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 清華美院藝術史論係30週年 > 係友回憶錄

方李莉:包容與跨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27 10:37:1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1996年3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係舉行博士生的畢業答辯會,當年畢業的博士生只有方李莉(坐照片的最左邊,正在發言者為王家樹先生,參加答辯的還有楊永善副院長、奚靜之系主任,張夫也老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鄧福星、導師田自秉先生等。)

問:從史論係畢業後,您又有些什麼樣的經歷? 答:在讀博士期間,我開始接觸到一些人類學的著作,非常興奮,覺得裏面的一些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完全可以用於研究藝術和工藝美術。於是,我開始思考,能不能從人類學角度探討中國的藝術和工藝美術,這會是一個全新的角度,有挑戰性,但也有可能走出一條新的研究道路。我覺得自己在中央工藝美院的學習還遠遠沒有結束,所以畢業後我就去了北大。成為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博士後,還有幸師從費孝通先生,所以我現在所從事的專業是藝術人類學。畢業以後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為研究生院開設了藝術人類學的公共課,出版了一本專著《藝術人類學》作為教材,開始我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工作,後來我們專業獨立出來,成為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我任所長。2006年成立了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我被當選為會長,現在已連任兩屆。

雖然我現在從事的是藝術人類學專業,但實際上我的工藝理論基礎是在中央工藝美院打下的,沒有史論係就沒有我的今天。我最近以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完成了一本中國陶瓷史,“中國陶瓷史”是一個傳統的研究課題,但我的研究角度是全新的。我把這本書獻給了我的兩位老師,一位是田自秉先生,一位是費孝通先生。田自秉先生為我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可以説沒有中央工藝美院史論係的培養,沒有田自秉先生的教導和鼓勵,就不會有今天我的成績。而費孝通先生則是為我的學術開啟了另外一扇門,讓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研究和審視工藝美術。

畢業以後,我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三大塊,第一塊就是花了九年的時間研究景德鎮工匠的生活,工匠的歷史,工匠的價值觀,工匠的技術,寫了三本有關景德鎮的書,分別是《景德鎮民窯》、《傳統與變遷——景德鎮新舊民窯業田野考察》和《飄逝的古鎮》。景德鎮的研究剛剛結束,就迎來了西部大開發,在費孝通先生的指導下,擔任了《西部人文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西北人文資源數據課》兩項國家重大項目的負責人兼首席專家,與課題組成人員(由清華、北大、社科院還有西部院校的186位學者組成)一起,花費了8年時間做西部文化研究。在這期間,我考察了許多農民的藝術和少數民族藝術,結束後,主編了一套《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我自己獨立完成了《遺産:實踐與經驗》、《西行風土記——陜西民間藝術考察》、《梭嘎日記——一位女人類學家的苗寨考察》,合作完成了《從遺産到資源——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報告》、《隴戛人的生活變遷——梭嘎生態博物館研究》。第三大塊就是對中國陶瓷史的研究,西部課題結束後,我到許多瓷區的窯址做考察,又到歐洲、日本、阿拉伯國家和美國的許多博物館,考察了當年中國瓷器的出口貿易情況,最後完成了《中國陶瓷史》。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