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田自秉、葉喆民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07 15:52:2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13年11月2日上午,“慶祝田自秉、葉喆民先生九十華誕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本次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承辦,是慶祝藝術史論係成立三十週年系列活動之一。由於身體原因,田自秉與葉喆民先生均未能出席。陶如讓、胡照華、奚靜之、祝重壽、傅希聖、尚剛、張夫也、楊陽、杭間、鄒文、趙農、方李莉、林華、吳明娣、蘇濱、楊先藝等兩位老先生的同事、親人和學生們出席會議併發言。

研討會現場

田自秉先生是著名工藝美術史家、工藝美術教育家,新中國工藝美術學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出生於湖南石門,1944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8年畢業,受業于著名藝術教育家龐薰琹、雷圭元等。求學期間組織“圖案研究會”,任第一屆會長。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1983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工藝美術史係(現用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田自秉任副系主任,歷任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在長期的教學與研究中,成就突出。主要著作有《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染織史》(合著)、《中國工藝美術》(合編)、《民間染織刺繡工藝》、《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等,併發表過多篇論文,影響深遠。

葉喆民先生是著名陶瓷史和書法史家。1924年生於北京,滿族人,畢業于北京大學文學院。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里、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1977-1985年首先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上世紀80、90年代兼在北京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陶瓷史”、“中國書法史”,被國家民委會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家”,2008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評選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葉喆民先生著述頗豐,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説》、《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古陶瓷文獻備考》、《尋瓷訪古漫記》、《汝窯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中國書法史通論》、《飲流齋説瓷譯注》等十余部專著及論文百餘篇。八十歲後仍主編《中國磁州窯》,2007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提名獎。

以下為發言記錄摘要:

   

張夫也:田自秉和葉喆民二位老先生是我係健在的最高齡的教授,為我係的教學研究和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今天我們就在這裡為二老慶祝九十華誕並對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和教育成就進行研討。雖然兩位老先生本人因為身體原因不能蒞臨今天的會場,但會場上陳列著葉先生的書畫作品,也有兩位老先生的照片和著作。睹物如見人,請各位談談對兩位老先生的印象,講講二老的人格魅力,並對他們的學術成就進行回顧和總結。   

陶如讓(藝術史論係離退休教師):在這裡我年齡最大,82歲。建院的時候我就在,學校的牌子剛挂起來,當時是俄語教師。那時的牌匾不是毛主席寫的,是孫中山的秘書葉恭綽寫的。後來的牌匾也不是毛澤東親自所寫,中央美院那個是他寫的,我們改了兩個字,還挺協調。當時到學校來以後,田自秉就在這裡。1958年張光宇和張仃他們創辦了《裝飾》雜誌,田自秉就在那工作。創刊的第一期,就有我的關於蘇聯工藝美術的一篇稿子。田自秉是創辦史論係的元老之一。剛開始由於我搞外文,跟他接觸少,後來的相處則是非常長的。當時為了撰寫《中國工藝美術簡史》,我們兩個曾經組成一個團隊到地方上去——到井岡山,考察蘇區的情況。《中國工藝美術簡史》我寫了一部分。能夠寫成這本書,也歸功於組織者奚靜之老師,田自秉和王家樹是主要撰稿人。這本書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是中國第一部工藝美術史。當時地方上根本就沒有工藝美術課,這個算是最基本的教材。

田老師有一個特點,就是刻苦勤奮,系裏很多老師都趕不上。他剛開始在圖書館工作,找書根本不用查目錄,走到書架旁就能找到,學生們找書找不到就直接找他。他在圖書館工作,雖説是一種埋沒,但客觀上成了好事,為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一生很清苦,也很坎坷。我們文革時被下放到石家莊郊區,他的處境很糟糕,心情也煩悶。直到恢複學校招生的時候,才讓他上臺講課。

我個人對陶瓷很感興趣,跟葉老師也有接觸。葉老師很有性格。他當時對陶瓷係有些看法,我就勸他。他説:我跟他們講五代很簡單的東西,他們都搞不清楚,我怎麼會不生氣。葉老師的確有水準,不喜歡不學無術的人。對這一點,我很尊敬他,他對陶瓷係的貢獻很大。  

祝重壽(藝術史論係離退休教師):我好多年沒來學校,今天特地來參加這個會。田先生和葉先生我都特別尊敬,是我的老師。田先生直接帶我,我是第一個工藝美術史論的博士。葉先生我也經常請教,他是真正搞鑒定的,很專業。其他幾位老先生都對我有幫助。尚愛松老先生,我經常登門求教。王家樹老先生,一聊起來慷慨激昂,文采飛揚。

我的感觸有這麼幾方面:一是這些老先生們對國家非常關心。每次去老先生家,他們都要談一些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看法。二是對我們的教學很關心。每次去探望都問我學校怎麼樣。國家的退休制度很糟糕,正是在老先生們起作用的時候,就全都讓退休了。還有一點,就是老先生們非常平易近人,沒有架子,可以討論任何問題。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人,越是有架子的人,越是沒有學問。比如田先生,他允許學生提不同意見。我去他家請教,田先生和夫人吳先生,有時候我們一起談,甚至談著談著爭論起來。有時是他們倆爭起來,我還在中間調解。田先生有時鬧小孩子脾氣:“你不要説了。”吳先生就不講話了,但心裏是不服氣的。這是老先生的可愛之處。還比如説搞染織的柴扉先生。我去他那下棋,我的水準很差。老先生有意思,每次我吃他子的時候,他就説“我們研究研究”,到我輸子兒也這麼説,他就説不行不行。我與尚愛松先生住得近,經常去他那兒。那時候我是個中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經常寫文章讓尚愛松老師看,他都熱情鼓勵我。回想起來,那時我寫的連中學生的入學水準都沒有。接著他給我提意見,一二三四五,説出條條框框,聽完心服口服。葉先生也是這樣,平時我還會跟他聊天。比如我看電影《三槍》,覺得太糟糕了,就跟葉先生交換意見。葉先生説張藝謀是“青提”。這是跟他們的接觸。

他們的為人也特別讓人敬佩。有個共同的特點——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在文革時期,兩位先生長期受到打壓和迫害。那天參加學校研討會,田先生很好一個老師,莫名其妙地被加上罪名,處境很糟糕。他在學校裏監督勞動,長期喂豬,這是我親眼見的。田先生寫的書是偷偷寫的,根本就不允許寫,一旦發現,就是罪名。那時候讓人知道寫書是不得了的,不老老實實接受改造。後來我跟田先生學習,當時的資料很少,只有一個文物雜誌,一個考古雜誌,再加上圖書館的一些資料,就這樣開創了工藝美術史的研究。包括龐薰琹先生寫《裝飾畫》,也是這種情況。越迫害壓制,我反而越挫越勇。我通過學術,來證明自己。葉先生也是如此。陶瓷史我最早看的是葉麟趾先生寫的書,非常敬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具備了國際眼光,到現在很多研究者都不具備這種眼光。但那本書很精簡,我非常希望有個注解。《水經》重要,《水經注》更重要。後來葉先生做了這件事,也只有他能做這件事。在那本書裏有定窯的發現,據説日本人小山富士富想要冒名頂替。有意思的是葉先生發現了汝窯窯址以後,也不受重視,上海有些人也想要冒名頂替。這些事情反映了當時老先生的成就來之不易。我們史論係應該學習這些精神,沒有逆境不可能成才。   

奚靜之(藝術史論係離退休教師):兩位老師説的都非常好,我就不多説了,就説説我對兩位老先生的印象。那時候的條件確實艱苦,經費不足,沒有軟體硬體,人數也不夠,但這些阻擋不了我們辦學的熱情,兩位老先生也為系裏的教學工作做了很多的貢獻。田自秉先生,踏實穩重,治學嚴謹。葉喆民先生,出身於陶瓷世家,不僅在陶瓷史方面有傑出的成就,還是汝窯的發現人。他文采風流,能寫詩能畫畫能寫字,尤其是他的章草,是非常非常有名的,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們兩個都比我大十幾歲,在教學和生活上給過我很多的幫助,我們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包括教學方面的和學術方面的,也會坐在一起探討。他們兩個負責教授的中國工藝美術和陶瓷史書法史的課程,是我們係成立之初的重要支柱,到現在也是功不可沒。   

林華(田自秉先生的博士):我給張夫也老師鞠個躬。這個研討會2007年的時候我當面跟田先生説要辦一個,但是沒有辦成,有人説我們倆(方李莉)沒有資格。如今夫也給辦成了,我很感謝,這樣也有臉面去見老師了。我是學藝術設計出身的,來讀史論係,可以説是最沒有修養的。田先生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本不想招我。閒聊的時候,我跟他説我想研究藝術設計美的成因的問題。田先生説他也很感興趣,就把我招進來了,這在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論。   

方李莉(田自秉先生的博士生,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我跟田先生的感情比較特殊,我是他唯一的女博士。因為這樣,師母對我非常好,每次到老師家就非常熱情,不住地給我夾菜。田先生在工藝美術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書一版再版,都在高校做教材。他一直希望有一部工藝美術的通史,一直都在寫,可惜出版方面的種種原因,到現在都還沒出來。我寫的是單獨的陶瓷史,齊魯出版社要出版,也算是獻給田先生的禮物,扉頁上就寫了“獻給田自秉先生”。他當初鼓勵我讀了北大人類學的博士後,因此,我也學會了用人類學的角度看工藝美術的問題,陶瓷史就是用這種眼光書寫的,一寫就是16年。葉喆民先生我也很尊重,因為是寫陶瓷史,看了很多他的書。  

吳明娣(葉喆民先生的碩士生,現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我是帶著使命來的。葉先生一個月前摔了,我來代他説話。他身體很不好,90歲了,老天保祐。他在北京醫院經過了兩個月的磨難,挺了過來。他對負責照料的學生説:小軍,我還不能死,我的書還沒有寫完,還不能跟人家交代。老先生對待學術的態度,是我們最好的精神財富。我對葉先生的印象,一個是學究,一個是嚴師。他的嚴厲讓我發抖。我是一個讓他看不上的不成才的學生,一直都不能讓他滿意。但也就是這一點,促使我不斷努力,才讓我走到今天。葉先生80歲以後還是著述不斷,不僅僅是編而已,很多都是親自動筆。這也足以説明,一個嚴師和學究對教學和學術的貢獻。

田先生當時給我們上工藝美術史。現在很多學生都在做設計史,但我一直堅持做工藝史。他們兩個是史論係重要的學術奠基人。一艘小船在風雨中飄搖而不沉沒,一定是有壓艙之寶,這些老先生就是這些壓艙之寶。借這個機會,我也表達對奚先生和尚先生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沒有他們,我也不會走到今天。   

胡照華(藝術史論係離退休教師):我跟他們兩個接觸不多,但有一些具體的事情可以回憶。田先生每次見到我,都會説上三言兩語:“你要多寫,我每天都寫兩三千字。”這話語重心長,我回去好好琢磨了,很受益。還有一次在走廊上碰到,他很高興地説:我們查出來了我是苗族!他説少數民族裏也有很多的專家。我們對少數民族的特色和工藝美術一定要重視,56個民族,重點的那幾個民族要摸透一些。我前幾年寫了一些佛教美術的書。藏族人很聰明,他們有很特別的空間設計思維,比如説唐卡,大大小小,裏面有很豐富的人民生活的內容。唐朝的人生活很豐富,故宮就收藏了一個皇后做的唐卡。還有就是,我出版了一本書《中國工藝美術簡史》,一個月就交稿了。因為我寫過一個通史,就是縮寫一下,很容易。我都沒送給田自秉,覺得拿不出手,只是中專的教材。他打電話來,説怎麼跟我們的都不一樣啊,很好,百花齊放。第二次是我出版了一本關於中國龍文化的研究專著。他對我打電話,我非常吃驚,他到老年還在不斷地讀書。田老師的工藝美術兩個特點:一是簡明扼要,非常精到,跟王家樹先生不同,王先生妙筆生花,很有文采。雖然從內容上來講可能大同小異。另外一個是注重實踐。作為一個馬列主義的學者,我們一定不能脫離實踐。我對中國的工藝美術史寫作有個建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工藝美術起碼一萬年以上。五千年不準確,歷史是綿延的,不能割斷。還有很大的發展和開發的空間,值得我們分頭研究。“工藝美術”這四個字,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

葉先生我不熟。我從《中國文物報》看到他的連載文章。我在老家景德鎮有機會考察過一個禮拜。當地讓我做報告,我説做不來,是小學生水準。我們宋代不只十個世界有名的窯址,現在一個個復原了,就是對世界的貢獻,所以葉先生很了不得。要恢復老東西有很多問題,有很多科技含量在裏面,所以很艱難。兩位老先生都值得尊重。   

趙農(史論係畢業生,現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係系主任):我是作為一個學生來彙報來參加係慶。畢業後26年,經歷很多的磨難。我出版了15本書,現在送給系裏一套。這麼多年,我主要有兩大任務:第一齣書,第二工作。在這裡對各位老師和學弟學妹的關懷錶示感謝。我出差的時候帶了許多絲巾,送給各位先生。   

楊先藝(史論係畢業生,現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系主任):我的書雖然沒有趙農的多,但也寫了很多本了。我的博士以前跟我説過:翻過所有的書之後,發現田先生的書含金量是最高的。田先生開創了一個學科。傳統的工藝美術史是不是就是今天的設計?如何把中國的文化體系發揚光大,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思考的。中國現代的設計學體系,不能慢慢走向死衚同。   

楊陽(史論係離退休教師,史論係第一屆本科畢業生):我回憶一些與老先生們在一起的片段吧。田先生出了工藝美術史的書之後,很為難,告訴我他的樣書不夠,沒有那麼多的書送我們。我説沒有關係,把書放到系裏面,我們輪流看就可以。那本書在北京迅速脫銷,但他最後還是把書都送給我們了。我的畢業答辯是關於剪紙的。葉先生問我:剪紙在陶瓷裏是怎麼運用的。我説這紋樣是在磁州窯裏面。葉先生説你再想想,然後發現答案是吉州窯。另外有一件事,每年去看望葉先生,他都會提到他的寶貝們。他希望捐給學校,但這件事情一直沒有人落實,我希望能將這件事情提上日程,他很著急自己的身後事。  

蘇濱(史論係畢業生):我給葉先生整理了一些瑣記。他的筆記摞起來有兩三尺高,治學非常嚴謹。俗話説少壯功夫老始成,葉先生就是這樣。他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注意。葉先生是先找到瓷片,對瓷片進行了很詳細的分析後,再去找窯址。葉先生的書法造詣也很深厚,師從過徐悲鴻、羅復堪、溥心畬等大師,習字已經有八十年了,因而他的書法有一種很古樸的感覺,很有詩書氣。他在書學方面的研究,就是書法通論了。治學很用功,非常值得學習。   

張夫也:各位的發言十分精彩,對我係來説是寶貴財富,對我們以後的教學研究也是極其珍貴的資料。在這裡我代表史論係向各位深表謝意並給大家鞠躬致意。由衷祝願兩位老先生健康長壽!也願在座的各位老先生們健康長壽!

   

   (記錄、整理:王家歡、安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