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清人繪本成為紅樓劇組參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0-19 22:21:47 | 文章來源: 北京娛樂信報

   

    賈寶玉神遊太虛境

  清人遺墨 紅學瑰寶 全部作品已出版成書 圖中服飾、用具、建築等將成為新版電視劇參照

  10月16日,本報報道了清代孫溫的《紅樓夢》繪本悄然流行的消息,日前又得知,該繪本已經被新版《紅樓夢》劇組相中,在服飾、用具、建築等方面為電視劇提供參照。紅樓劇組對外敬贈的禮品中,已出現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全本紅樓夢》。

  全面再現《紅樓夢》場景

  人物活動細緻入微

  孫溫這套繪本,設色凝重,筆法精細,故事情節連貫且生動感人。整套畫冊以石頭記大觀園全景為開篇,畫面鳥瞰構圖,將大觀園諸多景致悉數入畫,一覽無余。從第二開畫面開始,依次描繪出全本《紅樓夢》的故事情節。每個章回情節所用畫幅數量不盡相同。畫面圍繞原著的故事情節,將主要人物活動表現得細緻入微。

  畫面除了圍繞故事情節、人物活動場景和描繪大觀園的優美景致外,還繪有山水人物、花卉樹木、亭臺樓閣、珍禽走獸、舟車轎輿、鬼怪神仙及博古雜項等,幾近包括全部畫科內容,僅人物就達3700余人。主要人物採用“寫實”技法,注重面部膚色肌紋之渲染,力求形神兼備。在構圖上採用了“遠大近小”的西洋繪畫技法。縱覽全圖,設色凝重,筆法精細,故事情節連貫且生動感人。
  與《紅樓夢》原著“將真事隱去”的寫作特點如出一轍,整套畫冊在表現思想內涵方面同樣也非常隱晦。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的畫面中,佔了很大面積的假山石看起來好似一條面目猙獰的惡龍。同樣的情形在許多畫面上都有所表現,山巒和湖石很多都被演化成各種鬼怪和猛獸,面目猙獰,虎視眈眈,讓人聯想到,表面“風和日暖、安靜祥和”的大觀園實則是勾心鬥角、危機四伏。

    貴妃筵宴題大觀園

  兼具明清兩代南北特色

  生活習俗生動有趣

  這部巨作,為同題材繪畫作品所僅見。縱覽畫冊全圖,構圖嚴謹、筆法精細、設色濃麗、情節連貫且生動感人。圖中人物的服飾、發髻等基本為明末清初的裝束,各種樓臺亭閣既有江南園林的建築特點,也有北方皇家園囿的氣派。

  畫冊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用具和生活細節都有具體的表現。至於婚喪嫁娶、祭祖拜神、划拳行令、貼楹聯、劃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當時生活習俗的描繪更是生動有趣。這不僅是研究傳統民間習俗、晚清民間繪畫的重要資料,同時也為紅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貴內容。

  該畫冊不僅是晚清繪畫研究和紅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同時還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紅學泰斗周汝昌稱孫溫畫作為“紅樓瑰寶”,價值非凡。正是因為這些特點,這部繪本受到紅樓劇組的青睞,作為電視劇在服飾、用具、建築等方面的參照物。

  發現經過頗具傳奇色彩

  作者神秘難考

  據原旅順博物館館長劉廣堂先生介紹,1959年7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無意中得到這套珍貴的畫冊,之後撥交給旅順博物館,其流傳經過不詳。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旅順博物館在清理庫房時,偶然發現了畫冊,這才開始了研究工作。

  2004年9月,這套畫冊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引起轟動,國內外書畫界、“紅學”界予以極大關注。隨後,作家出版社將該套畫冊出版成書,名為《全本紅樓夢》。

  據初步考證,作者孫溫,河北豐潤人,大約生於清嘉慶戊寅年間(1818年),去世時間不詳。這部作品是迄今已知孫溫惟一的傳世手筆。劉廣堂先生曾借著出差的機會拜訪了不少紅學家,也到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翻閱了相關資料,但找不到對畫冊和畫冊作者孫溫的任何記載。

  這套畫作大約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開始醞釀、著手,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體竣工,前後有三十六年之久,也就是説,這位畫師差不多從五十歲起一直到八十五歲,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畫的創作中,比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紅樓夢》耗費的心血還多三四倍。

青埂峰僧道談頑石

  孫溫《紅樓夢》繪本的藝術特色

  作品的總體風格是中國傳統的界畫,界畫以工筆嚴謹、造型準確為創作宗旨,其最大的特點是採用散點透視,無論何種風格的建築,每一間每一層中欄杆窗欞與人物活動皆極為精細,一目了然。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有著界畫典型的精煉和諧的風格。

  3000多人個個“寫真”

  圖中繪有各種人物多達3700余人,其中重要的3000多人都採用了“寫真”的技法,非常注重面部膚色肌紋的渲染。在“寶黛初會”的畫面中,寶玉頭戴束髮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刻畫女性細緻入微

  畫家對《紅樓夢》中女性角色的刻畫更為講究。年輕的女子個個彎眉、細眼、櫻桃小口;身材窈窕、長頸削肩、楊柳細腰,讓人覺得弱不禁風,頓生憐愛。人物面部的眉毛、眼瞼、髮絲都用筆細緻。一位觀眾讚嘆道:“連一根根的頭髮絲都能看清楚。”

  泥金勾染,效果特殊

  為了追求特殊效果,主要人物的服飾圖案、佩飾和陳設古玩等均採用泥金勾染。為了增添富麗堂皇的氣氛,一些花卉、地毯、甬道和虎皮墻還施加了厚粉,看上去有種凸起來的質感。

  習俗用具細緻生動

  畫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用具:腳踏、蝦須簾、坐墩、炭爐、窗屜,還有造型別致的玻璃穿衣鏡、自鳴鐘等舶來品,甚至連懸挂書畫的鐵釘、吊束床幔的繫繩、丫鬟煽風燒水等生活細節也都有具體的表現。至於婚喪嫁娶、祭祖拜神、划拳行令、貼楹聯、放煙火、挂花燈、放風箏、劃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當時生活習俗的描繪更是生動有趣。這不僅是研究傳統民間習俗、晚清民間繪畫的重要資料,同時也為紅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內容和參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