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正規藝術設計學校只有12所,每年的招生數量十分有限。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單一的公辦學校辦學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全方位改善我們的教育現狀,是教育界的當務之急。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力量,在我國起步較晚。在如何辦好民辦高校這方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現北京建設大學美術設計學院朱曜奎院長走在了時代的前例。他以一位教育家的高瞻遠矚,從1993年建校伊始,七年如一日,為我國民辦教育,特別是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品質是生命線
1993年4月,朱教授應北京建設大學第一任校長王路賓先生(原北大常務副校長)之邀,出任該院工藝美術教學部主任。首批招生兩個設計專業,僅71名學生。七年過去了,現在學校開設電腦美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廣告裝潢設計、服裝設計四個專業,在校生548名。許多用人單位來人、來電錶示要錄用該院畢業生。該院學生受到用人單位如此的信賴,這和這所學院的教學品質是分不開的。朱教授始終把教學品質作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在教育思想上,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強調先學做人,後學文化。在理學歷和能力的關係上,堅持要學歷,不唯學歷,重在能力的培養。任課教師絕大部分是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副教授。為加強對學生的管理,班班設專職班主任。學院緊縮一切開支,保證教學經費、添置教學設備。學院經常開展畫展、作業展和畢業設計展,每年5月開展藝術節活動,並經常舉辦專業講座。
人格的魅力
1993年辦學初期,經費十分緊張,扣除租房經費,所剩無幾。是朱教授自己掏腰包,為學生買了100張上下床,可供300人用的電水爐,為教室安裝了窗式空調。家裏有的可供教學、辦公使用的錄影機、製圖儀、圖書資料等全部拿到學校辦學。為了培養學生,他拒絕了多個公司的高薪聘請,自己卻三年沒拿工資。而為了保證教學,他甘心情願地靠賣自己畫的油畫和稿酬為教師發工資。學院本來有一輛轎車可供他辦公使用,但為了接送教師,他硬拿這部小車與建設大學校部換了一部麵包車。
朱教授熱愛青年,熱愛學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我這輩子離不開青年,我的全部生命已經和青年人融在一起了。
創新思維的帶頭人
朱教授常説:“創新是事業的靈魂”。
年近古稀、滿頭白髮的朱教授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創建一所以藝術設計為主,具有高品位、國際化、現代化特色的新型美術設計學院。該校在辦學理論、培養目標、管理體制、運作機制、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與一般民辦大學有所不同。它能以幽雅的教育環境,一流的教學設施,高水準的教師隊伍,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嶄新的教學模式為國內外渴望成才的優秀學子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服務。他注重學院教育與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相結合,注重國際優秀教學成果的研究與借鑒,並正為與歐美著名藝術設計學院聯合辦學而努力。他竭力倡導教學、科研、實踐三位一體。積極籌創專業設計工作室,使學生在高年級能直接進入工作室學習。
朱教授不知疲倦的奮鬥得到了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援!
我們相信,朱教授和他同事們的事業一定會獲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