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張傑:一個博物館人的經歷與思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4:34:34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張傑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簡介】張傑,1980年7月出生於河北唐山,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係讀書,2003年7月到首都博物館參加工作,歷任首都博物館科研陳列部職員、陳列設計部副主任、研究與展示中心展覽二部主任。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委員。

  

問:您當初如何了解到藝術史論這一專業並報考,考前有沒有做過一些準備?

答:其實很湊巧,在高考的前一年,就讀于同一高中的師姐劉銘被我係錄取,成為98級工藝美術學系的學生。老師覺得我的文化課成績還不錯,像師姐那樣學史論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除了繪畫之外,一年中準備了中外美術史的基礎知識,我學習中外美術史主要靠四本書,先是讀了遲柯的《西方美術史話》和范夢的《東方美術史話》,從這兩本散文式的“史話”中對美術史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後跟老師借了中外美術史的幻燈片和一台幻燈機,開始對照著中央美院的《中國美術史》和《外國美術史》學起來了。  

問:您如今在首博的工作部門主要負責哪些事務?工作期間有過哪些難忘經歷?

答:在首都博物館工作的十年中一直從事展覽相關工作,從事過展覽內容策劃,從事過陳列設計管理。目前擔任首都博物館研究與展示中心展覽二部(近現代史與民俗部)主任,負責主持開展近現代史、民俗、非物質遺産方面的展覽和相關歷史文物研究。部門由內容策劃和陳列設計師組成,他們分別負責研究歷史文物並撰寫展覽大綱,以及展覽陳列設計工作。

工作十年來,做了不少展覽,但是最難忘的應該算2006年與英國大英博物館和2007年與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合作。剛剛結束長時間的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面對當時設備設施一流、展陳手段領先國內同行的博物館時,我們不少人都覺得首都博物館已經具備了大型現代化博物館的實力。與大英博物館的合作是首都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的第一個國際展,這個展覽內容的編輯工作自然落到了我們幾個英文尚可的年輕人身上。當時已經不是第一次擔當大展覽,但是我在拿到大英博物館的文物目錄的時候還是震驚了,在這份目錄上不但記錄了文物編號、名稱、基本描述、來源這些常見資訊之外,英國同行還特意列出了是否屬於易損、最佳陳列角度、固定方式,細緻到陳列這件文物的展臺用什麼牌子的什麼肌理的布包裹。我至今記得這份細緻的文物目錄,這是一個有著250多年曆史的國際知名博物館對待文物藏品的態度。我第一次真切地認識到博物館人對待藏品的那份責任。

與盧浮宮的合作則讓我領會到了另一種博物館。盧浮宮對待藏品的標準是全世界博物館裏最高的,甚至盧浮宮的標準讓美國人信服。在美國博物館協會的會員單位中有這樣一個共識,只要某個博物館與盧浮宮合作過,這個博物館的藏品保護條件和陳列條件就可以被美國博物館協會的各博物館所接受。一個大型的關於古希臘的展覽,上百件文物,其中一半是大理石雕塑,而盧浮宮博物館只派出了兩名布展人員,這兩名布展人員不僅懂得文物與歷史知識,還熟知布展技術,甚至能夠直接繪圖,指導製作人員製作固定文物用的展具。而面對這兩名盧浮宮布展人員,我們的博物館卻派出了四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去和他們的專業業務對接。交流的不對等、人員素質的不對等給我很大的震撼,我們的機構設置和人員專業素質與世界一流博物館相差的太遠了。

和大英博物館、盧浮宮博物館的差距,是我職業工作中對中國博物館界發展現狀的第一個認識,中國博物館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去完善,有很多探索和發展的空間。  

問:您認為藝術史論這一專業給您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什麼?

答:其實,在就讀藝術史專業之前乃至在大學的學習中,我並沒有對“藝術史有什麼用處”這個問題有明確的思考,學習上還是比較機械的,並不是個靈光的學生。工作之後,接觸的博物館領域的人多了之後,才知道藝術史這個專業的重要性。

初到博物館,我發現中國博物館與歐美博物館的主要區別之一就是專業人員的知識背景。在國內的博物館,大多數專業人員是考古學、歷史學背景的,而歐美博物館專業人員多數是藝術史、人類學專業背景。於是造成了兩種博物館展覽面貌的根本差別:中國的博物館展覽注重系統的歷史資訊,像一部教科書;而歐美博物館則注重展覽上的資訊解讀,多以藝術類展覽為主,提倡審美與探究。剛到首都博物館參加工作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是學藝術史的,那時候幾乎沒有人知道到底什麼是藝術史,多數以為和展覽設計師是一回事兒。十年之後,首都博物館有藝術史專業背景的專業人員僅有五人,而在展覽業務部門的只有兩人。藝術史專業人員在中國的博物館界仍然是極少數。

但是,藝術史專業背景使我們的展覽策劃與其他專業有明顯不同,藝術史的策展更注重於通過文物去闡釋歷史上的文化藝術或社會經濟狀況。從藝術史角度策劃的展覽,整體策展方法偏重於創作,強調展覽的表達力和感染力,而不僅僅是史實的呈現。因此,藝術史對於中國的博物館來説,能夠為改變中國博物館的展覽面貌和研究視野做出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貢獻。  

問:您對藝術史論係的未來有何期待?您想提醒學弟學妹的是什麼?

答:通過近些年對國際國內藝術史專業的了解,越來越多的藝術史專業向職業化發展,拓展了博物館與畫廊管理、藝術市場管理等職業教育專業。希望我們的史論係也可以發展這樣的專業。由於國內博物館藏品主要為歷代工藝美術品,依靠我係工藝美術史的強項開展對中國文物的研究,更貼近國內博物館藏品特點。

有三個方面想提醒學弟學妹。

一、學習藝術史的同時,要注重把學術視野拓展到相關學科。傳統藝術史研究往往通過名家、名作、畫論,或者工藝美術的風格進行闡釋,早期研究往往帶有推論的性質。因此要特別注意美術考古學的研究成果特別注意閱讀考古報告等一手資料。了解各種器物在出土時的狀況與相互關係,注重從現場還原各種器物的用途,從而得出比較科學的關於裝飾、造型、功用等方面的判斷。

二、注重批評與寫作的訓練,培養自己的專業意識,敏感的洞察力和獨到的學術觀點。如果有一天你們成為博物館人的話,將會有獨立的策展觀點,使你們策劃的展覽有可讀性,與眾不同。

三、希望學弟學妹積極干預社會。很多同學畢業會選擇做老師,固然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我們的藝術史專業還不太為社會所知,而我們確有能力去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採訪:周少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