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2000年前南越王宮生活場景重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5-29 20:27:12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南越國宮署遺址從1995年開始發掘工作,至2005年年底,發掘面積共11300平方米,清理從南越國到明清時期的各類遺跡共3516個,其中房屋349座,水井353口,滲井541口,這為觀眾的參觀提供了大量精彩的細節。

    歷代建築遺存層層疊壓

    觀眾進入遺址參觀,可以看到一些四棱形的土墩,這就是考古工作者所稱的“關鍵柱”。

    從一根根關鍵柱上可以看出,這片遺址從現地表往下5~6米的文化層劃分為14層,跨越了12個朝代,堪稱廣州發展的無字史書。其中重要的遺跡包括秦造船遺址、南越國宮殿、廊道及地下排水設施、兩漢排水渠道、六朝的高臺建築、唐代磚砌路面、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和苑池、宋代大殿、明清布政司署、法國領事館以及民國時的日本神社和胡漢民公園等遺跡,層層疊壓。

    這些關鍵柱也是廣州城市建設的斷面,表明這裡既是今天廣州“老城區”的中心,又是最早的番禺城、南海郡治、南越國都城和宮署區所在。

    禦苑是最早東方園林

    重新開放之後的遺址中最搶眼的看點之一是南越王宮禦苑遺跡。禦苑中有石構水池“番池”以及曲流石渠。番池中發現了不少八棱石柱、石欄杆、石門楣、大型印花磚、瓦件、鐵門樞等建築構件,還有疊石柱等遺物。曲流石渠北端與番池相連,石池之水通過木暗槽引入曲流石渠。

    專家介紹,南越宮苑遺跡發現意義重大:首先,這座建於兩千多年前的宮苑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東方園林風格的王宮園林;其次,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可與古羅馬建築相聯繫的石質建築構件,是中西方建築文化交流的見證,專家們認為改寫了中國建築史。

    從禦苑遺址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南越王宮規模宏大的排水設施。這組構造精密、科學的排水系統由明渠、暗渠、地漏、沙井箱等組成,縱橫交錯、相互貫通,是目前秦漢考古中發現的最為完善的城市排水設施。

    南越木簡價值連城

    在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不過未來參觀中最重量級的展品,當數南越國木簡。這是嶺南地區首次發現的簡類文物,共100余枚。

    經過初步考察,專家們判斷這批木簡是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涵蓋了宮室管理、職官、地理、法律、風俗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制度,不但印證了遺址定性、年代的正確,更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的補充,價值無可估量。同時,木簡上的文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大部分舒朗秀美,可以説是現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成熟隸書。不過,開放時,觀眾暫時不能看到原件。

    兩朝宮殿氣勢恢弘

    遺址中還包括了南越和南漢兩個朝代的宮殿遺跡。其中南越國一號宮殿坐北朝南,面積近600平方米。宮殿原是高臺建築,臺基四週用磚包砌,整體製作十分考究。

    由於南越王宮殿是模倣西漢高祖劉邦所造的“長安城”建造的,長安城裏有長樂宮(東宮)、未央宮(西宮)、明光宮等。長樂宮是皇帝辦公和帝後居室,建於高地,而一號宮殿遺址正好就在古代的禺山高地上,相對位置與西漢長樂宮一模一樣,因此專家推斷一號宮殿很有可能就是“長樂宮”。 
    南漢宮殿建在東西六排、南北六列的磉墩上,可見它是一組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的規模宏大的建築。      
    還原有趣歷史細節 
    通過多次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文物,同時對於廣州歷史上的城市生活,也有了越來越多有趣的認識。

    棗樹結實粒粒在“案”

    如今嶺南地區的棗樹幾乎絕跡,但是在宮署遺址出土的木簡中,卻頻頻看到這樣的記載:“壺棗一木,第九十四,實九百八十六枚。”“壺棗一木,第百。實三百十五枚。”“高平曰棗一木,第卌三,實□百廿八枚。”

    專家分析,從這些木簡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南越禦苑中栽有不少棗樹,而且管理相當嚴格,不僅都有編號,甚至每株結多少顆果實也一一記錄在案,可見是皇家財物,絲毫不得馬虎。此外在位於解放北路的南越王墓的發掘中,也曾發現較多棗的殘骸,説明當時棗在廣州地區還是相當普遍的。至於後來為何消失,就不得而知。

    冬瓜可能不是舶來品

    南越國宮署遺址中出土的植物種類大約有40多種,僅種實就有十幾萬粒,包括南酸棗、羅浮柿、君遷子、楝樹、方欖、杜英、楊梅、荔枝、山雞椒等,還有大量的葡萄屬種子和6萬多粒甜瓜籽。此外還有不少植物葉片。不過最吸引專家目光的,卻是一顆貌不驚人的冬瓜籽。

    這顆冬瓜籽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實例。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中國的冬瓜屬於外來物種,可能是從西域傳入的。但是這粒冬瓜籽的發現,則可能證明冬瓜是中國的本土物種,而起源最早也許就在廣東。因為它出現的時間,比鑿通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開闢的時間還要早。

    宮中曾大量養“水魚”

    在南越禦苑的彎月石池中,考古人員發掘出了大量的龜鱉類動物遺存,達數百隻之多。專家認為,這些龜鱉類應當是南越王宮中人工飼養的。一方面可能是供觀賞,另一方面也可能利用它們的殼做遊戲。

    龜在中國古代是“四靈”之一(玄武),那麼南越宮苑中飼養它們是否有祈福之意?專家説這也不大可能,因為南越國是由原秦軍將領所建,其制度多沿用秦制。而中國的“四靈”信仰在漢代之後才日漸盛行,在南越國時期還談不上有太大影響力。

    這些龜鱉類骨骸的堆積比較集中,有專家認為,史載漢軍滅南越國之後,放火焚燒、摧毀了宮殿,這些龜鱉應當就是在那場大火中,被坍塌的磚石掩埋而死。

    宮苑曾是古時“動物園”

    遺跡中發現的動物骨骼不少,僅在一口滲井中便發現718塊,能鑒定出的種類有11種,包括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爬行類。在之前的發掘中,還發現過豪豬等動物。此外出土木簡中也有關於飼養鹿的記載,可見當時南越宮苑中動物種類相當豐富。專家指出,“苑”在古漢語中本意就是豢養動物的地方,這些動物既能供君王后妃觀賞,又能提供新鮮美味的肉類,一舉兩得。

    王家禦苑難擋鼠患

    竹簡中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不得鼠。當笞五十。”還有關於“得鼠”後便可免去刑罰的記載。以“得鼠”的多少作為是否“當笞”的依據,説明當時鼠害或者鼠疫較為厲害,即使貴為王家禦苑,也難擋老鼠入侵。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