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趙子龍:做靠譜的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4:51: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趙子龍

【簡介】趙子龍,1982年生於山東高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2004屆本科畢業生,2006年9月2009年7月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讀研究生。工作跨界,從事策展、藝術評論、藝術市場、媒體及電商。現任北京德美藝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德美藝刊》副主編。

  

問: 您當年為什麼選擇藝術史論作為專業?

答:當時主要是為了“上大學”的問題。十多年前,高考對我們這些不能拼爹的農村孩子來説,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山東考生眾多,分數又高,我本身文科很不錯,理科比較弱,恰好那時候是最後一屆3+2,藝術考生不考數學。當時的情形是網際網路剛開始興起,中國剛加入世貿——在那種歷史背景下,藝術史是一個新興的學科,比較冷門,就業前景並不是太好。但出於現實考慮,只能先考上大學再説。  

問:您在求學過程中有沒有什麼事情或朋友或老師使您印象深刻?

答:每一件事都印象深刻,這不是客套話。對於一個出身農村,從未到過大都市的人來説,大學中經歷的難忘事情太多了。當時我在班上是一個比較愚鈍的人,內向,頑固,木訥,但內心非常敏感,許多事情的細節我都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我的狀態就是一個渴望了解新事物但又很好面子的人。我和大多數同學不一樣,他們的上一代已經完成了從農村到城市的過渡,我卻要一下子跨越兩代和他們交流。史論係的每一位老師,都影響了我的觀念,對我來講都至關重要。我當時表現出有一些性格上的“古怪”,今天看來是因為對新事物的惶恐和排斥。老師和同學們都對我很寬容。我記得當時系主任杭間老師在開學不久就請來了當時還相對邊緣的當代藝術家方力鈞、王廣義;記得我的研究生導師島子老師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普及,為我打開了全新的思維模式;記得張敢老師願拿出一下午時間和我談人生、社會;記得陳岸瑛老師是一個陽光正能量的高帥才……這些生活經歷不僅僅是知識的訓練,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思想的寬容度,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説,等於拓展了世界的容量。  

問:您大學期間有沒有參加什麼社團?您覺得大學應該如何度過?

答:在大一的時候,我在學生會體育部做過一段小幹事,但很快就不想繼續幹下去,因為感覺忙活完了,沒有收到什麼想要的經驗,後來就出去做一些兼職,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

我覺得我的大學浪費了很多時間,效率很低,自認為是失敗的。儘管我當時做很多事,我跑到其他係去學設計,學繪畫,學拉坯,還去接一些活,把我們上過的課“倒賣”給社會上的人——但我依然是失敗的,因為我像無頭的蒼蠅一樣逮著啥幹啥,不懂得理性、排序,分不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的失敗能提供給大家供參考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重要的事和喜歡的事、緊迫的事,先做哪個?我大學四年,做了錯誤的回答:先做喜歡的事。今天反思,比較靠譜是:先做重要的事。無法做出靠譜的回答,是因為缺乏理性的目標,將“隨意”理解為“自由”。所以我覺得大學一年級是決定性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大一意味著從高中走向社會,這一年,我們最好做一份計劃表,列出來你在三十歲之前需要完成的任務,不僅僅是學業,也有結婚、生子、就業、財富積累、人脈關係等任務。有了這個計劃表,我們才會有針對性的去利用時間,改正自己的缺陷。這份計劃表很難,需要我們調查許多有過實際生活經驗的人,不斷修改,使這份計劃表盡可能靠譜,最大程度刨除那些自我臆想的東西。我想建議大家現實、真實起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如同打開一個遊戲,我們必須知道遊戲規則是什麼。大家須知道在這個社會中要生存下去,需要哪些素質,然後慢慢鍛鍊。比如,如果你知道人脈是至關重要的,那麼你可能就不會再因為一壺水而和舍友鬧矛盾。四年很快就過去了,但大四了還一頭霧水的人大有人在。成功是一個枯燥的物理過程,而不是一個文學化的勵志過程,僅憑情緒和一時洶湧的正能量,無法實現。我希望大家盡可能的務實,多積累做事的具體經驗。經驗的豐富,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

第二個經驗就是:千萬不要迷信知識,迷信文化;一定要務實,實在,不空談道理,多積累具體經驗。我曾經以為知識就是萬能的鑰匙,只要掌握了那些所謂的數千年來積累的智慧,就能處理好現實問題,今天看來,大錯特錯。經濟界談問題,一般來説要包括兩部分:模型和數據。模型就是原理,但僅有這個不夠,必須要有具體數據來支撐這個模型。講道理容易,做調查難,但沒有調查就去講道理,講的越好,未來你的老闆可能就會越反感你。所以,建議大家慎用大詞,要對一件事情發表意見,首先盡可能去分析了解這件事情的具體細節,因為一件事情的做成,是有無數個細節的成功組成的,知道具體問題是什麼,這是我所認為的“靠譜的人”。要鍛鍊這種思維和能力,我們就要和這樣的人去做朋友,珍惜周圍那些能把事情搞定而不是喜歡評論事情的人,能搞定事情的人是靠譜的指路者:不靠譜的人只能告訴你一個籠統的方向,靠譜的人會告訴你走哪條路做幾號線從哪個口出往哪拐多少米這樣具體的數據,顯然他是自己走過才能告訴你。  

問:可以談一下您畢業至今的工作經歷麼?您覺得史論對於您今天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答:我在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就去成都,在著名策展人呂澎老師那裏做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的項目。那段時間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轉捩點,在大量具體工作中,我明白了“知識”與“判斷力”之間的區別,也不斷磨練自己為人處事的能力。

判斷力是我們能否準確把握、控制事情的能力,判斷力需要大量具體經驗的積累。知識,僅僅是判斷力無數種原料中的一種。在沒有具體操作一個項目之前,我自以為有了足夠的知識就能做好一件事,後來證明錯了。慶倖的是,儘管我天性駑鈍,但大量的具體工作鍛鍊了我的判斷力。回到北京之後,我認為首先應該把這個行業搞清楚,所以我參與創刊了《藝術時代》雜誌,借機把這個行業最有作為的人親自採訪了一遍:方力鈞,艾未未,張子康,王廣義,徐冰,周春芽,盧傑,王璜生……這些完成之後,我覺得要繼續做事,應該走向藝術行業的上游——商界。正好那時候我在一個商界朋友的推薦下讀了馮侖的《野蠻生長》,又通過馮侖的介紹讀了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許多文章,決定通過藝術跨界到商業,遂加入現在的公司德美藝嘉。德美藝嘉讓我意識到,市場的觀念是我們美院學生極其缺乏的思維方式,而身處商界的人無論在判斷力還是在魄力上,都遠遠高於藝術界——因為他們是在實戰,判斷失誤就真金白銀的損失。

這段時間最大的坎坷,就是從書本中徹底向現實轉化。書本道理有時候在現實中完全無用,極大打擊了我的自尊心。經過多次失敗後,我終於放下文化的架子,開始就事論事,一切從現實中出發思考判斷問題。  

問:談談您對史論這個專業的看法,比如説當時的史論與現在的史論的異同。

答:根據全國的大氣候,史論係可能會慢慢延伸為藝術管理行業的人才訓練基地。未來藝術管理行業需要的素質(根據不同工作有所側重)我認為主要有:

1、完整的藝術史功底(從傳統到現代,到當代);

2、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常識,中國的市場經濟歷程,現行經濟制度的合理性及問題;

3、融資能力;

4、文化項目策劃和商業計劃書撰寫能力;

5、廣泛的人脈關係,即媒體公關能力; 

6、市場行銷能力;  

問:您對現代學弟學妹的忠告,您對史論係三十週年係慶的寄語以及史論係發展的展望。

答:我不是有作為者,不能提供多少有價值的經驗。我自己的感受是:一定要做靠譜的人,謹防讀書中毒症。重視現實,務實具體,理性思考,廣結人脈,多吸收新事物新思想,多向在現實中有作為的人請教,不要自卑,不要自大,不迷信,不要怕犯錯誤,不要做道德先生,注意不要成為看似高深實則一事無成,智商高而情商低的人。

   (採訪:鄒海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