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藝術與管理圓桌會議記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9 15:26:4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會議名稱:藝術與管理圓桌會議

時間:2013年11月2日13:30-17:00

地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301

出席人員:史論係藝術與管理方向從業校友

列席人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部分在校本科生

主持人:章銳

記錄人:李兆、鄭昕宇、莊棨維、陳思靜、周子昕、楊志俊

 

會議內容:

【章銳】

 我是去年11月加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之前在蘇富比拍賣公司中國代表處工作了3年,主要負責當代藝術徵集及日常管理方面的公司。之後有一年在今日美術館,主要幫助收藏館藏部,希望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館藏。在之後,我就來到了清華美院。我能有機會來美院工作,也是因為張敢、陳岸瑛老師的推薦。他們希望把史論係的專業方向變得更加豐富,另外對學生就業有一定幫助。學生有了一些藝術管理方面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有一定好處。這就是我來到史論係的原因。我們係的藝術管理學科希望能夠辦出自己的特色,與央美等學校辦出不一樣的風格。清華有自己的特色,我們有經管、公管等學院,希望能夠運用跨學科的特點來幫助我們建立藝術管理學科。比如,我們有在管理方面很好的老師,在金融方面有很好的老師。

 這次邀請各位係友,做了一些挑選。一類是盈利性的,比如拍賣公司,畫廊,基金。另一類非盈利的機構,像首播、國博、美協。今天在場的不僅是我們史論係的學生,還有美院其他各專業的學生。我們有很多豐富的係友資源。希望各位係友互相認識。史論係在三十年的過程中培養了很多在藝術市場、管理方面的係友,但是由於屆數不同,大家都不認識。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給學弟學妹們介紹一下自己的工作,讓同學們了解都有哪些藝術機構,它們的工作內容都有哪些。也可以向我們提些建議,我們應該怎樣來培養藝術管理的人才,如何在課程設置上做一些改進。

【呂岩峰】

 我是96級,2000屆的呂岩峰,在中國美協工作差不多10年。我記得當時在面試美協的時候,他問我是否上學時就知道美協這個機構,説實話,我不知道。我知道文聯,但不知道原來美協也在文聯,還有舞蹈音樂等。美協49年成立,剛開始專業性很強,很學術,掌管美協的都是一些大藝術家。但是到89之後,國家開始管控文藝家。結果導致並不是由一流的藝術家做一把手。一直到我進去,我畢業沒有直接去,我是從別的單位調進去的。那時候的美協專業性不是第一,第一的是政治性的東西,比如做一些宣傳等等。説實話,如果是一個史論係的學生,受過相關美術教育,會很反感這樣的機構。但是我不是説這樣的機構不能去,這樣的單位有很多部隊轉業人員,還有學外語,行政的,反而轉業院係畢業的比較少。央美去的比較多,因為有個央美畢業的當了5年領導。但咱們工藝美院的人比較少,加我才3個人。我覺得央美更像北大的風格,不是特別實際的工作狀態,但是工藝美院的學生,做事更加踏實。我們那有央美史論係的,北大藝術系的,在展覽寫文案介紹是不是每個人都寫得了。我們那會上尚老師課時有名詞解釋這個訓練,還有別的相關的課,所以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説很容易。

 美協在當時沒有藝術市場等其他情況下,負責全國美展。在美協體制下,各個省美協承辦,挑選作品後集中到北京由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每個省有幾個名額,競選很激烈,但是作品不讓人滿意。我經歷兩屆全國美展,我負責過集中到北京中國美術館的美展作品展覽和挑選作品的出國展覽。所謂美協一萬兩千個會員都是體制內的畫家,最近聽説要團結“海歸”、宋莊等等體制外的畫家。我在沒有到美協之前對此沒有了解。我們在學校的課程很單純,比如工藝美術史學3年,等一些其他配套課程。對美術管理沒有絲毫涉及,直到工作時自己才慢慢補上這課,學習央美一些同學的經驗。我的感覺像這樣的工作,每個人都能做,挑戰性不大。比如每年舉辦一些展覽,就定一個題目,但是對題目沒有任何闡釋。

 我覺得咱們這個會99年畢業的時候就應該開。我們都很熱愛這個係,很喜歡這個專業,但是在一些方面我們跟央美史論比還是有很大差距。我們有點過於保守。我們是到了工作之後才接觸市場這個方面。所以這個藝術管理方面應該早點開,讓同學們知道這方面的事。讓同學們有個了解。研究生方向應該可以設置這個專業,清華也有這個資源。這個和央美不一樣。央美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國美。國美的老師培養了學生很好的觀念,這些年798有很多國美的學生。川美畢業的在市場裏面有很多的機會,但是在藝術管理,藝術創造思想有欠缺。我們應該做認真的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畢竟競爭越來越厲害。自己工作這麼多年了,發現系裏設置的課程還是很關鍵的。

【章銳】

 現在我們本科在大四會給學生開門叫做藝術管理學的課程,給學生教會一些藝術管理方面的知識,也會給全院的本科生開設通選課。研究生階段,我現在也可以帶研究生,未來也可以給學生開設類似課程。長遠來説,我們和經管學院已經有一個MBA+X的合作,就是由兩個學院聯合培養學生,拿兩個學位,一個MA,一個MBA。再張久一些來説,我們會發展一個全新的學科,比如藝術管理的雙學位,這是國內高校目前沒有的。

(問題:那和北大,或者中央美術學院那種藝術管理的班不一樣嗎?)

 對,不一樣,北大目前沒有這個專業,那個只是研究生課程班,成人教育,不是學位教育,這個我們係現在也開設了。

【譚波】

 我是譚波,本科1997級,研究生2001級,畢業後在北京誠軒拍賣公司,我是中國油畫雕塑項目的主管。拍賣行的工作要負責藝術品的徵集、鑒定、每半年的一次大拍要準備一本畫冊,要做編輯撰寫,做預展、巡展。現在藝術市場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其實並不是很多從業人員是像我們這種學藝術史、文博專業的科班出身。因為中國的拍賣市場從1993年,發展到今天才20年,這是一個年輕的産業,但又是蓬勃的産業,跟中央美院比起來,我們學校算少的。我們係比較偏工藝和設計,部分人回去如故宮文博機構,但很少人去拍賣行。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藝術史的學生進入到藝術市場。其實我挺鼓勵大家進入這個行業。因為我們以前的師兄師姐多半去學校、出版社做編輯。但是,在市場裏做,是可以經常和藝術品打交道的,你可以看見原作,甚至觸碰到。這是一種很快樂的感覺,而且收入也還可以。

 我覺得諸如藝術品如何保護、維修、鑒定這些都是很專業的事情,需要經過大量時間的學習,但是我們係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少,在學院裏面只能學到皮毛,沒有實戰經驗。這裡面有很多具體的細節要去學習,這些我是在工作中學到的,但是我覺得這些可以在學校學習,而且是本應該了解的。學藝術史的學生就應該知道如何去拿一張油畫,包裝一件作品,看到一件作品就能夠分辨出大概年代。

 不過,在拍賣行工作壓力很大,和美術館、博物館不一樣。如果犯了錯就是幾百萬的事情,包括作品的安全,如何更好的展示,去跟作品定價,包裝,要更多實戰的經驗。在博物館或者國家展覽的一個標簽出了一些錯誤,但是如果在拍賣行的話,這些錯誤是不能允許的,不然就會引起官司、損失等麻煩。這更加要求我們有細緻的心,在學術上要更加過硬。我始終都是很感激系裏面對我七年的培養,在工作的時候不要對自己有局限性。但是我覺得只要打好了專業基礎,在工作中學習是完全可以的。

【張傑】

 我叫張傑,1999級,畢業十年以來一直在首都博物館。做過展覽策劃也到過一些設計部門。現在在首都博物館在展覽二部。我們負責首都近現代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等工作。但是展覽這個專業在上學的時候是沒有這個課的。“有兩門課非常重要,一個是杭間老師的《專業批評和寫作》,這門課奠定了我們有一種獨立思考的意識,擺脫了一個問題。我們通常印象裏的博物館是什麼樣的呢?考古的專家、歷史的專家們寫的展覽策劃的內容,然後文物就一件一件按他的策劃案擺出來,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個展覽要説明的主題,和在書上得到的或上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得到的東西到底有什麼不同,沒有明確的展覽定位。但是學藝術史的人會有一個很明確的像寫藝術批評文章的觀點,那麼展覽的觀點用我們現在的行業話説就是展覽策展人的展覽策展觀點。那麼這個展覽策展觀點也是在近三五年時間開始被功利的博物館、美術館重視。因為隨著博物館的大眾化、免費開放程度加大,已經不再是專家或學該專業的學生來進博物館,而是要給全社會的人來看展覽、讓他們知道博物館或美術館是這樣一個教育目的。所以對一個展覽,自己的策展觀念很重要,就是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教育目的,及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要體現在從內容、文字到展覽的形式上。

 另一門課是鄒文老師的《編輯藝術學》,這門課給我們奠定了“文美編合一”的基礎。鄒文老師提倡文美編的合一。在傳統的博物館,內容策劃和展覽設計是兩個部門,這兩個部門在展覽的工作流程上是上下游的關係,即展覽內容策劃先提供文本,編輯好文本再提供到設計師的部門,成為一個把整個策展環節割裂開的形象。我們知道觀眾看一個展覽,願不願意看、是否能看進去,第一觀念不取決於展覽意義如何而取決於展覽形式,形式上是否吸引觀眾、是否符合策展需求、能完全體現策展意圖。通過視覺方面抓住觀眾走進展覽,完成教育的目的。所以當策展環節被割裂後,博物館會出現“集群成列”的現象,可能600平米的展廳,而寫內容的研究員只提供了100件文物展覽內容,一個最沒有辦法的辦法做形式化的體現。近幾年好多了,現在我們的部門設置裏有內容策劃的老師、有做設計師的專業人員。他們從第一開始就在並肩戰鬥,從內容的提出設計師就會接觸,希望這個展覽展廳既定之後是什麼樣子會而不是在某一個單元比如設計師可能會提出希望加或減一些內容,這樣視覺上會達到一種比較好的效果,保證了內容的完整傳遞性。在我的部門是這樣工作的。

 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藝術史和博物館的關係,目前國內好多博物館、美術館意識不到的問題。在這些功利機構工作的一般是考古係、歷史系、博物館學專業的人員,和西方博物館、美術館不同,西方國家基本上是學藝術史的人在做博物館,所以我們的博物館呈現出教科書式的展覽。而西方博物館教人去審美,用藝術史論的方法去解讀藝術史,於是我們造成一個問題:觀眾量的差別。教科書式的展覽呈現在觀眾面前必然是一個不輕鬆的話題,比如觀眾上了,還要像上課站著去學習,那樣觀眾量就會下降。但是如果西方藝術,審美本身是一種休閒,而且是在休閒中了解過去和未來,這樣一個展覽面貌造成的對觀眾的吸引程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在國內美術館和藝術史專業人員正在努力轉變這個面貌,不過我們的力量還很弱。在首都博物館編制的200人職工中只有2人是學藝術史畢業,所以我們希望能有更多學弟學妹來博物館工作。

 這個淵源除了西方的觀點,在我們學校可以追溯到1948。杭間老師在整理清華藝術講堂那本書的時候,抄錄了一些咱們學校的檔案資料,1948梅貽琦校長給教育部呈文要組建藝術系,其中提到了第一組設立藝術史專業,而且當時梅校長文章清楚寫到:目前國內大學教育,以藝術創作導向為主,現在這個面貌還是如此,説藝術史專業要注重,要對本國藝術史研究、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要培養中外博物館所需要的人才。這是48年就提出了,不過第二年沒批復就解放了,梅校長去了台灣,也就沒實現。但是現在我們史論係開辦了這樣的專業,所以對學校藝術管理課的建議:應該在本科形成職業性的教育,尤其是想在以後讀藝術管理研究生,給他們提供基礎的職業教育,這樣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性。博物館工資很少,但是這份工作很有意思,不但能從藝術品中學到藝術史專業涉及到的東西,而且能在國際交流上把我們國家文化自信通過我們工作體現出來。博物館工作並不輕鬆,我們博物館每年最低指標是要辦2個國際展覽,10個國內展覽。我們三個展覽部到目前部門已經做了2個外展,和10個國內展覽。幾個臨時展廳會被調配使用,工作量基本是每個月中至少有半個月在加班,經常後半夜下班,這是展覽部門的特點,所以博物館更需要不怕吃苦的學弟學妹。

 另外,剛才師姐提到動手實踐課程。咱們有一些布展的工作只有一兩位老師在做,其實也可以通過實習或實踐的方式,包括學習怎麼包裝,裝運。這些實踐的感覺是很重要的,當然你做三四個展覽,調燈也好、布展也好,你的手、胳膊會形成一個記憶,你的動作會很到位,會有更多收穫。”

【章銳】

 不應該只是教室裏上課,應該走出去,在座各位是否能提供暑期實習生的機會,今年就有一批學生去了德美藝嘉幫助做大悅城,雖然十分辛苦、十分累,但它們收穫很大。”

【趙子龍】

 下午好,我叫趙子龍,01級史論係畢業生。應該就是從杭老師那時候開始,美術史慢慢轉向偏當代及西方美術史,我正好趕上那時候,所以我工作變得很多。最早,我考這個專業純粹是為了先上大學,也無家傳文化的概念。當時的背景是中國加入世貿、中關村有第一代QQ,最好的專業是網際網路及經管,而我們專業就業前景比較困難。之後有個階段,我特別喜歡讀書,對於文化、老師的崇拜超出來自文化世家的人,結果這個對我傷害反而比較大。

 我去川美讀研,發現川美的學生特別不會擺文化譜,今天現當代圈裏為什麼川美的人這麼多,他們出的大師很少,但是二線藝術家出的特別多,因為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天然、野生的狀態,這種狀態是我們走出學校後感覺最多的狀態。所以,我在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決定去成都找彭老師而不在學校讀書。彭先生當時在那邊做了一個項目,把中國當代藝術比較著名的幾個人與最早做地産與當代藝術結合,在那邊每天具體的工作就是採訪、校對,學習怎麼和別人簽合同、怎麼做網站開始等細活。我認為之前學的美術史知識基本沒什麼用,至少在一年的時間裏是這樣。但這段時間後,觀念發生改變:文化是什麼,能幫我們解決什麼。有一階段內心有衝突:我以前特別崇拜的人,在涉及到利益、具體工作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不同的一面,但是在學校裏不會有這種體驗。有一階段很迷惑,個人狀態也不好。緊接著回北京聽朋友建議説有問題搞不清楚時要去問別人,然後開始做媒體,我在《藝術時代》雜誌擔任副主編,做了三四年,比較累,也沒錢,但是對我今天最大意義在於我每天跟不同的人去問,在或不在這個行業、在現實中比較有作為的、不僅僅是書讀的好、文字寫的好的那些人他們對這些事情是怎麼看的。我給很多一線二線藝術家都做過長達一兩萬字的訪談,每個人都面對面交流過很長時間。等著把中國當代藝術圈裏的操盤手、最知名藝術家的一圈訪談做完後,我做出了第三個跨界——轉向商業,德美藝嘉,主要做市場。

 很早之前,張敢老師一直想把藝術管理作為學校的專業,但是歷史時機不成熟,很少有人談市場,會有很多人會很排斥這個話題。可能張老師本身就做過拍賣,他對這個看的比較清楚,當年和張老師一屆的幾個人也在做。現在央美藝術管理已經建設很完善了,而我們清華美院其實是喪失了歷史先機,儘管當時我們的條件比他們好。從成都回來後,我和杭間、張敢老師都聊過,他們一直想把藝術管理、藝術市場引進我們係,章銳老師的加入就像當年陳岸瑛老師、島子老師加入使我們係變成不僅僅是工藝美術的係一樣,這又是一個比較重要變革,轉折。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經驗主要是:市場特別具有實戰性,殘酷的説,我們在學校裏是學不到的。有一段時間,我在《證券日報》做專欄,會採訪很多商人,他們説做生意不需要學市場,這是憑常識能做好的事業,而常識往往是最難的。我們很多時候對某些東西十分狂熱,但是我們對現實很多事情判斷力是不夠的。常識本身就是學術,有常識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很多人做不好就是因為沒有常識,這個常識就是一种經驗。我也經常跟咱們學院的學生接觸,咱們學院的整個氛圍比較保守,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可能是因為院墻已經消解了學生時代大部分的生活壓力,可以在這住便宜的房子、吃便宜的飯,如果有能力買車,也不用交停車費。這堵墻,如果我們學純文化專業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藝術市場的話,這將會是特別大的阻礙。實際上,大多數人第一步需要邁出這個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去看看這個社會的規則是什麼樣的。所以咱們係要開這個專業,很多大方向條件很好,但是具體做的話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積累,比如説我們美術史教育。我們的美術史的歷史教育本身是非常成問題的,我們的美術史教育像高中一樣,是知識性的而不代表判斷力性的。同樣的問題,在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從不會有他們那樣的美術史教育。所以,一旦到了現當代以後,我們學習很吃力,是因為這不是知識積累型而是判斷力型的。美術史教育我們缺乏太多,二戰以後的美術史我們稍微涉及了一點,冷戰以後就沒有美術史了,只有零零碎碎的講座。我看過大部分的美術史教育都停留在二戰現代主義階段。冷戰以後這麼長時間基本上是一段空白,這段時間歷史發生了多大變化?而我們對這一塊基本喪失了判斷力。

 還有一塊,我們非常匱乏市場原理。現在社會,經濟規則很重要。我們的教育裏對市場匱乏,而藝術市場又是極其特殊的版塊。如不清楚,就很難做這一行。我是畢業後出於工作需要而去學的。藝術市場涉及到的比如稅收、抵押、定價、藝術作為商品的價值構成等,如果沒有當代藝術史、當代經濟史作為背景的話,我們就很難進入這一塊。今天所謂的專業的學生很多時候是挺不專業的,我所在的公司是商業公司,很現實,你有多少能力你掩蓋不住。商界的人和政界的人是我遇到的人群中判斷力最好的,他們對判斷力要求特別嚴格、明確,話要説的特別清楚。我們在銷售一件作品時,你要告訴我為什麼值這麼多錢、影響它價值的因素主要有哪些,需要數據,而我們現在大多數人仍停留在讀後感的階段。知識和判斷力是兩回事,知識就是關於一幅畫你可以寫得很細很多,寫成一本書,而判斷力就是你告訴我多少錢能買,給我一個結論。可能我們的教育教會我們的是知識的陳列和收集,但是只佔一角的判斷力是最見水準的也是最難的。相反,不是我們專業但一直在這個行業裏摸爬滾打的人,他的判斷力會很好。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唯一想跟大家分享的。

 只要有判斷力,肯幹活,有合適的機遇,每個人都能做得很好。

【周佳】

 2005級碩士研究生,師從楊洋老師,民間美術研究,傳統手工藝方向。現在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工作。

 工作介紹:中國美術館是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造型藝術博物館,收藏20世紀至今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其中民間美術作品有6萬多件,成為中國美術館最大的特色。在中國的美術館中,民間美術作品的收藏無論在數量還是品類,中國美術館是首屈一指的。民間美術部是包括民間美術展示、研究、收藏的工作。其中展覽工作首當其衝,直接面向觀眾,尤其是免費開放以來,更加學術性的展覽呈現給觀眾,讓大家更多的了解民間美術的狀態。

 展覽類型有三類:藏品展、捐贈展、館藏品之外的與文化機構或藝術家合作的展覽。藏品展示利用豐厚的館藏資源來做一些館藏成列,此外提出一些學術觀點。捐贈展是民間藝人、藝術家捐贈的作品答謝展。進京大展,通過展覽形式呈現給觀眾地方特色的藝術品,其中美術館基於展覽做一些收藏。

 展覽做法:抓住時間點。民間美術特點,營造喜慶氣氛,年節展覽。文化遺産日對外展。對外宣傳中國民間藝術。把皮影分各種部分來解讀。以文化來闡述藝術。習主席提出“將中國故事,發中國聲音。民間藝術最能

 收藏工作:擔負為國家徵集、收藏民間藝術品的責任,低價格高水品的作品入藏。王樹村先生,捐贈年畫作品。

 研究工作:民間藝人民間品類研究,承擔國家重點課題。國家100位民間藝人調查。

 藝術與管理:中國美術館充斥大量央美學生。民間藝術近年來加入“策展”理念。希望學弟學妹加入中國美術館,壯大我們的隊伍。

【曾輝】

 87級畢業生,曾參與院刊、《設計》雜誌的出版工作,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平面設計藝委會副秘書長、北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規劃實施處長,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

 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關注和參與到這個話題中。設計從德意志製造聯盟開始提出。設計出來以後,不僅可以改造製造業由於批量化生産造成的影響,同時,手工階段的設計(手工藝)智慧也體現出光輝,只是當時不能惠及更多人。德意志聯盟製造聯盟以批量化的生産讓更多人享用,也就是中低收入階層也能享受設計,設計的民主價值體現出來,影響人類文明發展,設計開始進入市場。設計近30年來當代設計脫離市場而更加注重技術。以清華美院為例。其實設計在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和市場發展,設計是産品的附加值,設計能夠為産品提供附加值。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只局限于産品的包裝等等,本質意義有偏差的理解。設計越來越成為我們産業的核心價值。消費者購買服裝購買的是設計,設計成為構成他的核心價值。衣食住行都如此。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我們的設計市場有成立的可能,工業文明早期,設計很快進入到工業生産體系中,而且影響到近現代生活方式,所以有一種論斷,設計是生活方式的設計。在1915年,包豪斯提出,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錢學森三問中,提出人文和科技是兩張皮,美院進入清華並不等於人文和科技的結合,從設計學角度看,它越來越成為溝通人文與科技、藝術與技術的橋梁。北京市提出”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我提出,雙龍驅動不能使並軌,連起兩個輪的軸就是設計。北京越來越重視,北京設計周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設計周,同時被英國design列入設計地圖中。未來的北京設計周將被打造成設計市場。形成設計産業鏈條裏面有很多短板,中國設計周無須為木桶原理中的長板搖旗吶喊,而應關注短板和缺環,促進整體發展。

 設計學科的建設,特別是在設計管理體系下如何做事呢?我們需要這樣設計産業鏈體系中又怎樣的短板,我們的理論體系如何架構,如何形成設計交易。清華美院是最早在美術設計涉足的學院,但是對於市場化的研究還有缺陷,應給予關注。梳理能夠形成産業鏈的因素,我們現在的設計交易還存在原始的物與物的交換。其實,設計交易應為新型的市場化的交易下成熟的交易方式,只不過我們現在把它隱藏在其他交易方式下,本屆北京設計周,我們首推”設計交易“這個概念,也推動了汽車、房地産、家居、珠寶等領域的設計消費的系列活動,國貿商圈、三里屯等商圈進入設計消費領域。其目的是做一個嘗試,設計消費還沒有推廣。

 設計消費觀念的形成有價值基礎,將隱形的觀念轉變成顯性的。設計消費是構成設計交易的基礎。因為有了終端,就可以倒逼企業研發設計,鼓勵企業採購設計、交易設計。設計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交易體系,全球採購設計的服務。印度設計服務外包已經進入全球市場,但中國設計走不出去,中國無設計。中國作品很多都在模倣,抄襲。如何形成中國自己的設計體系,應該從設計市場體系角度來解決,我在上學的時候就在推動企業形象設計,我們的推動都是在專業圈子內很熱鬧,缺乏與現實的連結。在做設計周是強調如何讓設計落地,如何構成設計市場越來越城為我們深度思考的,構成我們體系的一個選擇,歷史賦予的責任。回到設計市場的要素有哪些呢?我們舉目維望,當我們銷售設計師發現問題太多了,首先版權問題如何解決,申請專利、著作權似乎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包括今年我引進的大黃鴨,一直在做山寨。藝術山寨很可怕,他沒有意識到産權問題。對於設計的智慧財産權問題的界定沒有意識。如何形成設計版權包括它的機制呢?我們的設計如何進入到市場體系?設計的金融要素如何解決?設計擔保服務?文化設計進出口報稅問題如何解決?設計推銷問題?法律支撐?所有從設計概念轉換成商品這個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包括設計忠誠問題。我們許多畢業生的作品,概念很好,可是當他轉變成現實還有很多問題,技術、材料、生産工藝上的問題。這些都是構成設計市場的缺環和短板。大家如何站在市場角度來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我們可以借鑒其他文化領域的解決方法,比如歌星影星有經濟人為他們包裝,畫家賣畫靠一二級市場來推動交易。我們的設計如何形成設計的經濟服務體系。我在文化部推動文化設計業,作為十二五文化課題組成員,十二五文化産業中設計部分是我寫的,去年他們又推出一個倍增計劃,其核心就是將文化設計業納入到其中。文化部的介入使得設計上升到文化産業這個高度。無需培養設計明星,中國缺乏的是優秀的設計經紀人或設計管理人,我們要圍繞這樣方向來推動設計市場體系,因為培養設計專業的人,也不需要你們,那是教育部幹的事,就是清華美院在內幹的事,你文化部是真正要把文化的價值併入到産業,帶動社會發展,帶動城市的發展,那麼,你圍繞著如何形成設計經濟服務體系,我們來做這樣一個。但是設計經濟服務體系的設計方式,或這個經濟方式,又是很模糊的。大家沒做過,設計師、設計品牌、設計機構,沒有設計經紀人,我們當設計師,很多設計師最後混到最後,最佳狀態是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是在做公關,因為大家要接活,百分之十的時間,所謂做點設計,因為我本人就幹過這種事,我從學校出來之後,我也想嘗試,因為當時張仃院長鼓勵我,説,「走出去、闖一闖」,那就是也做了一個輝視集團,也是當時在北京最早的一個做品牌設計的機構,也做了像中國國徽,中日友好醫院,近百項這樣大大小小的項目。

 但是,也就是説,真正好的設計師,多半把精力放在當設計經紀人,而且還當不好,而這個設計經紀人的體系,沒有,有的也都是起著輔助作用的,但是我們看看電影,像美國他控制著美國百分之八十的電影市場,那麼他怎麼做的呢?他上接華爾街資本、下接好萊塢電影工廠,他實際上就是已經成為美國電影裏面最大的一個經濟機構。那麼現在我們的華誼,也想往這個方面努力。

 那麼,在藝術品領域呢,我們也可以看到,你不要以為蘇士比跟嘉士得就只是一家拍賣公司呢,那只不過是招牌而已,它真正的營利模式不在拍賣,一年才辦幾次拍賣啊,他真正的是在做藝術品的鑒定,他的鑒定業務的收入,是佔著他主體的收入,包括他的其他的衍生性産業。他的藝術品庫,光這個庫管,那塊的收入就很大,換説我們中國現在的這些美術館、畫廊、這些體系,都還沒有形成這樣的一個真正的藝術經濟服務體系。連藝術那麼成熟的,都還沒有形成了,連設計就更沒法子説了。但是呢,設計,用現在政府的話來講,「關乎國際民生、關乎生活、關乎我們的城鎮化建設、關乎我們老百姓的品質」。因為如果不關乎這些,老百姓該鬧意見了。大家現在已經有很多意見了,因為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以消耗我們的資源、拉大我們的貧富差距為代價的,這種貧富差距的加大就意味著社會問題就會加大,社會問題加大就意味著各種的矛盾就會激化,而這種激化如果發展下去的話,以後後果會是不堪設想的,那就會重蹈歷史的週期律。

 所以呢現在從各個方面來講,從執政的角度上來講,他勢必要看到這些問題要去解決,那這個解決呢,最起碼的設計,我們認為,對於推動他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他的合理化有幫助的,所以呢,在此就想,未來我們如何根據這樣的一個方向,能夠來通過大家,不管大家在什麼樣的崗位、從事怎麼樣的教學、研究怎麼樣的課題、未來你的工作方向是什麼。但我認為呢,設計呢,就如同我們工藝美院,當時張光宇先生設計的衣食住行四個標誌一樣,實際上那是在1938年就設計好了的標誌,當時是一個組合標誌,在去年我給張光宇先生舉辦的設計展,就在咱們底下的美術館,就有那個標誌,那時候他們的意識,就已經倡導了,設計不是為了藝術,設計是為了生活,設計是為了用。所以昨天我在喬十光先生的發言上我沒説,後面我説了,就是這個漆畫,推成一個一種獨立的藝術畫種,有他歷史的價值,但是,漆器之美在於用,如果漆畫的發展,能夠反哺我們的漆器手工,能夠讓我們的漆器,更有他的藝術品質,那麼,更有他的藝術價值。但是如果我們的漆畫,都開始走向一個匠器之作,那麼反而破壞了手工之美,那樣的一個樸實的、樸素的東西。換言説,就是漆畫,不是漆藝發展的唯一方向,他只是一個在整個漆藝體系裏面的一個方面、一個領域、一個硬幣的一面。

 那麼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實際上都需要讓設計能夠真正帶動他的品質提升,這是你的價值所在,而要如何帶動這樣的品質,那麼就需要來真正讓設計介入我們的産業裏面,介入到市場裏面,那麼這又回到剛才的命題,就是説如何介入進去,如何參與進去,如何成為帶動産業的核心力量。現在企業裏面有,總會計師、總工程師,但沒聽説過有「總設計師」,鄧小平倒是「國家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但是你看,國際上現在很多機構,都有CEO,叫作首席設計執行官,我希望在座的未來要成為首席設計執行官,甚至希望你們進入到政界,你們當一市之長、一鎮之長的時候,你最起碼能夠將設計的觀念,帶入到你的城鎮的建設,提升這個城市的品質。

 所以呢,這些所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思考,都使得核心目的,都是能夠讓我們的設計進入到這個市場的體系中,讓他發揮市場的價值,不是把他當作一個工藝的、一種單純文化的這個型態下。我們不否認設計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的品質對推動他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們更多的希望,設計要為人去用、要為人去服務、以人的需求作為核心,而且是滿足人真實的需求,不是滿足那種虛假的需求,不是滿足那種因為我們的物欲,而帶來的一種設計的一種追求。你去看看,那些大量的、好的木材,被作成那麼粗製濫造的、所謂的審美的東西,還被稱之為盛事、頂作,你看看景泰然的東西,大量的材料被浪費,你去看看那個景德鎮,作的大量的「大而不當」、奢侈奢華的東西,還稱之為盛事之作,恨不得把上下五千年的陶瓷工藝在一個瓶子上體現,然後為燒這一個瓶子,要燒一千個,一千個瓶子裏面最多成一兩件。像這樣的一種東西,被我們奉為當代的這種藝術和設計審美的一種高端,這是我們文化的悲哀。

 但是我們看看民間那麼好的設計、那麼好的東西,如何能夠轉變為我們現代生活所用的東西。所以今年了,我也策展了一個叫作「手作之美」的一個現代手工藝的展,就在皇家糧倉,儘管展覽很小,但是目的就是要讓現代設計介入到傳統手工裏面,讓傳統手工現代化、轉化。所以基於這個方式,都是能夠用不同的角度來提升和改變我們的價值觀,設計的價值觀,我們審美的取向。

 所以一口氣説了這麼多,就是想拋給大家一個命題。就是,未來的設計市場如何建立?我們設計的經濟服務體系如何形成?我們設計的文化價值觀的標準如何構成?我們如何讓設計成為影響我們未來生活方式的核心價值?

 我就説這麼多,如果大家有不對的地方,就儘管説出來吧。

【章悅】

 謝謝!非常有啟發性,我不是學設計的,但覺得和藝術市場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也是一個藝術家牽扯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一個領域。比如説稅收、跑稅,還有您説的運輸等等,都是一個全方位的體系。在座的同學裏面,肯定有對設計感興趣的,校友剛剛也提了一個問題是跟設計相關的,同學們也是會有很多新的想法,下面可以再繼續跟曾輝再繼續聯繫。

【曾輝】

 對,我給大家留一個我的手機,但是主目的是要大家加我的微信,xiaolian883545,因為我在微信上我舉辦了一個「微設計博物館」,自認創始人兼館長。因為我也特別希望能夠跟大家,因為我們作為有著同樣的志向的學友,就希望未來我們共同來推動這個事情。

【與會者】

 可以提一個問題嗎?

 我是在張夫也老師門下作設計政策這方面,之前觀察到國外很多國家,他們也是從政府至上而下的推動,可能是説有的像,他們比較傾向於企業的科技創新的這種推動、更傾向於把設計轉化到生産裏頭,就是産品化的設計。那有些,就像咱們現在國內傾向的這個文化創意,像英國、新加坡的這些,都會從文化這個角度來走。而當時我就想觀察咱中國是什麼走向的,我就特別想跟您請教,當時為什麼咱們規劃裏頭會提倡走這個文化創意的産業,而不是科技創意這塊?因為他是兩個方面的,我記得是這樣的。然後還有就是説,大環境對咱們這個北京設計周的這塊,政策性,有什麼更多的一些扶持嗎?

【曾輝】

 首先,你研究這個課題特別好,但是張夫也老師能夠跟你講講西方工藝美術政策,但是我相信他也能夠給你,因為他現在特別關注當代的這個設計發展。但是設計政策這個問題,他實際上是,我們過去理解的設計政策,似乎是一種政府的制度化的一個支援,其實設計政策,在歐美的這個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性手段,換言之,我們看Iphone,這是蘋果,喬布斯,他的設計政策所帶來的結果,喬布斯客觀地講,他是一個偉大的設計經紀人,他不是一個設計師,但是呢,他又不是那種去作具體操盤的那樣一個經濟模式,他更多的是制定一種方向,制定未來的設計需求,他在給你的未來,來形成規劃,去描述未來人類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他的通訊問題,來解決社交問題、解決溝通問題,他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呢,你要説到設計政策,當然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我會建議你去研究一下英國的設計政策體系的建立,包括二戰時期美國的設計政策,因為美國當時的設計政策,是由當時的羅維來主導,他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設計顧問,跟他的安全顧問一樣,能達到那樣的一個級別,那麼這個羅維,就是設計可口可樂,最後修訂可口可樂字體的,也是設計過很多著名的,包括美國西部火車。那麼你還可以去研究一下,包括南韓,現在他形成政府的系統,比如他有南韓的國家設計振興院,他在扶植設計産業發展的時候,他是透過經濟手段的方式來加以指導,比如説一個企業,你如果要投入一百萬用在設計,那麼政府會給你來補貼一百萬,這樣加大你的投入、加大你的研發和你採購設計的這種方式。

 而我們現在中國呢,在這塊應該説我們沒有設計政策的、制定的,所以你的研究,將會使你成為未來進入政策制定的很重要的基礎,如同制定我們的法律一樣。那麼我也在努力參與一些政策制定,目的就是,如果可以得到政府扶持型的這樣一種設計發展路徑,對於中國來講,這不能説是快捷方式,但這是一個最起碼相對快捷的。因為如果我們一味地等待市場的覺醒、等待我們企業的覺醒,現在對於我們的發展路徑來講,目前是一個非常不利的狀態,你看我們的東莞、我們的義烏,大量的製造業的倒閉,儘管他們倒閉了,他們的這種設計購買意識、設計交易的意識,還是不強,他寧可去抄襲。所以我去米蘭設計周,人家特別怕中國人去,拿著大包小包的,然後扛著相機就過去了,人家展覽還沒有結束,他相片傳回來,山寨版都已經上市了。

 就是説,我們習慣於去抄襲別人的東西,習慣於去拿別人的東西,這個跟那個拿來主義是兩回事,這個是盜取,因為節省了他的版權成本,換句話説,節省他的投入設計的時間成本、資本成本,但這種方式,勢必會讓市場形成一個亂局,那麼國家政策上就應該來提供這樣一個解決問題的環境和政策方式,那麼我們現在對資源的浪費也是這樣的,現在儘管國家在喊,要拉圾減量,但是你前面那個過度包裝的問題,現在都還是大行其道,儘管政府再喊,北京中央電視臺一直在做反對過度包裝的廣告,但是他的一切的消費型態,都是過度的,因為現在這個人們都是以爆發的型態,暴發戶的型態來過日子。買車,不是為了買車,是為了買身分,一定要買賓士、寶馬、大越野;買房子也是,不是為了讓你住的舒服,而是為了讓別人看。所以我們的一切消費體系,都是在過度消費的觀念下所從事的,所以,瑞士手錶都被中國人買了、所有的奢侈品也都被中國人買了,這些看似是買的是設計,但是實際上他是以過度消費為代價的一種設計消費觀,這種又是一種不成熟的消費觀,所以在這方面,也是需要通過政策性來干預的。包括我們對環境的浪費,我們現在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蓋高樓大廈,一個鄉鎮、一個縣城,都要蓋一個恨不得像天安廣場似的,這樣的一個城市廣場。你去看看,俄羅斯的那個,已經成為了一個死城了,就是説,我們如果都是一味的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消耗我們的資源、消耗我們的能源,導致我們現在的霧霾,我認為,罪魁禍首之一,也是設計帶來的。我們的過度設計,導致了這些污染,我們大量使用的鋼筋水泥式建築,使得我們的水泥産量,迫使他不斷地增加,而你們知道嗎?我們的霧霾最主要的貢獻量,是來自於水泥製造廠企業,但是呢,你現在住的房子、房地産發展呢,全靠水泥。你一齣門就要用車,所以也全靠你的車,而車呢,油又不好,又是劣質的,因為他壟斷型的,所以他劣質。所有這些問題都導致,我們現在的生存環境、我們的經濟發展,是以我們的健康、是以我們的環境破壞、是以佔用我們子孫後代、以未來你的孩子、你爸媽他們活著的資源,都先給他用了,所以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特別沒有人類道德的事。

 所以呢,這些如何通過政策性的干預來改變,這是我認為設計政策研究上的一個社會責任。

【與會者】

 曾老師你剛剛提的這個,我覺得特別有啟發,剛才提到的政策,設計管理跟你剛剛提到的設計經濟的問題,是一個新的概念,我覺得這個設計管理和藝術管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的複雜性,我覺得,藝術品他生産的消費終端,基本上就是一對一的。但是這個設計,他的消費終端是高度複製性的,他通過工業生産有著複製性。所以説,他這個産權保護問題,我覺得是非常複雜。其實中國好像是一種民眾的這種自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意志非常差,所以我覺得在中國的設計師地位,非常低,像您剛才説的,一個是缺少一個設計經紀人的環節,這個群體不成熟,或者是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還有呢,我覺得中國的設計師群體,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設計師,我覺得,他在當代中國的生存狀況下,有很多窘迫。第一個就是,當然他大部分都附設在公司裏面,公司呢,他是一個部門的職員,我覺得他在公司裏的地位也非常低下,基本上就是受雇用。我覺得理想化的設計師地位應該能夠達到,一個職業設計師,他有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再有呢,如果要他附設在公司的設計部,他應該能夠有一個好的上升通道,當然不是説去作管理,但是他必須能夠達到,比如説,技術或是設計部,我覺得要達到這種程度。我覺得在國內,要達到這種通道,不是很順暢。就是説,這也是阻礙設計師在這種專業發展的特別大的障礙。感覺説,中國沒有這種環境,再有呢我覺得説,最大的一個知識缺陷,就是關於法律制度的極端不健全,就是説,基本上山寨就是複製,就是每個民眾都能夠認可,一點也不手軟的話,那説明瞭根本問題還是在法律,我覺得就是,法律的細節,還有就是懲罰的力度,導致了設計師的窘迫,跟設計師技術的價值。

 我覺得現在有個現象就是説,設計師他和藝術家的區別,現在設計師的職業很短命,很多設計師到三四十歲就轉行了,就是因為設計産業他這個發展和藝術産業剛好相反,藝術是愈老愈值錢,設計呢他因為技術的複雜性,他可能因為設計更疊太快,所以説我覺得,他是有十年之後,估計也跟不上了,尤其是這些科技發展帶來對設計師的挑戰非常大,所以説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大量的設計師在年齡稍微長一點的時候,他就轉行,有的就開始畫起畫來了,就是修身養性,就不幹事了,也跟不上了,這就是一個問題。在這就是説,基層的很多,因為也沒有良性的設計師上去的渠道,就是説設計師這個自身品牌的塑造、這種途徑,因為剛才你説的沒有設計經紀人,所以導致設計師他的價值體現就附設在産品裏,就像剛才你説的,消費的不是設計而是消費的産品,好一點的是消費品牌,那麼要是想再進一步提升才能達到是消費設計,這是三個階梯我覺得。

【曾輝】

 您談這個呢,我認為您的思考也還是比較深入的。但是這塊,有些問題呢是目前確實現實的狀態,但是呢也不儘然。現在駐廠設計的地位也是在逐步的提升,我有一個朋友在聯想,已經混到副總裁級了,就是説他是設計一步一步走上來的,也就是説他已經看到設計對他整個核心的利用價值。

 但是呢,實際上,剛才我也講,為什麼推動設計市場建立呢,就是説,並不是我們一味地去鼓勵所有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要去推動駐廠設計的團隊,這個成本是要很高的。其實更多的呢,是要走這個設計的全球採購,也就是説進入到市場,你不需要什麼都要去養,所以只有這樣,設計市場他才有真正的一個發展跟需求。至於你説到的其他問題,那確實有些問題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夠等待一切條件成熟了,我們才開始動手做,其實都是相互制約的、相互作用的,我們現在以點代線,然後再帶幾個面,因為不是説建立一個經紀人隊伍、體系,這個設計就能夠打個翻身戰,然後設計師就揚眉吐氣,不可能的。你這個世界上,再牛的設計師,也不可能説超過總統,儘管有人説,不當總統就當設計師,連希特勒都這樣説了諸如此類的概念。只是説一點,我們現在,因為設計我們確實是已經看到他從核心的層面來講,他是明顯跟需求是有差距的,這個補缺的部分,他有這個設計需求,但是我們沒有真正的去往這方面去推動,而我們在專業領域裏面,似乎總是想把設計往藝術上去跑,所以呢,又導致這塊的空缺,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這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但是,至於説到要想真正地形成這個很有序、很完善的機制,那是靠大家的研究,當然除了研究,希望把這種研究轉變成一種指導我們操作的路徑,因為有了這樣的一個體系跟路徑,才有更多的人才知道該怎麼作,否則大家都跟沒頭蒼蠅一樣亂轉,這樣子整個設計是一片散沙,各自為政的一種方式。

 這肯定慢慢來,我們活到老,幹到老。現在還能活這一段時間,最起碼跟那個咱們的尚先生、田自秉先生一樣,活到他們那個年頭的時候,也可以見這個市場的最後。他們把工藝美術理論推到了極致,等我們能夠把設計的這種理論,真正地推到一個極致,這才是史論係的一個歷史性貢獻。

【牟微姣】

 我06年畢業後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兩年,08年回到北京主要是在日本的一家畫廊工作,其實關於藝術與管理的會議我是第二次參加,去年來過一次,去年主要在日本畫廊,今年跟先生打算在觀復博物館旁邊做一個實驗性的藝術空間,實際的變化就是讓我從藝術機構的管理者變為經營者,有一些新的想法在這裡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無論是設計或藝術市場,大家在學期間,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為人服務,在大學學會怎樣與人打交道,還有就是設計,生活中缺少以人為本的設計,成年後怎樣理解人這個含義,最基本的需求是什麼?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怎樣修掉自己的輪廓去適應群體的生活,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話題。我們係要成立管理方向,應該開一些心理學、經濟學的課程,在實際中慢慢修養。

 二、專業的知識是決定在藝術管理領域深度與廣度的基礎。大學裏怎樣建構自己的哲學架構,不管是藝術家、做藝術管理或設計都是一樣的,徐冰與學生分享,本科四年應該想的很清楚的是藝術家在這個社會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憑什麼人們會關注你,收藏你的作品,説到底藝術家可以通過作品提供一種有價值的思維方式,同時這種思維方式又能夠以一個很合適很恰當的新的表現方法去展現出來,恰好又是當下社會所需要的,才可以成為新的價值,才能在社會中形成鏈條。同樣做藝術管理的人也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在整個經濟與社會鏈條中你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和我第一點講的“服務”一樣,要服務藝術家,聯繫藏家,購買者,都是自己在社會中存在的價值,但都是以在學校中學到的很堅實的理論基礎為依據的,否則很容易被不成熟的市場環境誤導,隨波逐流。

 三、市場資訊很重要。中國有中國特殊的環境,現在的市場不代表未來的市場,時事資訊應于學生分享,了解市場性的時事報告是很必須的。包括請一些係友做講座對本係建設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中國20年的發展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這樣的宏觀環境一旦有所認識,就不會對中國當下的泡沫所迷惑。

 四、藝術管理與實踐密不可分。有些實踐在學校可以教授,如布展,對空間的利用,包裝材料,日本就是這樣做的,但在中國幾乎沒有學校可以教,甚至專業公司也很缺乏。如果我們係以後能引進一些實際操作的過程,對學生是很有用的。日本設計管理系會教授軟體的運用,以後工作中對軟體需要掌握基礎常識。這些在學校裏可以側重培養,但有些是學校不可以教的,比如你要做策展或畫廊,怎樣籌款,與金融系統打交道,還有一些潛規則和實際的部分,學校沒有辦法交,學生也無需學,學生可以進行相關行業的長期實習。

 五、藝術管理需要心懷藝術理想,否則就會改行,對今後的發展不利。

【馬敏】

 大家好,我是咱們係01級馬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做收藏工作。我認為大學是守護自己理想的地方,沒有必要教一些現實的東西。

 一、藝術管理解決什麼問題?就是藝術生態的問題,書不可能天天學,但我們要搞清楚體制內外如何運作,這樣便於就業。

 二、課程教什麼?到工作崗位時,要跟老師傅學如何去拿文物、包裝文物,這些是在工作崗位上學的。還有如何去撰寫展綱,格式是什麼,需要什麼,聽著難,但可以虛擬展覽,以往展覽進行針對性訓練。還有編輯圖冊,基本需要,致辭、前言、編委會的位置,對於工作有幫助。還有文物局的報批手續,之前我們的展覽就因為作者是否可以出境而遇到困難,如果在學校針對訓練,會讓被人覺得這個學生素質很高。在學期間要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後不要覺得這個學生很外行,連基本知識也不懂。可能就業工作後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三、我們要做一個選擇,踏實做學問與功利的積累人脈,也許在其他領域適合,但在我們領域不適合,還是需要踏踏實實做人,因為圈子是很小,人品與口碑非常重要,因為過分賺取人氣與知名度是一把雙刃劍。

 四、其他領域的知識也應該掌握,比如法律上的著作權,署名權,所有權,是任何崗位都必須清楚的,管理上可以模倣經管開設一些課程,但教授的知識可能是自己實戰中都可以總結出來的,只不過是以一種理論的形態呈現。

【李天垠】

 我跟馬敏是一個班的同學,01級史論係本科,05年畢業後進入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工作至今,經常在工作中聯想上學中學到的知識,比較那些知識是學到的,那些只是是沒學到的。我會經常虛擬的想我如果是史論係的老師,我應該如何交學弟學妹們學習。

 我在上班中第一件問題是故宮收藏的絕大多數作品是我們沒有學到的,畫家是沒有聽聽説過的,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彌補的。布展的時候需要細碎的基礎知識,如藝術家書名通常以字號而非姓名,有可能看到卻不知道。

 文物操作在博物館很重要,我在進故宮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指派師傅教授怎麼操作以不致文物損傷,因為故宮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每個操作都需非常謹慎。新員工需要練習,我們有自己的視頻教程,布展與撤展最容易發生文物損傷。這是以前上學過程中沒有的課程,有必要加設。

 故宮的特點是很少會有“徵集”工作,除了捐獻,因為館藏數目很多。主要是想怎樣整理好已有的文物。故宮每年在世界各地有幾十個外展,擔負著為中國做文化傳播的工作。庫房的保管是展覽中的重要一環,不能把已經參展的作品再放入別的展覽,展覽結束之後,一級品要有三年的休眠期,二級品一下會有幾個月不等的休眠期,回來之後需要製表整理,待休眠期滿了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展覽,這是一個統籌規劃的工作,不是高科技但是很繁複,需要花心思來做,展覽賬目要記清,不止于忙中出錯,可以多增加實習的課程,上學期間就去博物館美術館進行實習,對於成長大有裨益。

 文物包裝也很重要。據我觀察,出差到世界各地做展,日本的博物館可以達到和故宮相當的技術水準,在細節與流程上與我們一模一樣。比如挂畫,梯子需要放到展櫃裏去挂,容易把櫃子弄臟,故宮和日本都用襪子把梯子腳套上,就能避免這一問題,這是諸多細節之一。展櫃包裝我們需要教會什麼類型的文物需要怎樣包裝,細節需要摸索學習。

【彭烈洪】

 作為策展人點子很重要。我做的很多展覽都是很多人爭著出錢,比如我在上海虹橋當代美術館做過一個這樣的展覽。我還有一個點子,問湖南省博物館館長你們做過“湖南的群體油畫展”嗎?他説沒有。後來他做了“中國油畫精品系列展——湖南篇”,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撥款。現在政府對文化事業很重視,甚至每個區都有撥款,北京也是一樣。我八月份在北京做了一個“全國青年邀請展”,拿到了懷柔區的政府撥款。好的點子對於和溝通有助於策展,最後出一個好的方案。

 我們藝術史論教學應該與許多畫家溝通,去他的展覽和畫室,了解他的技法和個性,甚至拿起筆來體會,會很準確把握展覽的度。與美術館與經紀人的交流,情商每個人都有潛力。本人讀書期間基本不交流,本科學習油畫,可能的話去繪畫係旁聽課程,我讀碩士的時候三分之一的選擇繪畫係,碩士論文的選題也是現實主義油畫方面,因為進行過一定聯繫與研究,與翻資料寫出來的東西不一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