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韓倩:師恩難忘,紙短情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4:41:4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2004屆韓倩

【簡介】韓倩,女,1981年8月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教師家庭。2000年,通過清華大學藝術冬令營考入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2004年本科畢業後,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中國工藝美術史。2008年,公派赴英國康橋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學。2011年獲得博士學位,進入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陶瓷組工作。

  

問:回想當年在藝術史論的生活,您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回憶與我們分享一下?

答: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老師吧。我2000年進入史論係學習,本科、碩士、博士加起來有11年,可以説度過了最青春的年華。這11年,我經歷了清華大學90週年和百年大慶、美院50週年慶,當然還有史論係的20週年慶,難忘的回憶很多很多,而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兩位老師:一位是我的導師尚剛教授,一位是當時的大一工作組組長鄒欣老師。

按照時間順序,應當先説鄒欣老師。大一工作組組長基本是清華新生入學接觸的第一位老師,我與鄒老師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是報到的第一天。我是通過清華大學藝術冬令營考入美術學院的,由於錄取方式與班上其他同學不一樣,也導致在安排宿舍時,我被分配到與三位清華其他院係的高年級學生同屋。家長自然希望一個剛離開家的孩子能夠與同班同學一個宿舍,互相有個照應,於是我媽媽就和鄒老師提出能否幫我調換宿舍。我第一次見到鄒老師,她忽閃著長長的睫毛,大大的眼睛真的像是會説話,她特別溫和而耐心地向媽媽解釋宿舍分配情況,表示非常理解家長對離剛開家孩子不放心,但又説孩子上大學需要學會自己處理問題,雖然不能與本班同學住一個宿舍,卻有更多機會與不同院係同學交流,對學生而言也許是一件好事。鄒老師具體怎麼説我已經記不清,但十餘年後,我印象中始終是那個瘦瘦白白的、個子不高、像個小精靈一樣的女孩子(大概那時鄒老師也才二十幾歲),她既溫和又堅定,既親切又有些威嚴,她給我上了大學第一天的啟蒙課。

後來我做了班裏的團支部書記,與鄒老師接觸越來越多,真正感受到她為學生的辛勞與付出。鄒老師常常笑著,非常親切,但嚴肅起來也挺“嚇人”。有一次,各班的班幹部開會,我們幾個遲到,她頗嚴肅地説,遵守時間是對別人最起碼的尊重,不守時的人往往給別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一個不好的印象形成後,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改變。這些話,我牢記!直到現在我工作,也每天提前10分鐘到單位,這成為了我的習慣,而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從老師的一句話開始。

2001年是清華大學九十週年校慶,鄒老師推薦我作為美術學院志願者支隊長參加了校慶的服務工作,最終,美院獲得了最佳志願者支隊獎,我也被評為最佳組織者獎。正是鄒老師,她的信任和鼓勵,引領我看到了大學生活中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以外的另一片天空。

尚剛老師是我碩士、博士導師,是我最尊敬、最親近的師長。我正式拜入尚師門下,當然是碩士開始。不過,由於免試攻讀碩士的報名和考核是在大四上學期,從那時起,我已算是尚門弟子,而我立志師從尚師卻是更早,在大二。我上本科時,美院剛剛併入清華,主校區仍在光華路,只有大一新生在清華上課、住宿,因此大一課程以文化課和基礎課為主,專業課程不多,與本係老師接觸也不多,對專業和未來有些茫然。

大二,回到光華路,系裏給我們開設了更多專業課,其中就有尚師的中國工藝美術史、中國工藝美術斷代史(唐代、元代)、中國工藝美術史料學。作為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史理應是我們係的“招牌課”。尚師深厚廣博的專業知識,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細緻綿密的治學方法,無不令我折服。中國工藝美術史課的考核方式是一篇專業文章加一次閉卷考試。文章主題自擬,我選擇了老師上課時提到的宋代斗笠碗造型問題,開始天天泡在圖書館裏蒐集資料。那時本科生還罕有個人電腦,各種具備搜索功能的資料庫也少,我在圖書館盯著影印本古籍,豎排版無標點,印刷又不清楚,常為了找一個名詞花費五、六個小時,直至頭暈眼花。最後,我用文獻和實物互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儘管論證還存在很多問題,但當我真正自己去發現歷史,通過努力去尋找真相時,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我的那篇小文得到了尚師的認可,他肯定了我不盲從、敢於質疑的態度,也對我為證明自己觀點所做的努力給予了讚賞,文章得了全班最高分。由於認真又擅于“背題”,我在很多課程上都拿過全班最高分,但似乎沒有一次像這門課的最高分讓我如此激動!尚師的學養令我仰止,而他的嚴格也是出名(我在寫本科論文時,就曾被罵哭,這是後話,據説連一位平時談笑風生的師兄,也曾被批評得面紅耳赤,乃至啜泣),得到“最嚴格”的老師的肯定,似乎極大的滿足了我那年輕的虛榮心。大約從那時起,我朦朧的專業方向便被鎖定,而我從本科到博士的畢業論文,竟均未跳脫開宋代、甚至造型研究,如今我的工作領域,幾乎也全在宋代,與其説是巧合,我倒相信是冥冥之中的牽引——那個我初識中國工藝美術史時的“小小驕傲”。

尚師主要著力於中國工藝美術史,尤攻唐、元。讀先生著述,無太多生僻詞彙,卻大得古意,這是文字功力;雖為斷代史,卻絕少時代的空泛議論,每每結合著工藝美術現象,一個王朝的背影就愈來愈清晰明瞭,這是對古代文化的親近。他每以顧頡剛送給女兒的話轉贈學生:“寧可勞而無獲,不可不勞而獲”。不僅如此,尚師還堅持學術為公,反對封鎖資料。《唐代工藝美術史》、《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所附《史料簡編》是先生多年讀盡古籍辛苦搜尋出的,大部分從未被工藝美術史家使用。為方便學人,《史料簡編》不僅錄出原文,還加校勘,詳注出處。尚師期望用自己的艱苦勞動抵制資料封鎖的惡習,補足工藝美術史研究中的史料學欠缺。

尚師不僅治學以誠,教書、授業也至誠。我讀碩士時,尚師做手術住院,日日趴在床上,不能翻身、久坐,那時正趕上學生提交畢業論文,我們去醫院探望時,他正以極不舒服的姿勢為學生逐字批改文章。2011年我博士畢業,寫論文的日子晝夜顛倒,黑白不分,但無論多晚發郵件給尚師(經常是淩晨1、2點),都馬上得到回復,對論文內容更是逐字逐句修改,有時僅刪增幾字,語義卻大不相同,有時換個表述方式,文章便神采大增。畢業前的數月,我忙於論文,對找工作已是無暇顧及,尚師極力推薦我到故宮面試,並親書懇切的推薦信。尚師是學文學出身,文字功力很深,縱是如此,一封不足千字的推薦信,先生字斟句酌,幾番修改發給我。直至如今,我在故宮工作也近兩年,當時看過這封推薦信的院領導仍對此唸唸不忘,讚嘆先生的才學和對學生的情誼。是的,這樣的情誼,我終身銘記!

與兩位老師難忘的回憶有很多,無需細想已在心中。他們非常不同,一位做管理,一位做教學,他們對我影響至深是因為他們相同的至誠,不僅為學、為人,教書、育人也是如此。正是這樣的堅持,影響了我和他們教導過的無數的學生。

問:那您對係慶有什麼期待?

答:特別感謝咱們係通過係慶活動,聯絡各屆係友,讓大家能夠重返母校。當學生時身處校園環境還不以為意,等自己畢業成為一名校友,才可以體會到對師長、對母校的感情。

不知係慶在校友活動這方面的安排,除了建立通訊錄、組織返校參觀等內容外,是否有一些相關領域工作人員的座談(比如在博物館系統工作的校友應該就不少),既能讓在相同領域工作的係友有更多交流機會,也能讓在校的師弟師妹更清楚本專業以後的發展方向、就業前景。這算是我對係慶活動的建議吧。

   (採訪:仲曉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