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論係現任教師簡介(在職 以拼音為序排名)
陳岸瑛
副教授 哲學博士 碩士生導師
藝術史論係副主任 《裝飾》副主編
研究方向:
1. 西方近現代美術的歷史與理論
2. 西方現當代藝術/設計理論
3. 美學
4. 視覺文化研究
學術主張:
對西方畫論及西方近現代美術史進行研究,結合畫論、作品與創作者生平,揭示西方近現代美術的內在發展邏輯;對與藝術/設計批評相關的西方理論進行梳理,以整理和翻譯外文文獻為手段,促進國內藝術與設計批評的發展;對西方美學經典文著和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和總結;對視覺文化研究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及有關文著進行研究,為藝術史和設計史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視野。
學術成果:
1、著作:《新烏托邦主義》,台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譯著:《尋常物的嬗變》,阿瑟·丹托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3、主持研究項目:“影響我們時代的100位新銳藝術家”,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2013年10月-2015年12月;“西方現代美術的觀念基礎和美學基礎”,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2005年12月-2008年10月;“當代國際設計展覽機制對創新經濟和文化産業的推動研究”(任副組長),清華大學自主科研Z03攻堅專項,2011年11月-2014年12月
4、代表論文:
“巴黎改造,城市景觀與印象派”,《三十二個展覽:印象派全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2012年度中國設計理論界學術與思想動態”,《藝術設計研究》,2013年第3期;
“群星璀璨的天空——合夥人制與設計明星的孕育”,《裝飾》,2013年3月;
“機器與人民——現代主義設計倫理思想溯源”,《裝飾》,2012年10月;
“100位藝術新星: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史敘事”,《藝術設計研究》,2012年第2期;
“眼與心與世界”,《藝術當代》,2011年第4期;
“未來主義和純粹主義——歐洲機器美學的緣起”,《裝飾》,2010年4月
“恩斯特•布洛赫視野中的建築烏托邦”,《裝飾》,2009年5月;
“節日新論”,《裝飾》,2009年2月;
“作為泛設計批評的視覺文化研究”,《美術觀察》,2008年12月;
“瑞士繪畫:從中世紀晚期到1900年前後”,《美術觀察》,2007年6月;
“後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簡析”,《美術觀察》,2005年8月;
“塞尚式的困惑”,《裝飾》,2005年9月;
“設計的哲學本質”,《裝飾》,2005年2月;
“恩斯特•布洛赫對夢想的分析及其他”,《浙江學刊》,2004年第6期;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文字與書法”,《水墨研究》第4輯,2003年7月;
“‘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産’──保護什麼?如何保護?”,《裝飾》,2003年3月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美學
研究生課程:美學、視覺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獲獎情況:
2010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
2012年入選清華大學“基礎研究青年人才支援計劃”
2013年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二作者)
陳池瑜
教授 文學博士
美術學博士生導師 藝術學博士後合作導師
全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藝術學)評審專家、CSSCI雜誌《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學術叢刊《藝術與科學》副主編。
研究方向:
1、中國美術歷史與理論
主要開展對中國早期山水畫的研究和山水畫思想根源的研究,以及人物畫的研究,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中國山水畫的萌芽與創立》、《劉宋時期的山水畫論成就》、《道家思想對中國山水畫論的影響》等;在CSSCI雜誌《清華大學學報》、《東南大學學報》上發表《張渥的九歌圖與神話形象》、《興成教化與中國人物畫的功能》、《陳師曾中國畫進步論之意義》等文。
開展對中國現代美術理論研究,出版30萬字的專著《中國現代美術學史》,對中國現代美術思潮、美術理論、美術史研究狀況及中國現代美術的思想文化背景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本專著在美術理論界有一定影響。
2、藝術原理
主要開展對藝術基本原理和建立中國藝術學學科的研究,出版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以藝術學命名的30萬字專著《現代藝術學導論》,對藝術學和藝術美學中的有關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新的觀點。本書被《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主題史》作為20世紀藝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進行評介。本專著在藝術學界有較大影響。此外對中國書畫美學進行研究,在台灣藝術大學發表《詩畫特徵之中西美學比較》,另在核心期刊發表《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王僧虔書論研究》等文。
3、中國美術批評學
目前正在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中國美術批評學》的科研工作。
開展對美術批評學和中國古代美術批評理論的研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藝術批評學研究》的科研工作,在《文藝研究》等權威期刊發表《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中國美術批評學研究提綱》,提出中國美術批評學理論框架,此外還發表論文《中國現代藝術批評的四大特徵》、《象、意、形、神範疇在中國美術批評中的運用》等文,被《高校社科文摘》、《造型藝術》轉載,産生良好的學術效果。另開展美術批評,發表有關中國現實主義美術、及有關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陳師曾、李可染、黃賓虹、張仃、吳冠中的藝術評論文章。另在波蘭用英文發表《新中國建設與繪畫》,在台灣發表《現代中國畫的傳統與變革》等文。
4、中國藝術史學史
2009年完成國家藝術科學項目《中國美術史學理論研究》的科研工作,發表長篇論文《中國藝術史學發展歷程及基本特徵》、《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謝赫畫品的歷史價值及若干問題辨析》、《中國早期書法史學理論》,論文被人民大學主辦的《造型藝術》轉載,觀點被有關專家徵引和評述,産生良好的學術影響。
學術主張:
1、中國美術歷史與理論
中國山水畫與山水畫論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繪畫和藝術精神的重要代表。本人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認為中國山水畫在魏晉時期就已經産生,中國山水畫的産生和發展,受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和莊子的“天地大美”“與物為春”等思想的影響,老莊思想和魏晉的自然主義觀念是中國山水畫産生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也是中國山水畫論的精神內核。而孔子的禮樂思想影響我國古代對繪畫本質的規定,繪畫功能是“成教化、助人倫”,儒家倫理思想促進我國早期人物畫的繁榮。
出版30萬字的專著《中國現代美術學史》,以西學東漸和新文化運動為思想文化背景,提出中國現代美術三大思潮的觀點,即美術革命思潮、現代主義美術思潮和中西融合思潮,認為在20世紀上半葉,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響,經過兩代美術史論家和藝術家的努力創造,中國美術理論、美術史研究狀況由古典形態轉換到現代形態,中國美術史論的發展由此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2、藝術原理
藝術學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得到新的發展,對藝術學基本原理和藝術學學科研究是我國藝術學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專著《現代藝術學導論》中對藝術本質、藝術發生、藝術功能的研究提出新的學術觀點,認為藝術是開放性審美關係的創造、藝術發生於生命意志的形式錶現、藝術具有文化參與功能等。還發表《中國藝術學學科特徵與前景》、《建立現代形態和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學之可能性探討》等論文,主張吸收中國傳統的書論、畫論、書品、畫品、書史、畫史以及傳統詩論、樂論等藝術史論成果,借鑒西方現代藝術學觀點方法,研究新的藝術現象,建立起具有現代形態和民族特色的中國藝術學。
3、中國美術批評學
認為中國古代的書論、畫論、書品、畫品相當豐富,形成中國書畫批評中特有範疇、批評方法和價值標準,隨著美術學學科的發展和美術創作、美術批評的實際需要,應加強“美術批評學”學科的建設,重視對中國古代美術批評理論的發掘和借鑒,防止批評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的基本觀念、方法、價值標準,促進中國美術批評學科的發展。
4、中國藝術史學史
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中國是最早有藝術史學的國家,中國藝術史不同於西方藝術史,中國藝術史最早産生於文字書法史,由書法史拉動繪畫史的發展,中國藝術史的寫作方法是早期以品評為主,史和論包含在品評中,唐宋以後書畫史獨立發展,以史傳為中心,兼及品論、鑒藏、著錄于一體。應建立中國藝術史學史學科。
學術成果:
1、《中國現代美術學史》(專著,30萬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2、《現代藝術學導論》(專著,32萬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2008年第3次印刷;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3、《藝術文章寫作技巧》(專著,24萬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年;2003年第2次印刷。
4、《中國美術史學理論研究》(研究成果報告,40萬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學科研項目,2009年通過驗收結題。
5、“中國現代藝術批評的四大特徵”,《裝飾》(清華大學主辦),2004年第11期,獲中國文聯第五屆文藝理論獎。
6、“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文藝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2003年第5期;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教育部委辦)2003年第6期轉載。
7、“興成教化與中國文人畫的功能”,《東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2004年被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造型藝術研究》第2期全文轉載。
8、“象、意、形、神範疇在中國美術批評中的運用”,《美術與設計》(南京藝術學院主辦)2005年第3期;被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造型藝術研究》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
9、“馬克思‘美的規律’論對現代藝術的啟示”,《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0、“張渥的九歌圖與神話形象”,《清華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1、“中國藝術史學的發展歷程及基本特徵”,《藝術百家》,2009年第5期。
12、“中國早期書法史學理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美術與設計》,2009年第2期;《造型藝術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主辦),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14、“謝赫畫品的歷史價值及若干問題辨析”,《藝術百家》,2009年第2期;《造型藝術研究》(中國人民大學主辦),2009年第4期全文轉載。
15、“黃賓虹對中國美術史學研究的貢獻”,《美術研究》,2005年第1期;被台灣師範大學主辦的《藝術論壇》2005年第3期、上海書畫出版社主辦的《朵雲》第67集(《中國美術史學研究》2008年)全文轉載。
教學情況:
研究生課程:美術史論、中國書畫美學
本科生課程:中國美術史、藝術學導論、中國現代美術學史、藝術類學術文章寫作
陳彥姝
講師 文學博士 黨委研究生工作組副組長
研究方向:中國工藝美術史
學術主張:以詳盡、系統地匯集和整理實物資料與文字史料為手段,展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在不同時代的面貌,進而分析其藝術特色,闡述其歷史沿革、發展軌跡、風格變遷等。既注重宏觀的脈絡梳理,也包括個案的深入考察。借此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幫助人們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感受古人造物之匠心、生活之情趣、審美之演變。在充分理解和體會傳統工藝文化的基礎上,為現代工藝美術、現代設計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
科研項目:
文化部全國藝術與科學項目《漢唐工藝美術史料庫》,主要參與者,在研。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10-13世紀中國的設計與生活》,項目負責人,在研。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器用與生活——以宋遼金時代為例》,項目負責人,在研。
承擔《中國工藝美術全集?歷史卷?絲綢》撰寫工作,負責人,在研。
教學情況:
學院本科生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專業寫作、宋遼金工藝美術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
學術成果:
曾參與的科研項目有《魏晉南北朝工藝美術研究》(教育部課題)、《宋遼金工藝美術研究》(國家藝術與科學項目)。參與《中國美術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美術卷部分工藝美術辭條撰寫。
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撰寫《中國絲綢通史·魏晉南北朝章》(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該書為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獲“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獎”。受外文出版社、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委託,修改、補充其即將聯合出版的《中國絲綢藝術》全稿。
教學情況:
中國工藝美術史、專業寫作、宋遼金工藝美術史
郭秋惠
講師 文學博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會員
研究方向:
1. 中國設計的歷史與理論研究
2.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
學術主張:
系統整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經典,總結中國古代造物思想,注重設計的功能分類及其與生活的聯繫,並建立設計史與科技史、經濟史的聯繫;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設計,注意個案研究與宏觀研究的相結合,注重其與中國近現代美術及工商業的密切聯繫,分析其與外國近現代設計的雙向交流;關切現代設計與國家政策、文化産業、生活方式及審美風尚的聯繫。
學術成果:
在《裝飾》、《美術觀察》、《山花》等中文核心期刊和其他學術刊物、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與訪談30余篇。在《裝飾》、《美術觀察》、《山花》、《新設計》、《新平面》、《設計藝術》、《藝術設計研究》等學術刊物及會議發表論文與訪談30余篇。
著述:
1. 《中國美術大辭典》,條目撰寫,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
2.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8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10.
3. 郭秋惠、鄭林慶編著:《追逐太陽的光影 鄧偉》,天津楊柳青畫社,2009年1月。
4.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第2版),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version 2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0.1.
5. 郭秋惠編:《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吳勞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4月。
6. 杭間主編,張京生、郭秋惠副主編:《傳統與學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史訪談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7. 院史編寫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主要撰稿人,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8. 張京生、郭秋惠編:《光華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影存:1956-1999》,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1年10月。
科研項目:
1. 《裝飾“救國”——民國裝飾藝術思想研究(1912-1949)》,獲得第46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已結項。
2. 主持清華大學海外橫向課題(香港)《伍炳亮傳統傢具改良與創新研究》,在研。
3. 主持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一般項目《象徵性與民族化:1949-1966年間新中國國家視覺設計》,在研。
獲獎情況:
1.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中英文版本),獲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2008年。
2.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中英文版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獎,2009年。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中國工藝美學史、中國設計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
劉平
講師
研究方向:
1.西方美術史
2.西方中世紀美術史
簡歷:
1994-1999 北京大學廣告學學士
2001-2003 巴黎索邦大學藝術史碩士
2004-2010 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
學術成果:
H.W.詹森(H.W.Janson) / A.F.詹森(A.F.Janson) / J.E.戴維斯(J.E.Davies)等,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詹森藝術史》,第7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翻譯。
尼古斯·斯坦戈斯、赫伯特·裏德:《藝術與藝術家詞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0月,審校。
《藝術史的寫作及方法》,《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0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268-270、274、276-281。
《巴黎聖熱爾曼·德·普雷修道院的羅馬式藝術——建築、雕刻與手稿裝飾畫》,《世界美術》,2010年第3期,106-109。
Nicolas Idier (édi.) : Shanghai : Histoire, Promenades, Anthologie et Dictionnaire, Robert Laffont, Paris, 2010,合著。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大型紀錄片學術顧問、分集撰稿。
約翰·奧尼恩斯:《世界藝術地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翻譯。
李靜傑
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美術與宗教美術研究
學術主張:
以中國中古、近古美術遺存為對象,尤其側重於佛教美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關聯美術,注重實地調查獲取資料,採用考古學與美術史學結合的方法,進行實質性問題研究。在微觀分析與宏觀考察基礎上,努力構建中國佛教圖像學體系,揭示佛教圖像的發展脈絡及其指導思想;完善中國佛教造像譜係研究,闡明佛教造像的階段性和地域性發展情況;以佛教美術為基點,挖掘中古美術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新內涵。
學術成果:
本研究者以往學術成果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建立起南北朝、隋代佛教圖像學框架;唐宋時期與明代佛教圖像學框架尚在搭建之中,目前完成大半;
其二,本研究者與所指導學生基本構建起南北朝、唐宋時期佛像譜係;
其三,完成轉輪聖王、佛足跡、佛缽信仰與圖像三個子課題,推進中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進程;
其四,指導學生在佛教紋樣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代表論文:
1、“中原北朝期のサッタ太子とスダーナ太子本生図”(《中原北朝時期的薩埵太子與須達拏太子本生圖像》),《MUSEUM》(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志)第580號,2002年。
2、“中國北朝期における定光佛授記本生図の二種造形について”,《美學美術史研究論集》第18號,名古屋大學,2000年。又,“北朝時期定光佛授記本生圖像的兩種造型”,《藝術與科學》第5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3、“雲岡第9·10窟の図像構成について”,《佛教藝術》第267號,東京,每日新聞社,2003年;“關於雲岡第九、十窟的圖像構成”,《藝術史研究》第10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
4、“北朝後期法華經圖像的演變”,《藝術學》第21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5、“北斉~隋の盧舍那法界佛像の図像解釈”,《佛教藝術》第251號,東京,每日新聞社,2000年;“北齊至隋代三尊盧舍那法界佛像的圖像解釋”,《藝術學》第22期,台北,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2006年。
6、“敦煌莫高窟北朝隋代洞窟圖像構成試論”,《藝術與科學》第3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7、“安陽修定寺塔唐代浮雕圖像分析”,《故宮學刊》第5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8、“大足安岳宋代石窟柳本尊十煉圖像解析”,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編《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9、“定州係白石佛像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3期。
10、“南北朝隋代佛教造像係譜與樣式的整體觀察”,《藝術與科學》第9輯,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9年。
教學情況:
中國考古學概論、佛教美術研究、漢唐宋元文化史文獻講讀課程
李硯祖
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藝術與科學》叢刊主編
研究方向:
1. 設計藝術歷史及理論
2. 中國美術歷史及理論
3. 工藝美術歷史及理論
學術主張:
本人主要從事設計藝術理論、工藝美術歷史和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進而延及中國美術歷史尤其是畫論的研究工作。前者是屬於實用藝術的研究領域,後者屬於純藝術的研究。純藝術是由實用藝術發展而來,因此,研究實用藝術是基礎。實用藝術的研究,由於其涉及面廣,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有諸多聯繫,交叉、借鑒以及全方位地思考,有益於研究的深入。在把握實用藝術學科的基本特性和理論的基礎上,圍繞中國古代設計和工藝藝術的實物結合思想史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既是中國實用藝術研究的必然和需要,也有益於世界實用藝術的研究,在這方面,中國的學者具有責任和條件,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有許多需要研究和填補的空白。
出版著作:
1、《藝術設計概論》,長江出版集團、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9年;
2、《設計之維》,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
3、《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上、下》,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4、《工藝美術概論》,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獲2002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5、《創造精緻》,中國發展出版社, 2001年;
6、《造物之美——産品設計的歷史與文化》, 200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獲2002年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7、主編《人文設計藝術叢書》,已出9種,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2009;
8、主編《全國高等院校設計藝術學系列教材》,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已出6種;
9、主編《藝術與科學》叢刊,已出11卷;
10、在《文藝研究》、《裝飾》、《美術與設計》、《設計藝術》、《新美術》等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
獲獎情況:
1、2003年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北京市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教書育人獎;2002年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1995年獲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993年獲北京市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校青年骨幹教師稱號。
2、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教學情況:
本科公共基礎課:藝術設計概論
專業課:中外設計論著選讀、設計批評等
研究生公共課:設計藝術學、學術論文與學位論文寫作、學術要素講座等
校新生研討課:中國陶瓷藝術等
盧新華
教授
現任職務: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籌備領導小組副組長兼籌備辦公室主任
清華大學吳冠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清華大學張仃研究中心副主任
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與科學創新獎勵基金委員會秘書長
曾任: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院學術委員會秘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務辦公室主任、院長助理、副院長
社會學術兼職: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自考委藝術類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輕工聯合會理事、常務理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上海科學與藝術學會高級顧問
四川省科技館高級顧問
研究方向:
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
學術成果:
1、凝固在歷史中的創造力價值(《裝飾》雜誌1991年第二期)
2、西安阿房宮賓館大型陶磚壁畫創作追述(《裝飾》雜誌1991年第三期)
3、憶康師堯先生最後一段人生歷程(《美的源泉》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年版)
4、藝術與科學互溶的兩個世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論文集》1996年第85頁—89頁)
5、藝道之思—關於青銅工藝的發想(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設計藝術學研究》論文集 1998年 第291—303頁)
6、“文物”和“文本”在藝術學和裝飾學中的意義 (《裝飾》雜誌1999年第三期 第66—68頁)
7、化物凝神 鑄造生命 (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出版《當代畫家畫風》研究文集 第115頁—123頁。2011年4月23日《光明日報》第七版轉載)
8、走進藝術與科學創造的深境(《裝飾》雜誌2001年第三期 第20頁—22頁)
9、張開人類智慧的雙眼(《美術觀察》2001年第六期 第21頁)
10、悟《物之道》抒《生之欲》(《科學》雜誌2001年 第四期 第39頁—40頁)
11、雷加的創作意識與散文道路(作家出版社出版《生活與美》雷加研究文集 2001年 第173頁—189頁)
12、震蕩20世紀藝術形態的哲學理念(《美術觀察》雜誌2001年第十期)
13、藝道概念的追尋和闡釋(攝影出版社出版《中國工藝美術學研究》文集2001年)
14、唐緒祥與他的水墨畫和金屬藝術作品 (《裝飾》雜誌2003年第10期)
15、筆墨的詩意之舞——張興斌的書法藝術(《光明日報》2004年3月28日第四版)
16、“隱私”的昭示—寫在鄭寧陶藝作品展前(《裝飾》雜誌2004年第12期)
17、詩意的風景-陳輝與他的繪畫作品 (《文藝報2004年12月16日美術專刊》第七版及多家媒體轉載)
18、張仃:中國畫壇的驕傲(《文藝報2005年4月9日美術專刊》第五、八、六版,《光明日報》2006年1月1日第四版,並被《中國教育報》、《書畫世界》2010年3月第138期等報刊媒體摘要轉載)
20、理性 情感 智慧——楊永善與他的《陶瓷造型藝術》(《裝飾》雜誌2005年第八期)
21、詩意的筆墨 超越的境界——方濟眾畫集代序(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版,《光明日報》2010年3月摘要轉載)
22、天地之藝物之道——讀李政道先生隨筆畫(《光明日報》2006年11月26日第四版)
23、破成規 窮妙境 ——讀吳冠中先生2006年新作(《光明日報》2006年1月28日第四版)
24、幹筆潤澤色韆鞦——王肇民的水彩藝術(《光明日報》2007年9月16日第四版)
25、追思的花環(《時代的歌者——紀念雷加》作家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26 心靈的祭奠——向人民藝術家吳冠中老師致敬(《永遠的紀念》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
創作與展覽:
1989年 在德國慕尼黑舉辦個人水墨畫展
2000年水墨畫《雪擁南關》參加中、日、韓三國教授作品聯展
2001年與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創作表現粒子對撞、物質構成的雕塑《物之道》、與著名藝術家吳冠中教授創作表現蛋白基因結構、生命意境的雕塑《生之欲》,兩件作品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均獲優秀作品獎,《物之道》現安放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內,《生之欲》現安放在清華大學校園。
2002年水墨畫《雲橫秦嶺》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2003年油畫《都市之夜》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2003年油畫《都市之夜》參加文化部展覽公司在科威特舉辦的中國繪畫展
2004年水墨畫《雲橫秦嶺》,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赴日本東京展
2005年水墨畫《祁連山》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2006年水墨畫《秋水》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2011年油畫《山溪》《野花》《老城暮色》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成立暨當代藝術邀請展
2011年油畫《秋荷》《祁連山》《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參加國家博物館《藝術清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專業作品展》,油畫作品《都市之夜》光明日報2011年報4月26日發表。
2012年油畫作品《秋荷》《垣之魂》《幽谷》參加百雅軒主辦的《苦瓜家園——吳冠中師生作品展》,《苦瓜家園2012吳冠中師生作品集》收入油畫作品《晨荷》《古樹新枝》《秋荷》《霜荷》《荷塘之秋》《夏荷》《幽谷》《綠殤》《垣之魂》《鐵骨玉肌》;光明日報美術視界發表《夏荷》。
2013年3月光明日報美術視界發表油畫《紫氣東來》 ;4月捐贈油畫作品《鐵骨玉肌》參加《慶祝清華大學成立102週年師生作品公益展賣會》,所得全部款項20萬元捐贈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併入展賣會圖錄。
邱才楨
副教授 文學博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研究方向:
1. 中國書法史與中國繪畫史
2. 中國書畫鑒定學
學術主張:
1、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
(1) 早期中國書法史中的概念史與觀念史
研究內容: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中國書法中諸多概念和觀念生成、演變的歷史。
意義:有利於推進書法史本身研究的進展,以及書法的國際交流。
方法:除傳統書法風格史的研究外,借鑒人文科學的相關方法,著重對早期書法史概念、知識、觀念的梳理。
學術觀點:書法史中的很多概念和觀念跟晚期書畫鑒藏家的觀念、行為有關。對這些觀念的梳理,有利於我們認識深層的書法史。
(2)17-18世紀江南區域的繪畫史變遷
研究內容:中國卷軸畫史,著重晚期的區域繪畫史變遷研究。
意義:增進對地方畫派的研究,對於當下繪畫的發展有借鑒意義。
方法:區域研究方法是歷史研究中常見的方法,借鑒之,並與傳統視覺圖像的讀解結合,力求對區域繪畫史的研究提供新的範例。
學術觀點:因為多種原因,以往的區域繪畫存在籠統、單一之弊。細膩化的研究很有必要。
2、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的方法與現代轉型
研究內容:歷代書畫收藏、鑒定活動的興衰情況,歷代鑒定家的鑒藏活動、藏品的聚散、鑒定方法和鑒定觀的演變,以及與書畫史發展的關係。
意義:對於書畫鑒藏史的梳理,以及當代藝術市場中的古代書畫作品的鑒藏研究,都將大有意義。
方法:傳統文獻學方法等。
學術觀點:書畫鑒定學是書畫史研究的重要基石,辯偽知真是研究的前提。在鑒定學的研究中,對鑒定家的鑒藏活動與趣味的研究,要與書畫作品本身特點等多種因素的考量相結合。
學術成果: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中國書法界最高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2009年)
獲獎:
獲全國第八屆書學討論會論文一等獎(中國書法史論最高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2009年)
全國第九屆書學討論會論文三等獎(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2012年)
著作:《黃山圖:十七世紀下半葉山水畫中的黃山形象》,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
《書法鑒賞》 “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書法鑒賞》(第二版,2013年)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高等教育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
《春望:邱才楨書法集》,書藝公社出品,2012年;
《邱才楨書法集》,中國藝術出版社,2008年;
《明代書法》,文物出版社,2006年;
論文(2010年以來):《三希堂:乾隆皇帝鑒賞品味與觀念》,《第九屆全國書學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年;
《沈尹默“執筆五字法”、“筆筆中鋒”及其“碑帖融合”書法觀》,《沈尹默論壇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
《陶博吾石鼓文、散氏盤書法與明清以來“寫意”篆書》,《中國書法》,2011年第2期;
《陸機〈平復帖〉經典化歷程與晚明鑒藏家的趣味與觀念》,《文藝研究》,2010年第2期;
《〈古詩四帖〉與董其昌的草書鑒賞標準、方式與趣味》,《中國書法》,2010年第3期《敦煌書法研究:回顧與前瞻》,《中國書法》,2010年第8期;
《重要的是問題本身》,《美術觀察》,2010年第5期;
《宋代繪畫中的女性形象與觀念》,《美術研究》,2010年第3期;
《瀟湘何以成怨?詩畫交融中的藝術史還原與闡釋——評姜斐徳〈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裝飾》,2010年第1期
進行中的著作:《中國書法史學史》(國家“十一五”規劃高等教育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
科研項目: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敦煌隋唐寫經書法研究》,參加國家“十五” 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書畫至鑒定方法研究》;
論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
參展:書法作品多次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多種展覽。
對外合作與交流:2006至2008年,應大英博物館之邀,執行 “中國書畫項目”(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roject),對其館藏中國書畫作全面的鑒識、著錄、整理工作。這也是大英博物館歷史上第一次對館藏中國書畫的全面鑒定整理。
2011-2012年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尚剛
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研究方向:
中國工藝美術史
學術主張:
學術研究集中在中國工藝美術斷代史,對南北朝至元,特別是元代和隋唐五代心得較多。主張以盡可能全面的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互相補充、互相解説、互相闡發,以建設盡可能接近真實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期望在求真的基礎上,努力求解,以對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做出既有資料依據,又富學術深度的歸納。
學術成果:
先後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有《魏晉南北朝工藝美術研究》(教育部課題)、《隋唐五代工藝美術研究》(全國藝術科學課題)、《清史·圖錄·文藝卷》(國家清史編篡委員會課題),現作為項目組主要成員,參與兩項科研課題,其中,《中國現代手工藝的發展研究》為全國藝術科學重點項目。
科研與教學成果5次獲得北京市、教育部、文化部政府獎勵,負責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先後被評為寶鋼優秀教師和北京市教學名師。
發表學術文章約40篇,其中,論文逾10篇,出版著作十余種,其中,個人著作7種。2010年個人專著《隋唐五代藝術美術史》獲文化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頒發的首屆美術理論獎,又獲第七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教學情況:
中國工藝美術史、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元代工藝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史料學
王敏
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兼任四川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藝術批評理論與實踐。研究對象包括藝術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它包含兩個方面:其一是批評史上和當代的藝術批評家在一定的時代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批評理論標準與方法,對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思潮、藝術運動所作的探討、分析、闡釋和評價;其二是公共文化政策、藝術法律、美術館機制與藝術展覽策劃的關係,以及策展人的角色、功能和策展模式。就研究範疇而言,本研究包含藝術批評學的基本範疇和體系,諸如藝術批評的本質、功能、標準、方法、寫作、發展以及藝術展覽策劃理念、運作方法等。
如果説結構主義批評、符號學、女性主義批評、新馬克思主義批評發軔于1960年代的法國,那麼自1980年代以來當代藝術批評理論呈現出鮮明的前沿性和實踐性,在融合法國和歐陸批評理論中,推出新歷史主義、後殖民理論、視覺文化研究等原創理論,以適應當代藝術的時代變化與意義闡釋,以此為批評實踐前提,藝術批評家、策展人的評論、策展活動成為當代藝術的有機部分而顯得十分活躍,對國際藝術産生了持續的影響,這些新的批評實踐還沒有得到系統化考察和學術性梳理,然而它對發展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和藝術創作,無疑都具有亟需借鑒、探討、比較和交流的有益經驗。緣此之故,王敏教授在本學院開設了“藝術批評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旨在為國家培養新一代的藝術批評家。在中國第四代藝術批評家中,已經有畢業于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從事藝術批評實踐,並脫穎而出,成績斐然,得到藝術批評界的普遍肯定。
學術主張:
王敏(島子)教授為中國當代著名藝術批評家,其以藝術批評理論和批評實踐為核心開展美術學的研究與教學,長期以藝術批評家的作用和角色,對藝術本體和藝術創作活動進行理論描述、解釋和評價,以此影響社會、引導大眾。一方面通過翻譯、闡釋和評論西方前沿藝術理論,引入新的藝術批評及創作方法,為批評理論奠定紮實的基礎,促進藝術批評方法論的更新;另一方面,他還根據藝術批評的實踐特性,將新的理論和方法緊密結合到現當代藝術史論教學與批評寫作、藝術展覽策劃活動中,在當代藝術發展的語境和意義上,積極地實踐了以理論指導創作並繁榮藝術創作的宗旨,從而也發揮出作為藝術批評家的理想角色與作用。他的批評實踐在當代藝術領域已經産生了積極的影響力。
學術成果:
譯著:
《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著,島子譯,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主要論著:
《中國當代油畫研究:觀念變形記》,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後現代主義係譜》(上、下卷),重慶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5年修訂再版。
教學情況:
中國現當代藝術史、藝術批評理論
張夫也
教授 文學博士
藝術史論系主任 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
1. 外國設計藝術歷史與理論
2. 外國工藝美術歷史與理論
3. 外國裝飾藝術與理論
4. 設計審美與設計批評
學術主張:
藝術史論的研究與教學,應注重其現實意義和價值,應對構建當今和未來的和諧社會,培育人文精神,發展健康的文化事業産生直接的作用,並以凈化人的靈魂,養育人的美好情操,拓寬人的視野,優化人的心智為目標,而不能一味地總結前人的經驗,只滿足於停留在前人的思想境界或無所創新、無所開拓和發展的現狀。關注當下,著眼未來,不斷創新,是藝術史論研究的關鍵。
外國設計藝術史論研究作為人文學科中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國人的文化素質,提高我國綜合素質教育品質,完善人文學科,樹立學術形象,提升綜合學術地位,皆有重要意義。發展形成體系完整的藝術史論專業,還需與時俱進,不斷提高研究水準,進一步豐富研究內容、完善教學研究體系。
學術成果:
1. 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1993;
2. 《外國工藝美術史》(專著)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
3. 獲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稱號; 2001、2003、2004、2005;
4. 《外國工藝美術史》(教材)獲“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 育)一等獎”, 2001;
5. 獲“北京市教學創新標兵”稱號,2004;
6. 《外國工藝美術史》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部級 2006;
7. 獲精品課建設北京市精品課(外國工藝美術史) 部級 2007;
8. 獲精品課建設國家級精品課(外國工藝美術史) 部級 2008;
9. 獲北京市第六屆高等教學名師獎 部級 2010;
10. 外國設計史課程資源數字建設 高教社 2007-2008;
11. 西方現代設計思想史研究 清華大學 2009-2012;
12. 外國工藝美術史北京市精品課程 北京市教委 2006—2007;
13. 外國工藝美術史國家級精品課程 教育部 2007-2008;
14. 精品教材修訂 高教社 2009-2010。
教學情況:
1.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核心課程:外國工藝美術史
2.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公共課:外國工藝美術史
3.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公共課:外國設計史
4.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選修課:設計審美與設計批評
5.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本科專題課:工藝美術史專題——外國工藝美術史
6.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本科專題課:設計藝術史專題——外國設計藝術史
7.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研究生基礎課:設計史論專題
8.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本科生基礎課:學科概論
張敢
教授 文學博士 副院長
《清華美術》主編
研究方向:
1、西方美術史與視覺文化
2、基督教美術
3、中國當代美術批評
學術主張:
研究西方美術史的目的在於為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對象,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本人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歐洲文藝復興美術和西方現當代美術,同時,關注西方視覺文化發展的趨勢和內在規律。基督教美術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和糟粕,去粗取精,其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由於西方當代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係日益密切,對中西方當代藝術進行比較和批評,融通中西,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乃是本研究的學術理想。
科研項目:
主持的項目有西方基督教美術研究(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基金)和20世紀美國美術研究(2006年度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研究項目)。
獲獎:
2003年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2004年《文藝復興美術研究》獲清華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援計劃;同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2009年,入選清華大學基礎研究人才支援計劃;同年,論文榮獲首屆由中國文化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聯合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
著作:
《藝用解剖》(譯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歐洲19世紀美術》(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外國美術史簡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論文:
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教學情況:
學院必修課程:文藝復興美術研究、西方現當代美術史、外國美術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外國美術史
研究生課程:中外藝術史、西方現當代美術研究
章銳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1. 藝術市場與藝術管理
2. 中國當代藝術史
3. 西方現當代藝術史
4. 俄羅斯美術史
簡歷:
1991-1996 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文學學士
1996-1999 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文學碩士
1999-2002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係 Master of Arts
2002-2005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係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6-2009 蘇富比公司北京代表處北京代表
學術成果:
1、李明濱主編,教材《獨聯體國家文化國情》,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18-140頁。
2、熊澄宇等著,《文化産業研究:戰略與對策》,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295-325頁。
3、Rui Zhang,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8
4、“Art Market since 1949”, in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ed. David Po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Gale, Cengage Learning, 2009.
5、Ed. William Tay “Trends of Chinese Cinema from 1979 to 2009” in Handbook on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 World Scientific, 2011,pp. 381-410.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藝術管理概論
研究生課程:藝術市場專題
鄒文
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2008奧運景觀方案徵集大賽暨國際巡展秘書長 執行策劃與組織者;中美和平友好紀念雕塑活動組委會秘書長、策劃人;上海世博會世博局、上海規劃局景觀方案評委;清華大學張仃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公共藝術概論
2. 藝術傳播學
3. 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
學術主張:
側重研究中外藝術史中的公共化現象及文化傳播的藝術化規律,深入探究其定義、內涵、性質、方法、途徑和功用,結合中外原生態藝術即原始藝術和民間藝術的考察分析,力圖揭示審美和藝術作為生産力的價值和意義。主張在民主化時代公民社會日益成熟的全球趨勢下,深刻認識文化的公共屬性及其傳播的藝術化效應。強調通過普及審美,縮短藝術傳播和藝術接受之間的距離,積極推動藝術的跨文化傳播和社會共用普惠。
學術成果:
“文藝人才百名工程”成員;北京奧運文化工作榮譽獎;“北京市四個一批人才”;張光宇獎;北京市文藝評論二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二等獎。
教學情況:
公共藝術概論、藝術傳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