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教發函 〔 2002 〕 2 號),由原渝州大學和原重慶商學院合併成立的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學科為主,法學、理學、工學等多學科滲透的、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多科性大學。原渝州大學創建於 1978 年 10 月,隸屬於重慶市政府。原重慶商學院在原重慶市財貿學校的基礎上創建於 1985 年 5 月,隸屬於原商業部。 重慶工商大學現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慶市政府管理為主, 被國家確定為西部“一省一校”重點支援高校。 學校現有三個校區,佔地總面積 2333 余畝。主校區設在重慶市南岸區學府大道,緊鄰重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座落在長江之濱,南山之麓,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通信暢通。另有江北區董家溪和沙坪壩區井口兩個分校區。學校被評為重慶市“園林式”單位和“文明單位”。 學校擁有一支學科專業配套、科研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 1595 人,其中專任教師 1030 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職工 419 人 (其中正高職稱 84 人) ,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 451 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22 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 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 10 人, 市級重點學科帶頭人 3 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 11 人、後備人選 3 人,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 41 人。校級學科帶頭人 15 人、學術帶頭人 31 人、學術骨幹 50 人 。 截至 2003 年, 學校已獲得經濟學、管理學學科組正高級職稱省級學科評議權和機械工程、漢語言文學、思想政治教育、數學學科組副高級職稱省級學科評議權。 學校目前在校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研究生近 20000 人,已為社會輸送了本專科畢業生 30000 多名,有的已成為技術、管理、科研和教學等方面的骨幹,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現有 21 個教學院(係)、 3 個碩士專業和 48 個本科專業。其中,碩士專業有區域經濟學、企業管理、環境工程 3 個;本科有經濟類專業 8 個、管理類專業 10 個、文學類專業 10 個、法學類專業 2 個、工學類專業 12 個、理學類專業 5 個、體育教育類專業 1 個 。 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旅遊管理、會計學等 4 個本科專業是國家教育部直接管理的專業點。 學校與荷蘭科教文基金會聯合創辦現代國際設計藝術學院、與歐洲派斯集團聯合創辦派斯學院、與香港隆興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創辦 國際商學院 、與經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創辦融智學院等 4 個二級學院。 學校 “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然藥物研究實驗室”被確定為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 現有“區域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和“企業管理”等 3 個市級重點學科和“環境工程、中國古代文學、應用數學、産業經濟學、中國現代文學、市場行銷、會計學、金融學、民商法學”等 9 個校級重點學科 。 其中,“區域經濟學”是重慶市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 設有區域經濟研究院、管理研究院、環境保護研究所、油液凈化技術研究所、綠色包裝研究所、現代會計研究所、商務策劃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法學研究所、金融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企業管理研 究中心、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數學模型及應用研究所、大學生發展研究中心等 15 個研究機 構,其中, “區域經濟研究院”被市政府確定為全市 16 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 。 這種多學科聯合的科研機構極大的促進了新興邊緣學科和整個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政府、企業和社會提供了決策諮詢和相關服務。 學校三個校區校園網均已建成並互聯互通,校內共布放光纖近 50 公里 ,安裝資訊點近 12500 個, 建成了“全球發展學習網路重慶遠端學習中心”, 校園網主幹頻寬為 1000M 。校園網通過中國教育科研網( CERNET )和中國公用資訊網 (ChinaNET) 兩個出口,共 22M 頻寬接入 INTERNET ,實現了與因特網的全面快速互連。在重慶教育城域網工程竣工後,學校將成為重慶教育城域網主環節點之一,屆時將以 100/1000M 速度接入 CERNET ,併為周邊教育科研單位服務。 學校教學及科研設備齊全。圖書館藏書 122 萬餘冊,中外文期刊 1900 余種,建有重慶市第一家中國期刊網開放式鏡像站和國家知識網路管理服務中心二級中心、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諮詢站,與史迪威基金會合作建有“史迪威圖書館”。學校擁有先進的電化教學中心、電腦中心及各學科實驗室,教學用電腦共 6630 臺, 教學儀器設備總額 8194 萬元 。 學校各種基礎設施完備。擁有設備先進的多功能學生體藝活動中心、功能齊全的學生公寓和標準室內外運動場、 游泳池和籃球、排球、網球場等各種運動場館。新建成的綜合教學大樓,安裝有代表目前國內高校先進水準的多媒體互動式網路教學系統。 學校重視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堅持科學與經濟建設相結合,並積極將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産力,為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近五年來,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 10000 多項, 獲得國家級(含教育部)科研項目 28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 項;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 345 項,省部級科研獎勵 51 項;獲得橫向科研項目 348 項 。學校研製的高效真空濾油機和透平油專用濾油機系列産品、螺紋鋼盤冷軋模具、心血管參數測試裝置、銀耳發酵飲料及其製備方法等成果共獲國家專利 17 項。其中發明專利 1 項, TY-II 透平油專用濾油機系列産品達到國內先進水準,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 " 尤裏卡 " 國際發明獎,獲國家專利 6 項。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與企業聯合辦學,積極探索産、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與境外 10 余所高校和香港國際專業服務機構( MSI )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不斷加強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荷蘭、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友好交流與協作。 每年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和合作研究,並選派優秀教師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學校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教學科研並重,改革創新,促進規模、結構、品質、效益協調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把學校建設成為以經管文為主、法理工滲透的特色鮮明的高水準多科性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