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工藝美術創新生産模式專家座談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15 13:33: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4年1月10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工藝美術•再生産”專家座談會,趙萌、蘇丹、林樂成、張夫也、尚剛、方曉風、周志、章星、陳岸瑛、陳彥姝、郭秋惠等11位專家及10余位碩博士研究生參與了研討。作為清華美院即將在南通1895文化創意産業園舉辦的“再生産——中國當代工藝美術學術論壇”的預備會議,本次座談會旨在以頭腦風暴形式深化“再生産”這一會議主題,探索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創新生産模式,為3月22日-24日在南通進行的大規模研討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座談會首先由尚剛、郭秋惠和陳彥姝歸納分析中國工藝美術在古代、近代和當代的主要生産模式,隨後進行集體研討,最後由趙萌書記做總結。

座談會現場

尚剛教授認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基本生産模式,是以官府為核心的、適應等級社會的模式,他指出,自清亡之後,再沒有中央性的設計機構了,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第一要解決的是設計問題。郭秋惠指出,中國近代工藝美術生産以介於機器生産和手工生産之間的工場手工業為主,同時伴隨工廠、家庭、作坊、合作社等多種生産形式。陳彥姝結合南方調研實例,講述了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的七種生産模式:家庭作坊,個人創作,高端收藏,私人定制,公司量産,私人專題博物館,服務平臺。

在集體研討階段,清華美院副院長蘇丹教授率先發言,指出在當代出現了一種逆工業化的趨勢,人們開始對批量化的工業産品膩煩了,工業化體系開始自我反省,並創造出多元化的選擇,這就為工藝美術的再生産提供了一個契機。藝術史論系主任張夫也教授指出,工藝美術的生産模式,自有階級社會以來無非有兩大類,一類是高檔的,面向少數人的,還有一類是面向大眾的、普及的。工藝美術的傳播和影響是靠貿易、銷售實現的,作為老百姓來説,接觸最多的就是工藝美術,工藝美術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裝飾》主編方曉風教授反對當代工藝美術的藝術化和博物館化的發展趨向,認為工藝美術不應輕視日常生活,工藝美術的生産和消費,很重要的一點是和日常生活的聯繫,這是工藝美術在當代的再生産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問題。《裝飾》編輯部主任周志博士著重探討了重建工藝美術審美價值觀的必要性,在工業化大生産以後,簡約的設計審美觀開始流行,傳統的工藝美術面臨著一種以前的審美價值被打破、但是新的審美價值又沒建立起來的問題。

工藝美術系主任林樂成教授説,他為參加在南通舉辦的研討會做了大量調研,最後確定了“當代工藝美術的再生産與再教育”這個選題,認為學院對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教育,對於促進行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陶瓷藝術設計係副主任章星教授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工藝美術再生産應抓住學院教育這個上游環節,他舉例説,陶瓷係在宜興和德化舉辦的培訓班,為中國陶瓷工藝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中堅人才。趙萌書記總結説,古代工藝美術的輝煌是由宮廷主導的,今天宮廷消失了,話語的主導權應該轉向學院。在資訊時代,有著悠久傳統的工藝美術正面臨一次重大的轉變,學院應該對此轉變形成判斷,自覺承擔起時代的重任,而這正是學院花大力氣舉辦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的初衷。

連結: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的創新生産模式——“工藝美術·再生産”專家座談會紀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