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蒲鴻:學會判斷與認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4:54:2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蒲鴻

【簡介】蒲鴻,2007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北京建築中心項目負責人,評論家、策展人。

  

問:您當年為什麼想報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

答: 機緣巧合,我當時學的是文化課,後來報考志願時,發現有一個專業可以搞藝術,非常感興趣,然後就報上了。那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已經併入了清華。記得當時報名時,你們現在的紫荊公寓還沒建完,一大片空地,我們住在10號樓。  

問:當年藝術史論係有哪些老師對您的幫助很大,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有很多老師,當然首推我的導師島子,在學業和生活、為人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印象最深刻的是幾年前我的一個師姐畢業,島子老師特意把我們帶到王國維先生的紀念碑前拍了留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碑在一教旁的角落裏。每一個清華人都該去看一看。其他老師,如張敢老師,還有陳岸瑛老師,我們至今都有很多的聯繫。  

問:那您回憶起當年在學院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有何難忘的經歷和感受?

答:非常多,我們在老工美呆過一年。因為那裏宿舍緊張,所以男生都住在校外的一棟兩層五六十年代建的老樓。印象最深的是,由於是老房子,消防管得特別嚴,所以額定電壓只有20伏。我們在宿舍裏能做的和電有關的事情就只有開檯燈。每天例行的工作,是跑到一樓保衛處那裏花兩毛錢為自己的手機充一次電。

我們還在清華的博士樓住過一個月,是在十年前,那裏的回憶也很美好。那是民國時期的老房子,我們住在五樓。其他的房間都是博士生們,我們又是藝術生,所以很鬧騰。一到晚上就爬到天臺上聊天,吃西瓜。有一次我很晚回去,大概過了12點吧,那時的門禁早就關了,就爬著消防梯翻上二樓,那時也挺調皮的。

社團吧,我在大三的時候,和三個其他的同學組成了一個叫750的工作室,為什麼是750,就是説三個250。主要工作就是交流一些前沿的設計、藝術思想,放過不少電影,組織過不少活動。剛開始我還不是成員,後來他們就拉我進去了。一個也是你們的師兄,兩個搞設計的,其中有一個現在在設計圈還特別有名,得過很多大獎,叫雷磊。昨天我們還聯繫了一下,他正在香港,我正在深圳,琢磨著能不能聚一下。我們那一年幹了很多事情,虧了你們的另外一個師兄傑出的協調能力,我們相處很愉快。最後畢業時,大家在著名的西門烤翅從晚上11點吃到5點,喝醉後爬著回去的。這些都是年輕時的事情了。  

問:你是如何選擇併發展您的事業的?為什麼會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建築中心?

答:也是機緣巧合,我和建築學院的很多學生有聯繫,很多到現在還是我的朋友。當時找工作時,看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哥大建築中心的主任也是90年代清華畢業的,世國內很年輕也很有作為的一個建築師。我在的機構直屬於哥大建築學院,他們除了在北京,在紐約、孟買、裏約熱內盧、阿曼、東京等地都開設有類似的機構,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網路。工作方式很獨特。我在那裏工作了共三年,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至於説如何選擇和發展我的事業,我是一個沒有那麼多計劃的人,走一步看一步。以前我有一個美國同事,我和她聊起職業規劃時,她説美國人三十歲之前都不圈定自己的發展方向,他們想多嘗試不同的職業。儘管我的職業觀念很不相同,但是我覺得在不同的領域裏多看看,多走走,對以後總是有幫助的。年輕時可以多嘗試。  

問:此外,我還了解到您還有一個身份是青年批評家,您是怎樣發展和規劃的呢?

答:前一段尤倫斯約我去主持一個講座,我還和他們理論過要不要用青年批評家來定義我的身份。我不太喜歡別人稱呼我為青年批評家,按照這個類似的身份,我寧願別人稱呼我為評論家,更中性一點。這個就是我在島子老師那裏學習的主要方向。我們當時的課程是當代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等等。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會盡可能地保持一種寫作的狀態,這樣有助於對周圍的事情進行思考和消化。這也是我在哥大建築中心工作的三年裏,一直不放棄這個身份的原因。目前我的身份更多元。多元的身份意味著不夠深入、不夠精緻、也不夠專一,意味著在每一元的方向裏,我的發展都不會那麼快,也意味著我需要更多的精力、熱情和時間做事情,畢竟戰線在我看來目前拉得其實是有點長的。但到現在為止,我覺得自己的堅持都是正確的。  

問:您對自己的學弟學妹有什麼學習生活事業上的建議嗎?

答:保持系統、高強度和密集的閱讀量。我傾慕美國的教育體系,他們對人文學科的培養非常紮實,閱讀面也非常廣。你們計算一下,這四年的教育裏是否能保證一千本及以上的基本閱讀量,做到這個是形成獨立判斷的前提。我記得島子老師最開始就推薦我讀的書是托馬斯·潘恩的《常識》,一本很薄的小冊子。尚剛老師在我們剛進校的時候,推薦的是範文瀾十卷本的《中國通史》。

我想説的是,清華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學,我們學院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這樣一個更大的平臺,應該更多地培育具有人文精神,而不是純粹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生。這幾年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其他經驗性的如人脈、技巧、執行能力等等,都可以慢慢成長。唯獨判斷力這個東西,只能在大學的通識教育中通過哲學、社科、經濟、政治、歷史、文學的大量閱讀中獲得。經驗和判斷是兩回事情,我們往往重視經驗和知識,但缺乏判斷,這樣很容易在隨時撲過來的社會浪潮中走偏。相反,有了判斷,你才能看得見未來,根基才扎得深。未來的社會是相當精彩的,充滿可能性,也只有學會判斷和認知,你才能保持一種持續的新鮮感和好奇心。  

問:最後您有什麼想要對藝術史論係三十週年係慶説的話嗎?

答:今年因為係慶,不斷有同學開始聯繫我。系裏也有老師打電話跟我説要建立校友會之類的組織,還籌劃設置藝術管理專業。我從電話那頭感受到了系裏繁忙的景象,很有活力,很有生機,一派新的氣象。清華是一個很好的大舞臺,現在天時地利人和,我祝願未來的藝術史論係做得更純粹、更學術、更專業。我祝願我們的人馬拉到哪去都是精兵強將,都生龍活虎!

  (採訪:侯羽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