類鑒寶節目,收藏者不能偏聽偏信。”黃鼎表示,鑒寶類節目大多不過是娛樂類節目,一些出現在媒體上的專家摻有“水分”。出於節目效果考慮,專家的語言表達能力往往比他的鑒賞眼光更為重要。

一個好的現象是,在人們對鑒寶節目的爭議聲中,電視臺也開始想辦法進行調整。如《鑒寶》雖然仍突出“價格”效應,但主持人也會不停地提示“跟著藏品學知識”。而中國教育電視臺的一檔以收藏為主的電視欄目《愛家收藏》目前也已停播,停播原因雖未披露,但據該臺工作人員介紹,《愛家收藏》為“送播”節目,並非中國教育電視臺自己製作。目前,該臺另一檔藝術紀錄片節目已經開播。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西泠春拍依舊主打古代書畫
· 翰海夏拍設立司法委託專場
· 小丁遺作一元起拍 26年前畫稿仍清晰如昨
· 李可染《韶山》拍得1624萬元創記錄
· 史料與懷舊雙重催化 紅色題材畫作走俏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