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潘家園:“候鳥”攤販的發財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3-27 21:57:28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有個流傳很久的説法,是説週末的北京有兩個地兒人氣最旺,“一撥人在天安門廣場仰著頭看國旗,一撥人在潘家園舊貨市場低著頭尋國寶”。而外國人到了北京城一定要做三件事:“爬長城,吃烤鴨,逛潘家園”。地處東三環南路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真的有這麼大份兒嗎?

    特色理由

    海納百川包羅萬象

    潘家園的貨色其實林林總總,舊貨一説實在相當勉強,倣古傢具、字畫古籍、玉石瑪瑙、瓷器錢幣;暗紅色的舊梳粧匣子、青白色的觀音羅漢、銀晃晃的苗家飾品、挑花繡朵的彝族服飾、大紅大綠的皮影行頭;這邊舊唱機泛著銅銹,那邊就碼著各式版本的“紅寶書”……在這裡,年代不詳似是而非的舊貨固然不少,锃明瓦亮的新貨更是烏泱烏泱。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在這裡大大方方地擺著,如果非要歸納出這些物件的共同性格,大概可以用稀奇古怪來概括。

    買賣火爆亦假亦真

    其實用市場管理人員的話講,“現在潘家園賣的是工藝品,不是古董,東西在潘家園沒有真假,只有新舊。”且不説現在出入潘家園的行家真正有幾個,只看這市場內沸沸颺颺、摩肩接踵,一般人都會覺得興致盎然,按捺不住腳步。真貨的比例,看舊還是看新,恐怕都比不上那份蓬頭垢面、沙裏淘金的樂趣,而一般常來這裡的市民,逛的成分也遠大於淘,真正為那些字畫瓷器是舊是倣、珍珠是不是涂了熒光粉、水晶洞是不是染了色著急上火的人不多。

    舊貨傳奇造星工廠

    潘家園的老故事,以一夜發跡、撿漏暴富、有一搭沒一搭站地攤的老頭老太太現在身家數百萬的為主。據説曾有農民用馬車拉貨至此,有人對車轱轆感興趣,要買回去裝在酒吧墻上,於是這農民就把馬車賣了。不出倆禮拜,各式馬車在潘家園炙手可熱。如今在香火冷清的佛像店門前,在一大堆繡花鞋、虎頭枕中間,仍能發現簇新的馬車轱轆,開價200元。

    在二層小樓的“文革”遺物店,堆積如山的都是看似曾被送進廢品收購站的貨色:小人書、紅袖標、“文革”信札,成摞的批判、總結、交代、揭發;用塑膠膜包裹服帖的1971年的月曆牌、“80後”們滿月時肯定玩過的小雞開殼;這邊的海報是“無産階級在毛主席的帶領下闊步向前進”,那邊是一大堆文件在“炮打司令部”。

    如今,“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海報)一張開價400元,當然也不會有人指著那上面1毛2分的原價和攤主較真兒。

    潘家園是張老照片,在回憶快要撒手的邊緣把那些念想又抓了回來。如果沒有潘家園,那些古舊的柴木傢具當劈柴燒了也就燒了;那些1毛1斤進去的文件、信札、歷史檔案再也出不了廢品回收站;而那些少數民族流傳幾代的手工禮服將永遠消失在雲貴的深山。

    特色場景

    9點三輪車位滿員

    由於一個禮拜只有週六週日是正式的地攤交易時間,所以多數日子潘家園偌大的中庭裏沒幾個人影,青磚綠地悄無聲息,像剛剛清過場的大觀園。即使是固定的商鋪也常只留下個小夥計看店,有的乾脆鎖門,窗上別個名片:“有事兒打手機”;而到了週末,上午9點潘家園門口的三輪車位就已然滿員,每輛車都是後輪沾地、前輪高抬,一水兒斜搭著碼好,完全是一副見縫插針的多米諾骨牌。待得你擠進場去,只見人頭攢動,鼎沸處3000多個攤位珠串相連。遇上大風天,逛客們一面在人海中側身而過,擠過中國人、外國人,繞過大背包、小拖車,一面自言自語地嘟囔:“這麼大風還這麼些人。”

    特色人群

    候鳥攤販人數過半

    潘家園的近萬名商販來自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近至天津、河北,遠至西藏、新疆,包括漢、回、滿、侗、維、鮮、苗、蒙、藏、土家等10余個民族。

    專營新老刺繡、銀飾、手鐲的龍貴嫂來自貴州苗家,算是潘家園的新住戶,只能從別人手轉机租“非黃金時段”的攤位,一米見方不到的地攤,“週四週五一天25塊,週六週日一天200塊”。“男人在家裏把手鐲發過來,我在這兒賣,平時這裡不讓擺攤的時候就在街邊賣。”像龍貴一家這樣女人到北京打頭陣,男人在家裏種地、帶孩子、收銀器舊貨的攤販在潘家園比比皆是,大棚地攤就是他們在異鄉落腳的第一站。

    而倒騰水晶起家的王君好一家生活則要規律得多,週四早晨到了擺攤,週日晚上撤攤就走,這對來自東海的夫妻已經這樣跑了整整8年,像這樣“週末潘家園擺攤,平日裏回家進貨”的“候鳥”攤販在潘家園佔了一半還多。

    歷史溯源

    風雨地攤到倣古城垣

    潘家園舊貨市場起源於1992年上半年,當地下崗居民在現址西南的馬路牙子上擺攤,把家裏的舊傢具、舊電器拿出來賣。幾個攤,幾十個攤;自行車來,自行車去;面前一塊破布,布上擺著破舊鐘錶、收音機,一站就是一天。

    當時的潘家園地處荒涼,監管不嚴,紅橋、天壇附近倒騰工藝品的商販迅速遷移過來,兩年下來有了幾百個攤。

    1995年,潘家園攤位逾千,街道辦開始介入管理,引導攤販騰開馬路,退市進場,以“舊貨市場”的寬泛概念罩住了“雜貨”、“工藝品”、“古玩”等等。

    1999年朝陽區投資2000萬元改造潘家園,建起了飛檐鬥拱、雕梁畫棟的倣古城垣,實行店堂式經營。“城內”保留4個鋼架大棚,週四週五零星集市,週六週日聚集地攤。

    潘家園最具傳奇色彩的“鬼市”現在依然保留,週六和週日都開,只是憧憧人影與捧著古董站街的傳説已相去甚遠。

    目前潘家園市場年成交額約在4億至6億元,市場管理收入超過1000萬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中國北京 潘家園
· 數萬件民間藏玉匯集潘家園
· 潘家園舊貨網上就能淘 特色文化週期間正式開通網站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