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北大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2-06 11:10:54 | 文章來源:
  中北大學(原華北工學院)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其前身是1941年八路軍總司令部創建的我黨我軍第一所兵工學校——太行工業學校。1949年改稱華北第二工業學校,1958年升格為太原機械學院,並於1963年劃歸國防科工委領導,成為當時國防工業八所本科院校之一,是我國常規兵器學科和專業發展的搖籃,之後曾先後隸屬於五機部、機械工業委員會、兵器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兵器工業總公司等。學校于1993年更名為華北工學院,1999年成為國防科工委與山西省實質性共建的高校,2004年更名為中北大學。經過六十多年的奮鬥,中北大學已從單一的工科院校,發展成為一所國防軍工特色鮮明,在山西省乃至全國頗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多科性大學。
 
   一、辦學規模、層次與辦學條件

   中北大學面向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0642人,其中本科生24000多人,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多人。

   學校以本科教育為主,兼顧高職高專教育和成人本專科教育,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現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擁有工程碩士授予權,具有在職研究生培養資格,可接受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

   中北大學佔地3046畝,建築面積83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産總值9億多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8億元),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6000余臺(套)。現有設施一流的現代教育技術與資訊中心、電腦中心、體育場館、游泳館、學生活動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建築面積35000平米的圖書館可容納近2萬名學生,內設有大型電子閱覽室12個,以及音像資料室、情報學術交流場所若干,擁有中外文圖書和電子圖書200多萬冊。

   二、學科專業及結構

  中北大學是國務院首批批准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第七批批准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現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點;28個碩士點。

  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在八個學科上具有教授自評權。有1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和8個省部級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55個本科專業(其中國家管理專業9個),覆蓋工、理、管、文、經、法、教7個學科門類。

   學校設有23個院係,還有研究生院(籌)、後備軍官教育學院(招收國防生)、資訊商務學院、示範性軟體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教學機構。

  學校設有電子測試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儀器科學與動態測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動態測試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還有先進製造技術、整合精密成型、傳爆藥研究開發及性能檢測、無損檢測技術等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三、教育教學工作

   經過60多年的積澱,中北大學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學基礎。教學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健全,基礎教學組織完善,開發了網上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實現了教學管理現代化;建立了以“全程性、全員性、過程監控與終端監控相結合、品質監控與教學指導相結合、品質監控雙向性與資訊交流多渠道”為主要特點的教學品質保證和監控體系。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確立了從單門課程到課群建設、進而整合課程、優化體系的建設思路;在加大教學經費投入的同時,不斷加強教學內容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實踐性,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開設有一批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對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重視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對本科生實行學分制管理。

   學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以教學工作為中心,教學管理水準與人才培養品質穩步提高。2002年,學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受到教育部專家的一致認可和充分肯定,被評為優秀,並在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準評估經驗交流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近幾年來,在國際性和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創業計劃以及外語等重大賽事中,學校成績優異,保持山西省領先水準;學校每年有15%以上的本科畢業生考取研究生,並有一大批學生考取了清華、北大、交大等國內重點知名學府。

   建校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出各類優秀人才6萬餘名。多年來,學校的畢業生一直深受兵器、航太、航空、部隊等用人單位的歡迎,一次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位居山西省乃至全國高校前列。由於多年來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2年學校被航太科技集團授予了“中國航太科技人才貢獻獎”。《光明日報》也多次在頭版頭條報道了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工作。

   學校教學科研型大學的定位,在評估過程中受到教育部專家的一致認可。目前,學校正朝著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努力邁進。近幾年來,學校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在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的同時,注重研究生培養品質,實施了對研究生學位課程及其他培養環節的評估與改革,加強了研究生導師隊伍的建設,形成了完善的導師考評和評聘體系。

   四、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學校始終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在“科教興校、科技強校”思想指導下,銳意創新,堅持以人為本,以觀念、機制、制度和管理的創新,推進科技創新、學術創新。通過完善激勵機制、效益機制,創建了優良的科研環境,加強了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力度,加速了成果應用與轉化,促進了産業化進程,著力培育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研究領域新的科研生長點,使各項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從2001年以來,學校基礎研究能力開始逐漸得到加強,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863”、“973”、國家攻關項目等)近30項,省部級項目548項,各類項目總數達1652項。學校科研經費以每年20%的速度持續增長,2004年科研經費突破1億元大關。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96項,省部科技二等獎50項。發表學術論文超過2800篇,其中被SCI、EI等收錄80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86部。科研基地及保障條件得到進一步發展。學校目前擁有各類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等13個。

  學校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成效顯著,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國防和地方經濟建設等多個領域。學校的動態測試技術研究多年來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準,自行研製的應用於動態實況測試的“黑匣子”數十次為我國新型航太器、導彈、運載火箭、宇宙飛船、衛星等試驗提供了準確的運作參數,為我國航太技術的發展和新型武器研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學校與中聯集團聯合開發的尼龍-11新産品,打破了法國ATO公司的壟斷地位,被國家計委確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項目;學校光電儀器廠自行研製開發的FA-6000客覺式全自動電腦驗光儀,能夠迅速、自動、準確地測量人眼屈光度近視、遠視、散光、瞳距等參數,為醫院眼科診斷和驗光師配鏡提供可靠的數據,打破了日本此類産品對我國市場的壟斷,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級重點新産品計劃項目,現遠銷20多個國家,並且供不應求,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此學校被評為山西省高校中唯一的“結構調整突出貢獻科研單位”。

  五、師資隊伍

  近幾年來,學校按照“穩定隊伍、改善結構、提高水準、加速發展”的十六字方針,著重從穩定教師隊伍、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師資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理想激勵人、事業吸引人、發展鼓舞人、情感感召人、待遇穩定人、政策鞭策人”的用人機制。在山西省高校中率先實行了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崗位聘任及津貼制度,大幅度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待遇,並對1~3級崗位的教師實行購車補貼;同時制定了高薪聘請學術大師、以優厚的待遇與在讀研究生簽訂定向協議、鼓勵教師出國深造等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落戶我校,並提高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極大地促進了師資隊伍的建設。

   目前,學校擁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共有專任教師158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574人,有“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有4名工程院院士在學校兼職工作,他們是:我國輕武器奠基人朵英賢教授、我國含能材料研究領域領銜科學家王澤山教授、我國資訊工程領域的知名專家張錫祥教授和我國國防軍工行業的著名坦克專家王哲榮教授。有6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及研究生學歷的人員1000多人,約佔專任教師總數的63%。有100多人在IEEE、IMTC、ISEP,微機械、微電子、電腦、鑄造、機械與製造等國際、全國或省部級學術機構中擔任理事以上的職務。

   六、對外合作與交流

  學校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也在不斷擴大。多年來已通過多種形式,與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自2001年以來,學校已先後派出200多名教師出國攻讀學位、做訪問學者或考察學習;接待國外考察和訪問團近百個;工作時間超過1年的不同專業的長期外籍專家和教師100多名;另外還主辦和承辦了多次國際、國內和區域性的各類學術會議,其中學校每兩年舉辦一屆的國際測試技術研討會(ISTM)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影響;學校還經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來學校進行學術講座和交流。同時,學校與全國300多家企事業單位及科研院所保持著良好的産學研合作關係。

  新世紀,新征程,中北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將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進取意識。與時俱進,團結拼搏,為把學校建成“山西一流、全國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團結奮鬥!

網址:www.nuc.edu.cn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